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从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一文中了解邵飘萍作为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杰出的文化战士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教案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概括内容
2、积累本课字词
课程标准:
“把握新闻的文体常识,重点了解新闻文体的特征和结构,学习分析材料,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关心时政,培养新闻敏感意识,加深对新闻作品的理解。”
教学目标:
l、了解作者,了解新闻界的一些基本信息。
2、积累字词,把握内容,感受作者读报的甘苦,品味老报人对报纸的那份热爱与执著,培养读报的兴趣。
评价任务:
l、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体会主旨。深入理解内容和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式导入:上节课字词和文章内容(学生听写作答)
一、作者及文体
1、作者简介
徐铸成,记者、新闻学家,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1930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曾任北京、天津、上海《大公报》记者、 编辑,香港《大公报》编辑主任,桂林、上海《大公报》总编辑,
《文汇报》总主笔、社长兼总编辑。1957年后,历任上海市出版局编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著有《报海旧闻》、《旧闻杂忆》《新闻艺术》、《杜月笙正传》等,有的被翻译成外文出版。1991年逝世,享年85岁。
2、了解人物回忆录和随笔的文体特点。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 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 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二、展示预习:
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恣zì肆 謇jiǎn 署shǔ名 更逊xùn -筹
粗糙cāo 笨拙zhuō 憎zēng恨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足。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形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语就有气势。
恣肆: 言谈、写作等豪放不拘。
勾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3、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后展示)
《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回忆了作者自己是如何开始读报的,写了他这样如饥似渴地寻找、阅读报纸的过程和自己对一些报纸、报人的评价。目的是在读报对人的成长的功用上给人以启示。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内容。
1、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生浏览全文后,先思考,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析和展示。教师总结引导明确:
知报——寻报——读报——讨论——憧憬新闻事业
2、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乱散,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内在线索的,能否归纳找出这条线索?
(引导点拨:这个问题较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读报的过程变化)
明确:文章中,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线索,那就是 “看报的兴趣”。
起初是一般的兴趣,后来是读上海报纸的国内要闻的兴趣,再后来是国际新闻,及至副刊,乃至言论。)
3、讨论:文章讲述了作者读报的甘苦,他读报的经历和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你有喜欢或讨厌的报纸文章、作者或电视主持人吗?
(这是一道探究题。同学们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引导他们谈谈自己阅读的经历以及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启示或者帮助。尽量要做到真实,按照实际情况来谈,要谈的具体些。)
4、讨论交流:文章讲述了作者读报的甘苦,但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吴佩孚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1)文章开头交代关心报纸和国事的原因:听了堂兄对吴佩孚的赞叹。(2)结尾吴佩孚的形象,逐渐由“淡薄”而变成“憎恨”的对象之一,反映读报对我的影响,我具有相当的剡断力。(3)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突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表明读报对人的成熟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四、作业:从本周内在校园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挑选一件,写一篇新闻报道。
要求:
1、符合新闻的格式。
2、字数在500字左右
《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扩展练习
(一)七星剑
今年夏天到西安,随朋友逛旅游商店,看到有宝剑出售。怦然心动,想买一支。店员取了几支来看,都不满意。然而,从此要买一支宝剑的念头就常常在我心中浮起。
