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曲子通过描写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哀江南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哀江南》教案
教学目标 :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重点:
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 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钦仰仗权好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季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征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走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株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袜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营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果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哀江南》能力训练
1.阅读洪昇的《长生殿·闻铃》一出戏中的两段曲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双调近词·武陵花]万里巡行,多少悲凉途路情。看云山重叠处,似我乱愁交并,无边落木响秋声,长空孤燕添悲哽。提起伤心事,泪如倾。回望马嵬坡下,不觉恨填膺。袅袅旗旌,背残日,风摇影,匹马崎岖怎暂停,怎暂停!只见阴云黯淡天昏暝,哀猿断肠,子规叫血,好教人怕听。兀的不惨杀人也么哥,兀的不苦杀人也么哥!萧条悠生,峨眉山下少人径,冷雨斜风扑面迎。
[前腔]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仇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莹。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恨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赠,似我回肠恨怎平!
提示:这是写李隆重基入蜀后,见景生情,深切忆念杨玉环(已在马嵬坡赐死)的一出戏。
(1)在舞台布景简单的条件下,古代戏曲多以写意性曲词,勾出主人公抒情的意境。浓郁的抒情色彩是《长生殿》的一大特色。试指出这两段曲词写了哪些景象(意象)?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云山重叠处,似我乱愁交并”,“阁道赠,似我回肠恨怎平”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边落木响秋声”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朱雀桥”“乌衣巷”都是过去极煊赫、极繁华的地方,如今只有野花与残阳,荒凉之意顿生。
B.诗人以“野草花”“夕阳斜”渲染气氛,从内容上和感情基调上为后两句诗作铺垫。
C.昔日王、谢二氏的华丽壮观的建筑已化为乌有,旧时的燕子在春天又飞回原来的地方筑巢,可是却不知这里已是普通百姓的房舍了。
D.一个“旧时”,一个“寻常”,概括了丰富的内容,揭示出了无情的历史发展规律,即历史最终是由劳动人民主宰的。
(2)对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了作者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深沉感叹。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腐朽统治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封建王朝没落的惋惜之情。这是封建文人忠君思想的体现。
C.这首诗与《诗经·王风·黍离》抒发的思想情感一致(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与李清照《绝句·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抒情方式一致。
D.言简意赅,以小见大是这首诗歌主要的艺术特色。
(解说:《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2首,也是诗人凭吊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的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3.默写。
(1)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________。
(2)冷清清的落照,________。
1.(1)意象;诉诸视觉的有重叠的山峦,无边的落木,长空孤燕,黯淡的天空,凄冷的风雨,草丛的乱萤;诉诸听觉的有密林间的风声,哀婉的雁鸣、猿啼、杜鹃叫和剑阁檐角的铃铛声。抒发了主人公孤单凄冷,悔恨交加,思念杨妃,忠于爱情的思想感情。
(2)以云遮雾罩的万重峰峦和高耸蜿蜒的剑阁小路比拟自己相思的沉重绵长。
(3)唐朝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2.(1)D(表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2)D(既不同于《诗经·黍离》的思想感情,又不同于李清照《乌江》的抒情方式,本诗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之中。)
3.(1)舞丹墀燕雀常朝。
(2)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秣(mò)陵 刍(chú)牧之场 蒿(gāo)莱
B.瓦砾(lì) 鸽翎(líng) 饿莩(piǎo)
C.窗棂(líng) 采樵(jiáo) 水榭(xiè )
D.窗寮(liáo) 舆(yú)图换稿 栖(qī)息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楸:高的楸树
B.哰哰:狗叫声
C.饿莩:原意指乞丐,本文指饿死的人
D.舆图换稿:本文指江山易主。
3.选出字形无误的一组
[ ]
A.消魂 门槛 无聊 半堵
B.煞尾 反刍 胡诌 城壕
C.凋榭 弋阳 瓦砾 半晌
D.柳稍 槌胸 琉璃 沽酒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洪昇——《长生殿》清朝
B.孔尚任——《桃花扇》清朝
C.汤显祖——《梧桐雨》明朝
D.马致远——《汉宫秋》元朝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5~6题。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淮扬。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唯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对于这首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写得颇具特色,词首的小序,交待写这首词的背景。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出了今日扬州荒凉,衰败的景象。
C.“杜郎俊赏”中的“杜郎”指的是杜牧,“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化用其诗中的语句。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意味深长。
6.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内容上看,词的上阕是写遭兵火之后的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从而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感伤。
B.词的下阕是写往昔扬州的繁盛,从而抒发了“黍离”之悲。
C.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D.这首词最后一句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失落。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9题。
水仙子
游越福王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①,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②,流杯亭破瓦,何处也繁华?
