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伊利亚·爱伦堡苏联作家。生于犹太人家庭。1941年发表攻击西方的《巴黎的陷落》,因此而获斯大林奖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教案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用辛辣的语言,选取巧妙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被围困的德军的心理变化及挨饿情形,讽刺了德军侵略者在斯大林格勒被苏联红军包围直至消灭的下场,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写法,学习课文的语言。
2.理解通讯写作的文学性。
3.理解《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特殊的描写方式:以德军的窘境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令人厌恶。
4.理解和把握两篇文章的比较含蓄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在掌握消息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通讯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2.领会《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对战争的独特表现,品味其语言准确精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比较,体会事实数据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1.情景导入。(多媒体投影下面的文字)大家看看,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战士们没等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由于情况紧急,13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
小巷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
(学生能够从炮火、炮弹、营长,战士,战斗等词语中回答出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
教师由此导入:这个片段描写的正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新闻《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1. 背景介绍。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及图片。
3.作者简介。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4. 检测预习字词。可用多媒体投影。
5. 研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学生大体能看出文章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但是概括时的语言可能不够精练,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及此对象所遭遇的情况。)
(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试着理一理文章的脉络,找出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或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3)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一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何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可以给学生以适当提示,让学生在篇幅、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理清学生的思路)
5. 文体知识介绍:通讯。
6. 比较拓展。让学生对比我们给大家看过的战争描写的片段,
同样是描述斯大林格勒会战,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要这样描写?(有了战争场面描写片断的对比,学生大多能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教师只是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可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进行归纳)
7. 语言品味。
(1)找出文章当中让人觉得幽默的语句并简要加以分析。
(西方的幽默与中国的幽默有时不大相同,另外,并不是只有笑才是幽默,一些荒谬的或与现实的正常情况反差较大的行为举止都可以是幽默的体现,注意从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2)这些趣味十足的语句为文章增添了什么样的特性?
(这些句子需要人们的脑子拐个弯才可以理解,但普通的消息或通讯的遣词造句是否也是这样?引导学生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别,得出正确答案)
(三)教学资料要求:
1.作者简介
爱伦堡(1891—1967),苏联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1907年在莫斯科第一中学念书时,因参加革命工作被开除学籍。1908年12月流亡巴黎。1910年开始发表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担任《俄国晨报》军事记者,到法德前线采访。1917年7月回国。十月革命后,出版了诗集《为俄罗斯祈祷》《火》《前夜》等,表示欢迎“另一个伟大的世纪”的诞生,同时对此感到“既狂喜又恐惧”。
1921年春开始,爱伦堡以苏联报纸记者身份长期驻在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在法国,目击法国的沦陷,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卫国战争时期,爱伦堡在《消息报》、《红星报》及前线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政策和道德,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奋起斗争,并鼓舞他们必胜的信心。这些政论使他赢得了世界的声誉,后来收集出版了三卷政论集《战争》。
2.相关资料
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是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该方向上的德军集团而进行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这次胜利,对争得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同时它鼓舞了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进行更加坚决的斗争。
通讯: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
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就报道时效性而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且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评论性。通讯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全文阅读
选自《爱伦堡政论通讯集》(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爱伦堡(1891—1967),前苏联记者和作家。斯大林格勒,旧名察里津,现在叫伏尔加格勒。
一个名叫康拉德·席勒的德国下士,在8月的信中这样写道:“战争对德国人来说,就好像打猎一样。我们把俄国人包围起来,并把他们消灭掉。亲爱的爱里莎,这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现在,这位席勒是长眠在雪地之中了。“猎人”变成了一条被猎的野兽了。
在斯大林格勒的22个德国师团的残部,正处在死亡前的痛苦之中。他们是受了关于财宝的故事的诱惑而到伏尔加河来的。他们走了很远的路程才找到他们的死所。
在11月底时,德国的统帅部还不让他们的士兵们知道那即将来临的灾难。冯·高布兰兹中将写信给他的妻子薇泰道:“亲爱的薇泰!正像往常一样,当我沉思的时候,我就更加想念你。我们在这儿正面临着一个绝大的危局,目前的形势,就正像我们一年前在莫斯科所处的形势一样。”
这位将军是很谦逊的:在莫斯科的时候,德国人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而在斯大林格勒,他们则尝到了铁环的包围的滋味。冯·高布兰兹将军并没有把他的恐惧告诉弗里茨们〔弗里茨们〕泛指德国士兵。弗里茨是德国最常用的男孩子名。,因为弗里茨们并不是他的妻子薇泰。可是汤的味道却使得这些士兵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端倪。当一阵刺鼻的味道,从战地厨房传到一个弗里茨的鼻孔中去的时候,他激动地问道:“这是什么?”
