豆腐颂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豆腐颂》在作者笔下平民中见不平凡,融情于物,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文中以豆腐为线索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豆腐颂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豆腐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风特点。
2、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豆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豆腐,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可作家林海音却对它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悟林海音那独特的“豆腐情结”。
二、走近作家
(展示作家图片)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在日本,不久返台,因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后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就在北京长大。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开始文艺创作,作品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及许多文学评论等。她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也是台湾文坛之“保姆”。
结合课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介绍其文风特点。
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和平和的。
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
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设题:读过文章以后,豆腐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
容易配菜;视觉洁白;触觉柔软;味觉香淡;价钱便宜;营养价值高;制作简单;历史悠久;有医学价值;深受欢迎。
四、再读文章,梳理内容
设题: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哪些内容
(1、2段)概说豆腐的美及配菜方便
(3、4段)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
(5、6段)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
(7、8段)历史变迁:汉—宋—清
(9段)名称沿革:菽乳—黎祁—来其—少宰羊
(10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1—16段)“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
(17—19段)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各地豆腐的不同做法的见闻和感受
五、三读课文,品味深意
设题: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领悟写作意图)(结合20、21段)
文章写的是豆腐,但目的是想借豆腐言志。“颂”豆腐,更重要的是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平易朴素,平和宽厚。
读文章,质疑解难
1、作者出生在台湾,在北京又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能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
(1)、看不出
①文章开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明作者要在“中国”的意义上来谈“豆腐”。
②从文中对豆腐的广泛介绍看,也是泛指的。
(2)赤子心,爱国情。
2、文中引用了几位作家的话,它们的作用何在?
引用“孟瑶”的话,意在强调豆腐的便于配菜的特点。
引用“梁容若”的话,意在强调在困苦中“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和介绍各地豆腐的做法及豆腐全席。
引用“子敏”的话,意在点明豆腐象征的美德,点明了主旨。
3、怎样理解作家子敏的话的内涵?
豆腐是柔软的、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
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用“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下列事物中选择一个,细述其特点,点明其精神。
备选事物:饺子、中国结、印章、瓷器
八、作业
把第七个环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豆腐颂》全文阅读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作汤作菜,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意所欲,「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女作家孟瑶说,「它可以和各种佳肴同烹,吸收众长,集美味于一身;它也可以自成一格,却更具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吸引力。」
豆腐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樱桃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它和火腿、鲥鱼、竹笋、蘑菇、牛尾、羊杂、鸡血、猪脑等没有不结缘的。当你忙碌或食欲不振的时候,做一味香椿拌豆腐,或是皮蛋拌豆腐,小拌豆腐佐餐,都十分可口。时间允许,做一味麻辣烫三者兼备的好麻婆豆腐,或煎得两面焦黄的家常豆腐,或毛豆烧豆腐,绿的碧绿,白的洁白,只颜色就令人醉倒了。假如就一碗蒸得松松软软的白米饭,只此一味,不令人百尝不厌么?它像孙大圣,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本体。
江苏有句谚语:「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补。」豆腐的蛋白质含量是牛肉和猪肉的一半,但是价钱却便宜多了,豆腐的脂肪是植物性的,和肉类所含的动物性脂肪不同,吃了不会引起血管硬化或心脏病等毛病。难怪有许多人说豆腐是「植物肉」了。又因为它含极少量碳水化合物,所以也适宜减肥的人吃。豆腐中的钙质含量和牛奶相同,特别适合孕妇和发育中的婴儿幼儿吃。
慈禧太后驻颜有术,每天都要吞珠食玉。据民间传说御厨房有蒸锅四十九口,每口锅里放镶珍珠的豆腐,四十九天可以蒸烂。四十九口锅轮番蒸,慈禧太后就每天可以吃到一味润肤养颜的「珍珠豆腐」了。
豆腐的作法是先把黄豆泡在水里四至八小时,气温越高,泡的时间越短,泡够时间放入石磨中去磨,磨好后滤去豆渣,剩下来的就是豆浆。然后把豆浆加热至沸腾,再加凝固剂。一般都是用盐卤或石膏做凝固剂,石膏的成份是硫酸钙,盐卤中主要成份是氯化镁和硫酸镁。加入凝固剂后,再入压榨箱压去水份就是豆腐。美国黄豆协会 台湾办事处,每年有经费部份辅助台湾的豆腐制造商到日本考察。在日本,制豆腐简直成了一门艺术。