我要买这样一支剑:剑长三尺有余,剑柄是古铜色,挂着一绺红色的丝须,黑色剑鞘上直缀着七颗闪闪发亮的星星。拔剑出来,寒光逼人——我想的是近六十年前曾有过的那一支“七星剑”。
在汉口市一中念一年级时,经过了几次选拔,学校派我参加全市中学讲演比赛,居然得了第一名。所得的奖品就是这样的一支七星剑。在大会上为我授奖者名叫陈泮岭。不记得他当时是一位什么官员。但记得他是国术的热心的倡导者。
我洋洋得意地背着宝剑回家。全家人当然欢喜不尽。传观一过后,那支宝剑就由母亲悬挂在床前。她再三告诫不准我动它。虽然那剑并未开口,她还是怕我不小心伤了别人或伤了自己,但我有时还是偷偷地站在椅子上取将下来把玩、舞弄一番。在闪闪的剑光中有过少年人的一些遐想:仗剑远游,闯荡江湖,路遇不平,拔刀相助……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前,为了继续求学,我只身去了重庆。母亲则随祖父祖母及二叔三叔等逃难到广西的灵川县。在母亲携带的少量衣物中,就有这支七星剑。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年,在国民党军队湘桂大撤退中,祖父带着家人又一次仓皇逃难。搭不上车(也搭不起车吧),一路都是步行。在惊慌、混乱的气氛中,在如潮的人流中,一家人被冲散了。母亲还幸得和二叔、二婶在一起。她原来身体就不好,途中风餐露宿,再加之焦虑不安,终于病倒了。她原是想到重庆找我的。我也一直焦虑地期望着她的到来。但她拖到了贵州省都匀境内,实在无力走动了。当时又风传敌骑即至。她不愿拖累二叔、二婶,就让他们先走,并拿出一只戒指让他们转交我。她一个人倚坐在一面破墙边,以后就没有了下落,当时母亲留在身边的就只有这支七星剑。
母亲是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到我家的,几年以后就被我的父亲遗弃,跟着祖父生活。她当时还不过二十五六岁。我是她唯一的寄托、安慰和希望,我十六岁时就与她辞别。阔别六年后,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她凭着那一双包过的小脚想跋涉千里来到我身边,却未能如愿。在那样一种悲惨的情况下,从人间消失,只有那一支七星剑——儿子的一件奖品陪伴她。母亲远去,我不知那支七星剑流落何方。我写过一篇长文和两首诗纪念母亲。而想买一支七星剑也用以来悬挂在床前的念头是最近才偶然引起的,却久久浮沉在心间。母亲逝去将近五十年了。我知道她姓段,却不知道她的名字。她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也许我真的逐渐进入老境了,所以有时难免有怀旧之情,我当时想通过一件实物来寄寓我的怀念。而且,那也会引起我对如梦的少年时代的一些回忆。只是,岁月如流,万事皆变,我能在哪里买到一支像当年那样的七星剑呢?!
1.作者到西安去,看到旅游区有宝剑出售,便怦然心动,为什么会这样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作者对所要买的宝剑的清晰描述,不像是在买剑,倒像是在画剑,何以作者对一把宝剑的要求如此苛刻?
3.这把宝剑对于少年时代的“我”来说有何意义?
4.这把宝剑与母亲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作者描写母亲逃难几次提到宝剑?请在原文中画出。为什么那么艰苦的岁月,母亲要带一把对生活无丝毫帮助的宝剑呢?
5.母亲在战争年月不知去向,未能看上亲生儿子一眼,这是母亲的遗憾,而“我”在母亲逝去之后,却也有着同样痛彻心肺的遗憾,是什么呢?请在原文中找出。
6.岁月如流、万事皆变,作者到哪里能买到一支像当年那样的七星剑呢?纵然买到又是否与当年相同呢?
7.作者的母亲青年时遭弃,后经战乱下落不知,作者十六岁离家,再没有与母亲相见,当他在古稀之年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能参悟和理解一位老人内心的感受吗?
(二)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①挪威少女达格妮是一位守林员的女儿,美丽的西部森林使她出落得像仙子一样亭亭玉立,像花朵一样迷人。18岁那年,为了迎接新生活,她告别父母,来到首都奥斯陆。
②傍晚,她在公园边散步,远处飘来了美妙的交响乐声。
③原来是在举行盛大的露天音乐会。她挤在人群中,使劲地朝舞台那儿眺望。猛然,她一阵战栗,报幕员在说什么?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④“下面,请演奏我们的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的最新作品……这首交响乐的献辞是: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⑤达格妮惊呆了。这是给自己的?音乐响起,如梦如幻的旋律似遥远的松涛在蔚蓝的月夜中汹涌,渐渐,少女的心被震撼了。她虽从未接触过音乐,但这支曲子所倾诉的感觉、所描述的景象、所传递的语言……她一下子就懂了!那里有西部大森林的幽静、脆美的鸟啼、黎明的雾、枞果的清香、露珠的颤动、溪水的流唱、松软的草地、云雀疾掠树叶的声音,还有一个拾枞果小女孩颤颤的身影……她被深深感动了,隐约想起了什么。
⑥十年前,她还只是个满头金发的小丫头。秋日的一天,她挎着一只小篮子,在森林里采摘枞果和野花。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她突然看见一个穿风衣的陌生人在散步,看样子是从城里来的,他看见她便笑了……他们成了好朋友,陌生人非常喜欢她,给她讲故事,帮她摘枞果,采野花,做游戏……最后,陌生人一直把她送回家。就要分手了,她恋恋不舍地望着他:我还能再见到您吗?陌生人也有些惆怅,似乎在想心事,未了,他突然神秘一笑:“谢谢你,美丽的孩子,谢谢你给了我快乐和灵感,我也要送你一件礼物——不,不是现在,大约要十年以后……记住,十年以后厂
⑦达格妮迷惘又用力地点点头。时光荏苒,森林里的枞果熟红了一个又一个秋季,那位陌生人没有再来……她想,或许人家早就把这事给忘了吧。
⑧此刻,达格妮什么都明白了。那曾与自己共度一个美好秋日的,就是眼前音乐会的主人:尊敬的爱德华·格里格先生。
⑨音乐降落时,少女泪流满面,她竭力克制住哽咽,弯下身子,把脸颊埋在双手里。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⑩演出结束了,达格妮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她像一只羞红的小鸟,朝着海滩跑去,似乎只有大海的胸怀,才能接纳自己内心的澎湃。在海边,在六月的月夜,她大声地笑了……
8.选文③—⑤段细腻地描绘了少女达格妮听到音乐时的感受,请从中找出4个表现她心理变化的词语。
9.音乐大师为什么要把音乐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音乐大师是个怎样的人?
