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作者积十年时间写就了这部探索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专著,从心理学途径深入人性,力图由此了解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根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是什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人是什么》教案

教前聚焦:

老实说,《人是什么》这篇文章,并不怎么好,内容庞杂,思路混乱,大量引述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观点,全文读下来,作者自己的见解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句名家名言。这样的文章,怎么教?怎么学?课堂上如何做到不浪费时间让学生有所得?那就根据本文特点,来一堂“‘名家谈人生’品读”课,让学生读名家人生经,品自己人生路吧!

课堂片断: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找自己最有感触最能产生共鸣的内容时,发现作为即将高考背负沉重学业压力的高三学生,他们不约而同地对雨果和加缪的悲观主义人生论断情有独钟。好多同学在自言自语:“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我就是西西弗斯”……看着他们脸上黯然的神情,我想:“如何让他们在品味人生的同时走出悲观主义的阴影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漫漫人生长路呢?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的艰辛,正视人生的坎坷!”

一、失乐园

师:“你们看过《圣经》吗?谁能给大家讲讲伊甸园的故事?”

生1:“我没读过《圣经》,但我奶奶是基 督教徒,我听她讲过‘创世纪’的故事。上帝造了世界之后,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亚当,然后从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上帝给他们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伊甸园,让他们幸福地生活。上帝告诫他们不可以吃智慧树上的果子。但夏娃受了蛇的怂恿,摘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和亚当一起吃了下去,变得和上帝一样有智慧。上帝发怒了,就把他们逐出伊甸园,让他们从此过苦难的日子。”

师:“因此,作为亚当夏娃的后代,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永远的失去了上帝给我们安排好的乐园,我们从此不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注定要受苦。大家觉得很遗憾吧?”

生2:“那当然!曾经有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人类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蛇说:我不吃那果子!”(全班叫好)

师:“平常做试卷时都说仿写句子很难,这句子不是仿得很经典吗?(全班笑了)请问:上帝为什么不许人类吃智慧树上的果子?”

生3:“吃了智慧果的亚当和夏娃看到自己赤身裸体,就去摘了树叶遮羞,听见上帝呼唤他们就躲起来。这说明他们有了羞耻心,有了文明意识。”

生4:“对了,上帝不希望人类和他一样有智慧。”

师:“说得好!那么幸福的伊甸园应该不是免费的宾馆,居住的代价是什么?”

生5:“服从上帝的意志,永远处于愚昧状态,失去人的自由!”

师:“那么,幸福和自由比起来,哪一个价值大?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你舍弃哪一个?苦难和失去自由必须两选一的时候,你选择哪一个?”(许多同学在深思,表情严肃)

生6:“我想改写裴多菲的那首诗:生命诚可贵,幸福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生7:“我想仿写孟子的话:幸福,我所欲也;自由,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幸福而取自由者也。”

生8:“一个自由的人才谈得上幸福,一个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高质量的幸福。上帝意志下的伊甸园根本不允许人类拥有智慧与自由,谈何幸福?失去伊甸园的人类虽然面临苦难,但不等于失去了赢得幸福的机会。因为人类拥有了智慧,只要人类在苦难中磨练出顽强的意志,靠自己的双手不愁创造不出人类自己的乐园——拥有智慧、文明、幸福和自由的伊甸园!”

师:“对啊!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难中丧失拼搏的勇气。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同上帝一样的聪明智慧,就一定能依靠顽强的意志创造人类意志下的伊甸园!悲观的雨果,他其实并没有屈服于上帝的意志,而是以其奋斗的一生,为人类创造了一笔无价的的精神财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我想,我们也一定能直面人生的苦难吧?”

生2:“看来我得改写先前的那段话:曾经有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人类并不在意,等到失去时也并不后悔。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蛇说:谢谢你,劝我吃那果子!”(全班笑了)

二、永远的西西弗斯

师:“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我刚才好像听到有同学说‘我就是西西弗斯’,你也在推巨石上山吗?”(有同学在笑)

生1:“何止是我!我们大家不都是西西弗斯吗?‘高考’难道不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块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拼命推它上山吗?”

生2:“我们与西西弗斯并不完全相同。西西弗斯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会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我们这一块‘高考’的大石块,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推上山顶了,只要大家咬紧牙关,明年6月我们就成功了。这位同学不要那么悲观嘛!”

生1:“你这么乐观,我真替你高兴!不过,不幸的是,我说的完全是事实。‘只要大家咬紧牙关,明年6月我们就成功了’,当我们现在反反复复听着各科的老师们鼓励我们的话语时,会不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什么时候我们也曾听过这一样的鼓励话?”