近两年市面上出现了用两层塑料袋包装,经过高温消毒的机器豆腐,不过销路并不十分好,一般主妇还是喜欢新鲜的豆腐。豆腐店做豆腐都是从傍晚开始,天亮前做好。大清早又开始造第二批供午市需求(豆腐工人下午休息)。人人都买得起豆腐,在台湾,一方豆腐只卖新台币一元五角。去年台湾人共吃了五亿公斤豆腐──平均每人二十三公斤。台湾每年产黄豆六万公吨,进口六十二万五千公吨,大部份来自美国,其中百分之十用来做豆腐,其余的多用来榨油。
豆腐是汉文帝时代(公元前一百六十年左右)淮南王 刘安发明的。宋时,豆腐渐见普及,在江南,亦成为普通的食品。但除开特殊的情形外,尚未成为士大夫的食品,只有下层阶级用来佐膳。清代开始,豆腐扩及于上层家庭,有时且调理成帝王专用的高级豆腐。宋荦七十二岁做江宁巡抚,刚巧康熙皇帝南巡。在苏州觐见时,康熙见他年老,对他说:「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因巡抚是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
随息居饮食谱对豆腐有如下的说明:
「豆腐一名菽乳,甘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处处能造,贫富攸宜……以青黄大豆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其浆煮熟未点者为腐浆,清肺补胃,润燥化痰,浆面凝结之衣,揭起晾干为腐皮,充饥入馔,最宜老人。点成不压则尤软,为腐花,亦曰腐脑。榨干所造者有千层,亦名百叶,有腐干,皆为常肴,可荤可素……由腐干而再造为腐乳,陈久愈佳,最宜病人,其用皂矾者名青腐乳,亦曰臭腐乳,疳膨黄病便泻者宜之。」
不同时代,豆腐的名称亦异。古语叫大豆做菽,《尔雅》称为戎
菽。豆腐又叫菽乳,还有「黎祁」或「来其」两个名称可能是印度或西域系统的语言,直到唐代,都是指奶酪、乳腐冻奶食品来说,后来才变成豆腐的别名。《清异录》说「邑人呼豆腐为少宰羊」,可能是因为豆腐普遍成为肉类的廉价代用品。
豆腐在中国社会中,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章回小说与旧剧中,也常喜欢安排一对孤苦无依的老婆老头以磨豆腐为生,如《天雷报》里面的张元秀。豆腐也围绕我国的语文。「豆腐西施」是说美貌的贫家女,「豆腐官」是廉洁的官,因为俸给微薄,只可以吃豆腐。
发挥豆腐烹调技巧最有名的人要算是成都北门顺何街的麻婆了。麻婆娘家姓温,排行第七,小名巧巧,美丽出众,偏是老天捉狭,在她脸上洒下一些白麻子,但仍不减她的美貌。她十七岁那年,嫁给顺记木材行四掌柜陈志灏。光绪二十七年,四掌柜不幸翻船。一月之间,健美的巧巧就形销骨立。小姑淑华看她孤苦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感情,不舍得留下她的四嫂自行出嫁。姑嫂俩为了生活,不得不面对现实,打开门户。
姑嫂都能裁会剪,仅仅添了一张案板,裁缝店就立即开张。不到半年,生意冷淡下来。好在四掌柜在生时,那些常来他们店子歇脚的油担子,看她们打开店铺,每天又来歇脚,有些带点米,有些带点菜,没有带米带菜的就在隔壁买点羊肉豆腐,其余的人在油篓内搯点油,生火的生火,淘米的淘米,洗菜切菜,只等巧巧来上锅一烧,就可饱餐一顿了。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够姑嫂早晚两餐有余,这些诚挚的情谊,不但鼓舞了巧巧枯萎的心情,而且更使她练出一手专烧豆腐的绝技。
巧巧做的臊子豆腐,经过众口宣扬,名传遐迩,凡是认得女掌柜的总是想方设法,前来攀亲旧,目的仅在想尝尝她做的豆腐。来者是客,怎好一个一个往外推。于是巧巧开店当炉起来。嫂嫂剁肉烧菜,小姑擦桌洗碗,那时是光绪三十年。她们每天忙上十四小时,年复一年,由于操劳过度,姑嫂先后去世,而麻婆豆腐却成了四川出色的名菜!
《豆腐颂》教学反思
《豆腐颂》在作者笔下平民中见不平凡,融情于物,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课文以中国豆腐为线索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1、2自然节特别适合朗读。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从而学会欣赏美。在此处的朗读训练的方法过于单调,还没有在朗读的方式和方法上给学生非常明确的引领,这有待教师深入的学习和体味其中的教法。
另外还觉得这节阅读课教师引领学生能够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创造性的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教师对文本的教育教学的作用,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与现实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设计的操作中给人以教法不细,导法不精的感受,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引导方式比较辛苦,但这是无益的白劳,课堂之上教师真正的启思的引领能力还有不足。
静心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针对以上教学设计的思考,我觉得要想扎实有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还要做到导读写训俱全,如豆腐一般朴素,但却又不失几分华丽,才能是一节富有浓浓语文味的.教学。
“导”:首先老师的课堂导语要凝练而流畅,与林海音此篇文章的那种节奏明快而清丽的语言风格相当吻合。其次教师的“导”注重了整体引领,以“在字里行间品味豆腐的平民化和不平凡。”这一个问题统领全篇,既契入要点,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自然段教学取舍得当,做到“当讲则讲”,体现了合理、简约的教学过程。
“读”:整节课教师要关注语言,重视多读,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恰当,读得入情,既读出了语言的韵味,又从中习得方法,激活思维。比如“它洁白,……;它柔软,……;它香淡,……”一句的读,教师抓住一个“美”字,让学生亲历从揣摩文字,到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到体会表达效果的过程。
“写”:教学中把品语言和悟写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既注重得意,又注重得言。对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不要把重点只放在品读上,而是让学生揣摩写法。这样做,从大了说是把教学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从小了说也是为落实了课后习题做好铺垫。
“训”这节课体现了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上的指导。第一,能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第二,引导学生“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应成为高年级学生读书的习惯。第三,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崔峦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确提出“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可见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本节课对课文中心句这一难点的教学,可谓“画龙点睛”。“我们的中国豆腐”不同层次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豆腐颂”中作者蕴含的深深的“豆腐情结”和“中国情结”,也让学生从练习、交流、评价和修正中得到真正的语言实践,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