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对其侄十二郎所写的祭文。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感人肺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

1.梳理字句。

(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及长(cháng) 长者存(zhǎng) 尚飨(xiǎng)

B.不省所怙(shěng) 省坟墓(xǐng) 窆不临其穴(biǎn)

C.殒其生(yǔn) 夭其嗣矣(cí) 丞相薨(hōng)

D.汴州(biàn) 归取其孥(nú) 殁南方(mò)

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A.万剩之公相 B. 零叮孤苦 C. 衔哀致诚 D. 如耽兰之报

参考答案

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 )

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

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函相甍:古代称王侯死叫甍。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叫甍。

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

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教师范背。

2.学生集体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史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累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的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殃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得天,易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 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 ,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黄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祭十二郎文》知识概要

这篇祭文,作者通过对家庭、身世及周围许多往事的回忆,诚挚地倾诉了对亡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慨叹自己的坎坷经历。从内容来看,写的是家中人际往来,题材并不重大;从思想来看,也没太多的积极意义,所以被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其奥妙究竟何在呢?祭文这种文体古已有之,“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己。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离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唐朝时期多用四言的文或骈文,形式呆板,篇幅短小,且多为称颂死者之词,华而不实,实际上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的应酬文字。本文在内容上摈弃了四言韵文或骈文的固定模式,采用了纯净的散文笔法,句子长短随感情的变化和事理的叙述,不受古法程式的约束,在古代祭文中并不多见,在作者所撰写的祭文中亦属少有。本文洋洋洒洒,一千余言,叙事详备,抒写尽致,感情波澜起伏,手法灵活多变,是祭文文体的革新,为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提供了条件。

本文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正在于作者没有称颂老成的功德,而衷心倾诉自己无限悲痛的真诚感情。

老成虽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一生也没什么丰功伟绩,但一个人总会有些优点值得谈谈。然而,对此作者一概不提,紧紧围绕着叔侄二人生离死别这个中心来写:早年二人零丁孤苦、共历忧患;继而自己为“斗斛之禄”而奔波劳累、未能与侄儿相养共居;写了老成的疾病、死期及自己的感受;得到噩耗后复杂剧烈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折磨,以及对善后处理的打算等等,在文中一一娓娓叙来。这些全是生活琐事,如数家珍,生动、真切,不厌其详,充满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但作者并非为叙事而纯客观地叙事,其用意在于追述那些值得怀念或深感遗憾的往事,以表明与老成关系非同寻常,二人的感情也不一般。作者将深深自责、内疚之情全部融汇于无限忧伤的叙事之中。作品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当时的心情、感受都倾注在大量的生活琐事中。有几处诘问,犹如作者与老成面谈,一方面显得情深意切,别一方面,情不自尽地与死者说话倍感悲痛。作品中的叙事是抒情的根据,因而叙事饱含感情,情从事中来,事中有真情,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边哭边写,一气贯下,其痛苦之情态,呈现眼前。

作者对老成之猝死有很多地方想不通,因此在文中反复多次谈自己思想上的痛苦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点是人之常情,因此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老成之死,韩愈始料未及,给他精神上的创伤是很重的,要把这种痛苦复杂的感情在一篇祭文中全部倾诉出来,恐非易事。比如作者写听到噩耗后当时的心情和思想活动是:由信写到疑,又由疑写到信;写自己由于未弄清老成的死因及死期而内疚、自责和痛不欲生的感情时,围绕着不能“相养以生,相守以死”和“吾行负神明”反复去写,言之不足再言之,再言之不足三言之。这些地方都达到了抒发哀情的效果,真是字字血、声声泪,真挚沉痛的感情,于萦回呜咽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哀情。

本文语言朴实,不事雕饰,主要在于抒发真情与悲痛之心,并非有意“做”文,叙事具体,情随事迁,情之所至,笔亦随之。无限悲伤,从肺腑自然流出,一扫无病呻吟之积弊,真不愧“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本文以感人肺腑之真情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这取决于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品叙事的真实可信,文笔的自然朴实,感情的真挚至诚都值得后人借鉴。

核心知识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幼年家贫,由嫂抚养,刻苦读书。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五岁。曾任监察御史,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散体,反对骈偶文风。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通假字: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去);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古今异义:吾与汝俱少年(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二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安家;今义:男子结婚);志气日益微(志气:意志和元气;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词类活用: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西:向西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将成家而致汝(致:使……来,使动用法)。古汉语句式:倒装句(“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宾短语后置)。