10.文章最后写“在海边,在六月的月夜,她大声地笑了”,这“笑”中蕴含着女孩怎样的感情?
11.读罢文章,你的内心必定有所感动,心中有许多话想要倾诉。此时,你想对文中的哪位人物说几句话?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参考答案:1.因为在作者的记忆中,有一把宝剑与他和母亲有极深的渊缘,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触动了作者的情怀。 2.因为这把剑对作者来说有着很深的象征和纪念意义,并不单是一把剑而是某一段生活岁月的标记,寄托了对某人某事的怀念,六十年来从来没有消退过。 3.是我演讲比赛第一名的奖品,那是成功的标志,而且这柄剑寄托了一个少年关于人生的一些遐想:仗剑远游,闯荡江湖,路遇不平,拔刀相助。 4.母亲为我保管着七星剑,并且逃难时一直带在身边;文中共有两处描写(略);因为这是儿子成功的标记,是兵荒马乱的年月,母亲对儿子思念的唯一寄托,所以一直带在身边。 5.“母亲逝去将近五十年了。我知道她姓段,却不知道她的名字,她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6.作者已不可能买到这样一把七星剑,岁月不在,母逝剑失,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憾慨长留。纵然买到一把剑,但母亲已经不在了,又有何用,作者的深痛意在于再也不可能重温和母亲在一起的岁月了,再也看不到母亲了,就像亡失的剑一样,此恨绵绵终无法圆了此梦。 7.作者心中存在的是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怅恨,这是永远无法弥合的创痛,人到暮年憾感更深,在思念中带着强烈的悲怆,将伴随这位白发老人走完人生。 8.战栗、惊呆、震撼、感动 9.纯真美丽的女孩给了他快乐和灵感,他想用音乐来答谢她并作出了承诺。音乐大师是一个有才华、真诚、友善、守信的人。 10.女孩对音乐家的感激和崇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11.例:我想对达格妮说:你真幸福啊!你的善良、真诚与美丽,使你得到了生命最珍贵的馈赠。或:我想对音乐大师说:你真高尚!你的行动使另一个生命变得如此灿烂美丽。)
《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同步练习一、《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一文是否使你联想到自己的读报经历?谈谈你所喜欢的一份报纸或栏目吧!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位退休三轮车工人,为了让穷人的孩子上得起学,在他74岁的时候,重操旧业,决心用自己的双腿,给贫困学生踩出一条希望之路来。在随后十多年里,他把蹬三轮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献给了学校、教育基金会和教育机构,用以资助贫困学生。据统计,他的捐款累计高达35万元,共有300多名大学生受益。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他为贫困学生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直到将近90岁高龄,他捐出最后一笔钱,才无可奈何地说:“我干不动了……”
这位老人名叫白芳礼。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登在报纸上,我永远不会知道,这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世界,曾经有这么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报纸上说,他的事迹“感动中国”。以中国地域之广大、人口之繁庶,不可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白芳礼老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而此时此刻,我却清楚地感知,起码我自己,正在为这位已经作别人世、步入天堂的老人感动不。
1、《报人邵飘萍》中说,邵飘萍“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京报报社墙上。”试从文中举两个例子印证他的“铁肩辣手”。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