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后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 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 课文内容学习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前赤壁赋》)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三、 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
四、 总结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具体的地点、观赏的景致以及感受各不相同。
《后赤壁赋》教学实录
一、导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
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正音、评价)
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 坂 薄 诸
(“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板书:起雅兴而游 乐)
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齐读这一部分)
(“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为何如此?水落石出。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赋中我们讲过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隔两年作者写下了这两篇文章。黄州并不是世外桃园,苏轼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转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归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样,我也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了!
想象一下,面对如此景色,他还会不会“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当然不会,那么他做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第二小节。(男生齐读)
分析: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了解忧,而是亲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没有李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运,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披:分开。《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摄、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凶险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险峻,阴森的。这里的描写和作者在《石钟山记》的描写有相似之处。我们看屏幕: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且笑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兴全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样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却和前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形成鲜明对比。
好,从爬山到回到舟中,这一小节写了重游的经过(板书:历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乐转悲(板书:悲)
我们再把第二小节齐读一下,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本是乘兴而来,理应兴尽而返,如今却是兴味索然,难道真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吗?一起看第三小节。(女生读)
好,文章开头两句,承接上文,有两个字既概括了环境,又点明心理特征——寂寥!
接着写了几件事?(讨论 学生回答 )明确:1、夜逢孤鹤2、梦会道士
概括的很好,在我国传统意象里啊,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鹤的?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小舟西去。身处如此险峻的赤壁,这只在暗夜独飞孤鸣的鹤是孤独的,弃世而自尊的,可以想见苦闷无人可诉的苏子对于此时飞过的鹤是倍感亲切的。在作者看来,鹤和我都不属于这个地方啊!那么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系列形象化的词写鹤正是为了下文写梦做一个铺垫
之后作者写了梦中会道士,作者详尽的描写了梦的场景,那么请问这和上文的写鹤有什么内在关系呢?
师概括:我们说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 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无论对梦还是对鹤作者的描写感觉都是很真实的。但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何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而我们刚才讲他对道家又有了迷恋。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作者以此结尾,真是一笔双关,意味深长啊。不过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前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自在和旷达!
三、拓宽阅读:
文章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在苏子另外一首词中也有类似的运用。
卜算子.空江孤鸿影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学生分析)
总结分析:词前的小序告诉我们这个作品也是写于黄州,黄庭坚的《山谷题跋》说他“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词中有一个和孤鹤相同的形象“孤鸿”,鸿也是我国古代志向高洁,超脱尘世的象征,作者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自己和孤鸿一样无处停留,不仅仅是寂寞沙洲冷,更重要的“有恨无人省”啊!
四、赋文的发展
由此可见,本文的抒情表意带有强烈的自我色彩,苏子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这篇文章是作者坎坷遭遇及旷达性格的生动自白。
文章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异梦来抒情,可以说更象一篇游记,但题目里有一个明显表示文体特征的字——赋。学习《赤壁赋》时我们讲过,赋起源于汉代大赋,苏子的前赋就是以“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传统艺术表现方式来写的,到了后赋,虽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经趋于浅表,没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语言更加散体化,这是苏轼对赋从汉大赋到魏晋骈赋再到唐之律赋,转而变成散文赋的一大贡献。他的文赋既有散文的灵活自然,又有诗歌的情韵意境,登上散文诗的高峰.
五、前后赋的比较
好,苏子的前后《赤壁赋》我们都学过了,虽然地点相同,时间间隔也很短,但我们说两篇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讨论一下,概括出来。(提示:我们可以试着从写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前 后
清幽,明亮的 水月禅境 秋景 冬景 山鹤幽情 阴森,险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浅表性
地点江中游 山上游
说理议论 叙事记游
心情旷达物各有主,风月永寸,
最后一觉天明,心旷神怡
道士化鹤,气氛神秘,暴露作者
消极矛盾的心情
《后赤壁赋》测试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 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 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 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