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朋友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的,离别也可以是美丽的。
二、评讲: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三、课堂小结:
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布置作业: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五、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从军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从军行》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
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①颈,归来报天子。
【注】①名王:匈奴王。
(1)这首诗从内容来看,属于一首 诗;从诗的题目“从军行”的“行”来看,这又属于一首 ___诗。(2分)
(2)有人说:“《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你是否同意,结合全诗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边塞诗古体诗/乐府诗
(2)不同意(1分)一方面,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征战的辛苦:另一方面,本诗又表现了将士们一往无前、斗志昂扬的爱国情怀。(两点答全3分)
从军行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k12教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