殿前欢
登江山第一楼
乔吉
拍栏杆,雾花吹鬓海风寒,浩歌惊得浮云散。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间。纱巾岸③,鹤背骑来惯④。举头长啸,直上天坛。
注释
①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②荒甃(zh^u):荒凉的断井颓垣。③纱巾岸:把纱巾揭起露出前额,表示态度洒脱。纱巾,即头巾。岸,此指把前额露出。④鹤背骑来惯:形容成仙得道,仙家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仙家生活的向往。
曲旨提示
《水仙子》小令是作者游览越福王府后的感怀之作,览景思古,引发作者对世事兴衰无常、繁华如同梦幻的感慨。
《殿前欢》小令是作者登临蓬莱阁的抒怀之作,通过山海天云景象的描绘,表达作者开阔洒脱的胸襟及对仙家生活的向往。
7.对下列句子句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二句描绘出今昔变迁的景象,往昔笙歌之场已随梦消失,而今已成杂草丛生的沙地;过去锦衣罗裙的美女的香气已变成了山野菜花的香气,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景象变迁的描写中透露了作者心境的冷凄。
B.“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二句也是实景的描绘,归来的春燕不要再去寻王公世族之家,兴亡之恨使池塘的青蛙也难于平静,这正是作者游越王府的所见。
C.“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二句,描绘池塘亭榭破败荒凉的景象,对偶工致,描写具体,富有苍凉之意。
D.“燕休寻王谢家”一句,借用唐刘禹锡《乌衣巷》诗中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铺锦池埋荒甃’一句,化用王建诗句“如今池底休铺锦”句意,翻改创新,表现作者的今昔变迁之感,颇为贴切。
8.对下列句子句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拍栏杆,雾花吹鬓海寒,浩歌惊得浮云散”三句,把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心境感受抒写相结合,“拍栏杆”和“浩歌”更写出作者登楼的动作表现、表现出作者胸襟的开阔。景物描写也气势磅礴、雄阔壮观。
B.“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间”二句是写景,也是写览景的人,是登楼见览感受的进一步描绘。写法由近处的青山而至远处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蓬莱仙境,由实而虚,由人间而至仙境,为抒写向往仙家生活的情趣做好铺垫。
C.“纱巾岸,鹤背骑来惯”二句描绘作者把头巾掀起,露出额头,洒脱地骑在鹤背上飞翔的景象,表现作者心情的快意。
D.“举头长啸,直上天坛”二句,雄阔有力,表现了作者胸襟的博大,情怀的豪迈。
9.下列评论,不符合所选二曲内容和艺术特点的一项是
[ ]
A.《水仙子》令即景感怀,忆昔思今,感慨深沉,情调悲凉,引人深思。
B.《殿前欢》令气象阔大,笔触工细,描绘海天景色,生动准确。
C.《水仙子》令感叹兴亡盛衰之无常,《殿前欢》令表现求仙慕道的情趣,都是作者在元代黑暗现实环境中产生的消极思想的表现。
D.《水仙子》和《殿前欢》两篇小令都是即景抒情之作,但《水仙子》重在今昔对比,抒发现实之感;《殿前欢》则重在虚实映衬,以表现心理情趣为主。《水仙子》以写实手法为主,《殿前欢》则更多浪漫色彩。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C
6.D 7.B 8.C 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