生3:“对啊!初三面临中考的时候,复习也很紧张,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了。老师们经常跟我们说:‘你们挺住啊!咬紧牙关,考上温岭中学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支撑了我的初三复习生活,我真的如愿以偿了。”

生4:“我家在乡下,我的5年小学都在城里读寄宿,那时我真想回家啊!每次放学后看到校门口挤着那么多的等着接孩子回家的家长,我都想哭,多么希望那人群中也有我的父母!可是,妈妈总打电话安慰我:‘乡下教育质量差,你在城里认真读,争取在比赛中多拿奖,初中能到三中读就好了!’后来我读三中了,后来我读温中了,再后来……”

生5:“‘再后来’也就是现在啰!现在父母跟我说:‘孩子,好不容易考进温中了,你可要认真读啊!咬咬牙,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好了!’不知道以后大学老师会对我们说什么?”

生6:“老师,你是过来人,你说,大学老师会对我们说什么?”

师:“考上大学,意味着你们已是成人了,家长、老师不可能再在你们耳边唠唠叨叨的了。你们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说:‘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要努力,不能前功尽弃啊!眼看着就要大学毕业了,这么多同学考研究生,我考不考啊?要为将来的工作练好本领啊!工作后,你们会对自己说:‘要好好干哪!争取干出点业绩来,千万别让人家小瞧咱!’这时候,你的老父母、以前的老师反倒会劝你‘悠着点,别把自己累垮啰’!”

生7:“看来,我们命中注定同西西弗斯一样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8:“我们能不能不推这块巨石?西西弗斯是得罪了众神以致受责罚,我又没得罪谁,我不推,罢工行不行?”

师:“你们说行不行?比如说,大家目前最痛苦的莫过于学业这块沉重的巨石了,行啊,我们不推了。看看你们那些不在学校的同龄人,他们的日子很潇洒吧?你们的父母,有些不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机会推学业这块巨石吗?他们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生意做得很红火吗?”

生9:“可是,他们还是在推着生活这块巨石的!我曾和以前的同学聊起过,他们很羡慕我能考大学,他们现在到处找工作,因为学历不高,他们只能与外来民工竞争就业机会,工资非常低,供自己开销都不够,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有些因为家境富裕不工作的同学,则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有些甚至因吸毒而被送进了少年戒毒所。”

生10:“我父母小学没毕业,由于他们肯吃苦,走南闯北将生意一点一点做大了,因为没文化,他们以前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没文化,他们现在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迫切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能帮他们一把。”

生11:“我刚才在想,只有街头的乞丐,可以不推巨石吧!”

生12:“可是为了活命的一顿顿残羹冷炙,为了在雨天找个躲雨的屋檐,为了在冬夜找个藏身的街角,他们也要去四处乞求,甚至与野狗争夺!他们怎么不推巨石了?”

师:“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肩头没有一份责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社会……只要活着,谁不在用力推着巨石?这既是人生的责任,不也是人生的寄托,人生的希望吗?当我们挥汗如雨推着那巨石一点一点上山的时候,内心不是涌动着成功的喜悦吗?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就体现在这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吗?生命固然不能承受太重的压力,但生命照样有不能承受之轻!我记得巴金曾经在《灯》中借朋友之口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那么我们还要靠什么活着?”

全班:“我们还要靠推巨石活着!我们是永远的西西弗斯!”

师:“是的,人生是永远的西西弗斯!雨果的一生,加缪的一生,歌德的一生,还有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是西西弗斯的一生!但是,西西弗斯的一生是悲剧,因为他在被迫推着一块自己并不想推的巨石,他的苦役是缺少意义的。我希望我们大家的一生能像雨果、加缪、歌德、爱因斯坦等伟人一样,自己去寻找一块想推的巨石,推出生命的奇异的色彩!正像爱因斯坦所说——”

全班:“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师:“那就好好把握你们明年的高考志愿吧!记住:寻找一块适合自己的想推的巨石!”

