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墨池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墨池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墨池记》教案
一、概述。
《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依据三维教学目标,我拟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生字词,能准确读出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楹”、“徜徉肆恣”。
(2)通过理解语段来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领悟主题。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2)紧扣课文反复品读,在充分的诵读中领悟词。
(3)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小组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够通过说一说、评一评等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5)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把自己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认真倾听、敢于表达的习惯,体验探究、协作学习的乐趣;
(2)懂得要想有所成就,学习就要刻苦,修养道德更要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古田县第五中学高二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他们性格开朗、活泼,表现力较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较浓厚,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强。他们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学生对王羲之的故事有粗浅的了解,知道他是位名书法家。但对他的勤学苦练缺乏深刻的了解且对做人的道德修养缺少体会。教学中应串联补充,唤起学生“勤学苦练方有佳绩”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文本思想及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了解王羲之的轶事和历史上的勤学故事及典故。教师可以作简要补充。
初始能力:全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有一定的积累,上课表现欲弱,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自学能力强,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知识面宽,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作水平较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差。
信息素养:本班学生家庭电脑的拥有量还是不容乐观,全班拥有电脑的数量不足50%。但是,他们对电脑比较熟悉,能够熟练利用网络资源。他们对信息资源的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需要教师进行网络环境下学习注意力的引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学生自己介绍相关知识以及背景知识,老师补充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入新课的学习。本环节的设计,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有利于把握主题,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2、创设情境策略:本课教学中我围绕目标,创设了好多情境,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文,把握中心。
3、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本课教学时,学生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形成文本的立体感知,王羲之形象跃然纸上。然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集体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背诵本文的目的。
4、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引导疏理出重点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启发学生以读为本,读读想想、读读议议、多问个为什么,多听听他人的见解,这是在做学法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5、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然后再与课文语言产生共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理解得更生动、更深刻,也有利于学生内化和积累语言。
《墨池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记》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问题(12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②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曾巩《墨池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其所能( ) (2)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
(3)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 (4)使后人尚之如此( )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羲之之书晚乃善
A.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又尝自休于此邪 今为州学舍
C. D.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①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②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4.第①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12分)
(甲)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也?
(乙)孙莘老识文忠公,尝乘间从,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①,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②曰:旧说梅圣俞③日课④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⑤耳
注释:①术:方法 ② 苕溪渔隐:即胡仔,宋代作家 ③梅圣俞:即梅尧臣,宋代著名诗人 ④ 课:这里指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⑤效:应验
1. 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尝极东方 极:
②寒暑未尝易也 易:
2.下面各组中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以文字问之
B.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羲之之书晚乃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以临于溪,曰新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3.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墨池的位置和形态(2分)
答: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文言句子(4分)
①岂其学不如彼也?
答:
②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答:
5.(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怎样的观点?要想学有所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2分)
答:(甲)(乙)两文的观点:
还需要的条件:
(写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