羞(xiū):通假字,通“馐”,美味食物,美味珍馐。

殁(mò):死。

省(xǐng):①看望父母、尊亲:省亲。②知觉,不省人事。

孥(nú):妻子儿女的统称。妻孥。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辍(chuò):中止,停止:辍学。

遽(jù):急、突然:不敢遽下断语。

戚(jī):忧愁,悲哀:休戚相关。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以飨读者(喻满足读者需要)。本文指鬼神享用祭品。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例如老大为伯,老二为仲。

孤:幼年丧父叫孤。

就食:谋生。就,接近,靠近。就车:上车,乘车;金就砺 则利:放在磨刀石上磨。

形单影只:形,指人。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伴侣:每到傍晚时分 ,总有一个形单影只的老人从这里走过。

孰谓:谁知道。

万乘:一辆兵车四匹马为乘。古代天子方有万乘,战国时,地方千里的大国都可称万乘之国。

此:近来。

终丧:丧期中了。古子为父服丧三年。

尤:①指责,归罪,如怨天尤人;②罪过,过错,如“非臣之尤,谁任其咎?”(不是我的错,谁承担这个过错呢?)③优异,突出,尤物;④副词,特别,尤其,更,如“食饮被服尤节约。”

幸:①希望,“幸来告语之”;②幸运,“不幸短命死矣”;③宠爱,“高雅得幸于胡亥”;④特指皇帝到某处去。⑤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陛下幸忧边境”。

译文

年月日,叔父愈听到你去世的消息后七天,才得以满怀悲哀表达痛悼之情,派建中自远地备办了时鲜的祭品,哭诉于你十二郎的灵前:

唉!我幼年丧父,长大后,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完全依靠兄嫂抚养。中年,哥哥死于南方,我和你都还很小,跟着嫂嫂把灵柩运回安葬在河阳;不久又和你避居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不曾分离过。我上边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就去世。继承先人之后的,孙子辈只有你,儿子辈只有我,儿孙两代都只有一人,形影孤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家两代,只有这两个孩子而已!”你当时更小,想必不再记得;我当时虽能记得,也不理解这话的悲哀。

我十九岁那年,才来到京城。过了四年,曾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到河阳去祭扫坟墓,遇到你奉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两年后,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宣州接妻子儿女来。第二年,丞相去世,我离开了汴州,你终于没有来。这一年,我在徐州助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走,我又罢职离开,你又终于未来。我考虑你跟我住在东方,在东方也还是客居,不可以长此下去,作长远的打算,不如回到西边老家,我想着把家安置好再把你接来。唉!谁知道你竟突然离开我而死去呢!我和你都还年轻,总以为尽管暂时相别,以后终归可以长期住在一起的,所以我才丢下你到京城去谋生,去求取那一点微薄的俸禄;如果真能知道会这样,即使天子的公卿宰相,要离开你一天我也不会去干的。

去年,孟东野去江南时,我曾带信给你说:“我还不到四十岁,就视力模糊,鬓发花白,牙齿动摇。想起几位父辈和兄长,都是身体很健康时就早已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还能活得很久吗?我不能够去,你又不肯来,我只担心忽然死去,让你怀抱无边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先死去而年长的却活着,强壮的竟夭折而衰病的反而安全呢?唉!是真是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那美好的德行竟能使他的儿子夭折了吗?你那样的纯正贤明竟不能承受父亲的福泽吗?年轻而强壮的竟先死,而年长又衰病的却反而存活着吗?不应该以为是真的。那么是在做梦,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吗?但是孟郊的书信,耿兰的丧报,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唉!事情真是这样的了!我哥哥美好的德行却使儿子夭折了!你那样纯正贤明本应继承家业的人,却不能承受父亲的福泽了!人们所谓的天的确是难以测知,那个神也真是难以明了啊!所谓的天理不可推究,而人的寿命也无法知晓啊!尽管这样,我从今年以来,那苍苍的鬓发有的已变白了,那动摇的牙齿有的已脱落了,身体日益变老,精力日益衰微,能有多久不跟着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我们的离别又能有多久?如果无知,我的悲痛也不会有多少时候,而不悲痛的时间就是无穷尽的了!你的孩子才十岁,我的孩子才五岁,年轻而强壮的尚且不可保,像这样的小孩子,又能够指望他长大成人吗?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常常发作。”我说:“这种病,江南的人,往往都有。”因而未曾为此而担心。唉!是终于因此而死去呢?还是另有疾病而至于此呢?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而孟郊说:你是六月二日去世的。耿兰报丧没有说明月日。大概是孟郊派去的人,不知向家人问明月日,而耿兰的丧报,不知道应当说明月日。孟郊给我的信,当是问了一下派去的人,而他随便说了一个日子来回答而已。事情是这样呢?还是并非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去祭吊你,去慰问你的孩子和乳母。他们如果生活可以维持就让他们守丧直到终了,到丧期满后我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终了,我立即就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让他们全都守丧。我将来如有力量改葬,最终一定要把你安葬在先人的墓地,然后奴婢们希望怎样就听其自便。