教后拾零:

阅读教学,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对话!在课堂上寻找一切机会,展开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生活对话,学生与心灵对话。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让老师、作者、文本走进学生心灵,才能最终让学生走出课堂、文本,走进生活,思考人生!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的消极,应该鼓励他们倾诉他们的消极,从而因势利导,化解他们的消极,使他们最终能在品味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心灵的顿悟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培养他们结合具体生活实际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课堂对话,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语文课的实际功用,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的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益。

《人是什么》能力训练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迥(ji%ng)      然伫(zh))立       安谧(m@)

B.迟钝(d5n)      光霁(j@)          慰藉(ji8)

C.一俟(s@)       干瘪(bi5)         伉(k4ng)俪

D.溘(k8)然       蹉(cu#)跎         暮霭(3i)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质扑  劳碌  自强不息

B.暗淡  追溯  根深蒂固

C.憧憬  斜晖  无所是事

D.安谧  真挚  慢无目的

3.下列句子中,填上哪一组词语最恰当

①苦和甜来自外界,(    )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②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    ),的确给了我极深的印象。

③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    )。

[    ]

A.坚强  见解  叹服

B.顽强  见识  折服

C.坚强  见识  折服

D.顽强  见解  叹服

4.下列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B.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

C.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表现。

D.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现在、过去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B.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不如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C.说也不信,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

D.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一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造成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②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

③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从事文学艺术创作。

④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⑤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

[    ]

A.②④⑤①③                 B.①③②④⑤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课内纵横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说也不信,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普希金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一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我把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

肖邦的19首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善感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诗境。

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美国电影《翠堤春晓》插曲《当我们还年轻》最具有这种功能。因为它的词曲本身就充满了回忆。出自回忆,勾起回忆:

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

你曾说,你爱我,啊!我们心心相印,我们欢笑,我们哭叫,然后分手时刻来到,别忘了,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

谁没有青春时代?谁没有往日的爱惰?当你满头白发,站在落日的斜晖中,突然听到从远处深秋的树林里飘来了这首歌曲,你怎能抗拒它的感情力量?你怎能抗拒回忆?

有感情的人怎能抗拒感情?有回忆的人怎能抗拒回忆?

7.“我把这种最高的美的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一句中“甜美的忧郁”、“忧郁的甜美”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说说“有感情的人怎能抗拒感情?有回忆的人怎能抗拒回忆?”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所举的肖邦、牛希洛、美国电影《翠堤春晓》插曲《当我们还年轻》作为例子,所表达的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往事的回忆,有好几层意义”,结合选段看,这“好几层意义”所指的是什么?请作简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是什么》同步练习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伫(zhù)立 泡(pào)影 迥(jiǒng)然不同

B.安谧(mì) 干瘪(bī) 雨霁(jì)日明

C.劳碌(lù) 烟霭(ǎi) 伉(háng)俪之情

D.追溯(sù) 蹉(cuō)跎 溘(kè)然长逝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忧郁 夜雾茫茫 慰藉 厉厉往事 B.赋予 若阴若现 枯藤 根深蒂固

C.憧憬 万古恒新 诚挚 老骥伏枥 D.迟钝 朝气蓬勃 铭记 倍感亲切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 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

②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 我们将在黑暗的路上摸索很长一段时间。

③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肌体中 了工作一样。

A.抱怨 标明 停滞 B.报怨 表明 停滞

C.抱怨 表明 停止 D.报怨 标明 停止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虚词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

B.他们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

C.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已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

D.有些青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

5.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言谈举止等都显得格格不入。

B.除夕之夜,一家人躲在破庙里,猛烈的北风伴随着他们度过了一个风烛残年。

C.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D.小明是我们班小有名气的诗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他都能通过多愁善感后反映在笔端。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就心灵的维度来说,温柔与刚强是互为表里的。最温柔的人,往往是最刚强的人。 温柔与刚强共同建构了契诃夫以及许许多多俄罗斯知识分子心灵的维度。

①在那些最能够体现知识分子人格力量的关键时刻,契诃夫总是作出掷地有声的回答。

②在日常生活中契诃夫表现出温柔的一面,对爱人、对亲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俄罗斯百姓,他操碎了心,倾注了所有的爱。

③其实,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契诃夫是毫不含糊的。

④人们对于契诃夫温柔的一面有较多的认同,而多少忽略了他刚强的一面。

⑤从现行制度到民族文化心理,他层层深入,剥茧抽丝,堪称民族精神疾病的诊断者。

A.①②⑤④③ B.②④③⑤① C.②③④①⑤ D.④⑤①③②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的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7.为什么爱因斯坦能从莱辛的话中得到力量?(2分)

答:

8.“生无所息”的意思是什么?(2分)

答:

9.“这样”指的是什么?“叹服”的应该是什么?(4分)

答:

10.为什么什么时候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4分)

答: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

人的折旧率

我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抑或一个人,读罢之后总想抽出一两个关键词,读罢台湾“第一才子”“最后的贵族”张继高的散文后,我抽出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人的折旧率。

什么是人的折旧率?依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个世上的东西倒是会折旧的,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那么,什么是人的折旧?张先生的回答是:人的资质也是一样,“经久耐用”的人越来越少。在台北冷眼旁观,人的折旧率比什么都高。可见张先生所谓的人的折旧;是指人的品位、人的情操、人的精神。