军官回答道:“是马肉。”
拜加尔·舒尔兹说:“第一,这并不是马肉,而是狗肉,军官们才有马肉吃。第二,现在一切的事情都清楚了:我们是在被包围之中……”
在莫罗索维基的飞机场上,有两百多架“容克二十五”式的飞机,他们把军火和燃料从空中投掷给被包围的士兵。在塔曾斯卡亚的飞机场上,有许多装运粮食的运输机。每天都有几十架“容克二十五”式的飞机被毁坏掉。分发给弗里茨们的面包,是一天一天地在减少。就在这时候,红军部队占领了莫罗索维基和塔曾斯卡亚的飞机场。
德国的将军们曾编了许多故事来向他们部下打气。他们说元首已经派了很多师团来援救他们这批被包围的人。12月初,鲍卢斯将军〔鲍卢斯将军〕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6集团军总司令,于1943年1月31日被苏军俘虏。在被俘前几天,被升为德国陆军元帅。曾宣布过:说有七个德国师团正从科捷尔尼科夫斯克向斯大林格勒移动。弗里茨们等待着,等待着,结果是等了一场空。这时候,德国的统帅部又宣布说:包围线即将被冲破,最迟不会晚过12月23日,“古茨将军的坦克部队已正向我们开来”。但是古茨将军并没有来,并且也不是为了这件事而来的,元首派他到顿河中游去是因为俄国人已经冲破了那儿的防线。
在圣诞节这一天,德国兵领到了300克的面包,代替了过去的100克。但是第76步兵师团第230团的海因斯中校,却发给弗里茨们一个圣诞节的动员令来代替圣诞节的礼品。据这位中校的报告说,逃兵的数目每天都在增加着;并且宣布,今后如有逃跑者,即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一周一周地过去了。
德国人从顿河中游被赶到北顿涅茨去,从科捷尔尼科夫斯克被赶到萨尔斯克草原上去。虽然在被包围的军队里面,只有极少数的罗马尼亚兵〔罗马尼亚兵〕指当时罗马尼亚的傀儡政权给希特,勒提供的仆从军。,但是自负的弗里茨们,却想归罪于他们的“盟友”。德国人很重视罗马尼亚的马,因此他们就把罗马尼亚的骑兵赶进德国军队的步兵师团,但这丝毫都没有使鲍卢斯将军更有办法些。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练习题一、一般说来,新闻通讯须采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中的语言幽默生动,富有讽刺色彩。请品读并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可是汤的味道却使得这些士兵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端倪。当一阵刺鼻的味道,从战地厨房传到一个弗里茨的鼻孔中去的时候,他激动地问道:“这是什么?”
“刺鼻”和“激动”说明了什么?
答:
2.德国人很重视罗马尼亚的马,因此他们就把罗马尼亚的骑兵赶进德国军队的步兵师团,但这丝毫都没有使鲍卢斯将军更有办法些。
这里的“重视”是何意?“没有使鲍卢斯将军更有办法些”又意味着什么?
答:
3.他们像征服者一样来到斯大林格勒,现在他们在追逐着猫儿和梦想着鸡子。
他们本想征服什么?现在呢?
答:
二、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的副标题是“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你读了全文,是否感受到“震撼”?是否还有其它联想或感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