唉!你得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时不能互相照顾一起生活,死后又不能抚摸着你的遗体尽情地表达我的悲哀,入殓时不能身靠你的棺木,下葬时不能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天神而使你夭折,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因而不能和你生时相互照顾,共同生活到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活着时你的身影不曾和我的形体相依,死去后你的魂灵又不曾在我的梦里和我相接,这实在是我自己做的孽,又去怨恨谁呢?那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何时才是尽头!从今以后,我将不再留恋人世了!当购置几顷田地,在伊水颍水边上,度过我的余年,教育我和你的孩子,希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和你的女儿直到她们出嫁,如此而已!唉!言有尽而情不可尽,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呜呼哀哉!尚飨!

《祭十二郎文》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不省所怙(Q0) 殁(m6)死 汴(吲已n)州

B.归取其孥(n凸) 丞相薨(h6ng) 嗣(c))位

C.殒(如n)生 奴婢(日) 窆不临其穴(刚6n)

D.尚飨(X旧ng) 万乘之公相(s晌n9) 颍(讥ng)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 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 其信然(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 抱无涯之戚(欢乐)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衔哀致诚 将成家而致汝

C.始速祸焉 吾之子始五岁

D.克敌制胜 不克蒙其泽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去今之墓而葬 D.将成家而致汝

5.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窆不临其穴 D.敛不凭其棺

6.下列各句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汝不肯来,恐旦暮死 B.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C.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D.未尝一日相离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B,吾与汝俱少年

C.汝之子始十岁 D.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所谓天者诚难测”中的“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能衔哀致诚 B.诚知其如此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帝感其诚

9.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文:的确知道已这样,虽然有拥有万乘车辆的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愿和你离开一天而去就任这个职务。

B.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译文:唉呀!这些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译文: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D.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译文: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

幸呢?

10.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译文:

②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一15题。

(1-)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3)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4)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5)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6)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C.未始以为忧也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1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我不能到你那里去,你又不肯到我这里来,恐怕我早晚一死,祢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B.未可以为信也——不能够被人相信啊!

C.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这就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

D.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唉,他难道因为这些而丧失了他的生命了吗?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达作者身体病弱的一组是 ( )

①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③几何不从汝而死也④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未始以为忧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1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中,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作者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作者的失痛感。

B.第(2)段中,作者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闻知侄儿的死讯后,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这样写不仅为本段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后文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

C.第(3)段用“虽然”两字一转,又承第(1)段“而发苍苍”一段而翻进一层,写自己的衰象更加严重,表达了作者由侄子之死而想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时的悲怆之情。

D.第(4)段结尾处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作者思绪的起伏跌宕,又将自己面对双方两个幼子难以抚养成人的无可奈何之情状表现得十分传神,使读者也一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

15.下面对这段文字语言特点所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2)段写作者得到十二郎猝死的消息后内心的无穷惶惑时,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

B.前人评韩愈和苏轼的文章有“韩潮苏海”之说,意为韩文在语言上气势很盛,如同大潮汹涌,这一特点在本文也表现得非常充分,如第(3)段写自己病弱之状,就以排比句出之,很有气势。

C.文中写闻十二郎死讯时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邪”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D.文章同样是写自己衰病之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后又“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年份高三的必修语文教案模板五篇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2021年高三语文备课精选教案案例五篇

2021年高考语文授课教案高效指南五篇

2021年高考语文授课教案指南五篇

人教版的高考必修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22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