人为什么会折旧?张先生分析的原因是,二战以后,一切东西包括文化教育都沦为大量生产化,一切就都拓展了普及面,而降低了水准。人也一样,这不禁使我想起每每外出坐在火车上看到道路两旁不尽的垃圾的情景。有一次,我坐在火车上,看见前方一片浩渺的白花的海洋,我还以为那是一块墓地,走近了才知道,原来是一片果园,果树上披麻戴孝的全是一朵朵白色的塑胶袋。张先生的意思是说,现在,人的质地太不牢靠了,他们在成批生产商品的同时,不小心把自己也当作原料投入了生产,他们在追求所谓消费文明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也给消费了。但是我想,这事还不仅仅发生在二战以后,也不仅仅发生在台北,“冷眼旁观”,自从有了人以后,这事就在发生;而且一切有人的地方,这事都在发生。

不是吗?古往今来,有多少东贤西哲不在思考着人的心灵?甚至穷经皓首,思考着人类的道德与灵魂?道、仁、礼、契约、博爱、上帝,这一杆杆秤,一台台天平,无不是用来称量人的精神,无不是在想方设法抵御人的折旧。《增广贤文》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中国古人对人的折旧的具体防范措施之一。看来,人的折旧率,古已有之,现在更盛。或可说,人的折旧率与生俱来,早就埋下了种子;因为人要生存,就不得不用心。用心正,则愈发光明;用心不正,则折旧灵魂,甚至杀戮灵魂。不信,你可睁眼看看你身边的兄弟朋友,说不定就有一二个可以作为折旧的例证。

那么,那些永垂不朽的灵魂,他们是如何保鲜的呢?张氏也有高论,“声音不是音乐”。这就是说,人不一定是人。“藏在声音里的感情、意境才是音乐”。深入人心的崇高、精致才是人。镶在马桶上的黄金宝石,是一种昂贵的堕落。物质的丰富,消费的文明,目的不在于人的折旧;而恰恰在于人们在富足之后,有过见识之后,被某种“博大”观照过之后,以那些不曾折旧的灵魂为典范,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实施可能还有些残酷的提升。

是的,人不可能不折旧,但我们应该考究的是人的灵魂的质地。一种真实的文物,历尽岁月的沧桑,愈发光彩流溢。一部《红楼梦》,随着时世的变迁,愈发昭示着人间真理。一位真正的伟人,不管风吹浪打,永远像泰山和星斗一般巍然屹立,令人景仰。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篇小文的题目——《擦亮自己的名字》,其实,面对现代文明,面对网上世界,面对昂贵的堕落,我们不必怀着被丢弃的恐惧,也不必怀着贫穷的丑陋,我们完全可以变恐惧和丑陋为压力,去竭力擦亮自己的名字,刷新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样也是一种痛苦,但痛苦值得痛苦的痛苦,我们才会有效地抵御人的折旧率。

(原载《武汉晚报》)

11.请你在后面续写,使对于“人的折旧率”的理解正确、完整。(4分)

答:在现实的诱惑或磨难中,

12.依照本文作者的原意,人的折旧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6分)

13.对“镶在马桶上的黄金宝石,是一种昂贵的堕落”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

14.下列说法与本文的观点完全相吻合的两项是(4分)( )( )

A.所谓“折旧”,就是对原来就具有一种“本”的耗损和毁坏,这个“本”大概就是人性。是善良的,且这善良又具有“经久耐用”的魔力,不然,何来折旧?

B.人之会折旧一如物之必折旧,其势不可挡,除少数“永垂不朽的灵魂”和“质地”特异的灵魂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擦亮自己的名字”,才能防止折旧。舍此而外,难道还有别的办法么?

C.在火车上亲见的“景观”恰好用来证明作者的一个观点,即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消费的同时,把自己也给消费掉了。

D.防止折旧的办法之一就是“保鲜”,可是,“鲜”的“底”是什么,在哪里?“鲜”的“底”是可以因人而异的,那么,各人所“保”之“鲜’岂不是不一样了?

E.“折旧”是绝对的,但也有能“保鲜”者,“保鲜”就是不“折旧”,如此说来,“折旧”又是相对的。同一个范畴的问题,怎么可能同时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呢?


人是什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人教高二下期语文教案设计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1模板

高二语文人教版教案简案五篇

最新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文案

高二必修语文人教版的样板教案五篇

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五篇

最新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语文高二下册优秀教学计划五篇

高二语文教案的详案人教版五篇

2021人民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

    23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