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撰写的作品。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的: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3.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 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dàng。”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分析]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注音] 徙xǐ 硕shuò 蕃fán 窥kuī 伺sì
[注释]业,以……为业,名意动。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莫:无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如:赶得上。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
[分析]1. 橐驼种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 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
第三段:[注音] 孳zī 莳shì长zhǎng
[注释]焉尔:语气词连用。全:保全。得:获得。害其长zhǎng:妨害它生长。硕茂之: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顾:回头看。爪:用爪抓破,名动。验:检验、察看。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何能为:即“能为何”,能做什么。宾语前置。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忧它太过分。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忧虑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分析]1. 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2. 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王卓:(讲刘禹锡《石头城》,讲得比较好。“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铁皮鼓:王卓同学讲得很好!不过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女墙?
学生:(议论纷纷,无人能答)
铁皮鼓:我现在给出三个说法,大家判断是哪一个。一,宫墙,二,矮墙,三,女贞树组成的树墙。
学生:(说三种的都有)
铁皮鼓:呵呵,大家讲诗歌,首先要弄明白字面的意思。如果我坐在下面听课,我就要问讲诗的同学啊?可见以后备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
学生:到底是哪一个?
铁皮鼓:我不说,留下个悬念。大家自行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感冒了,多发言嗓子痛,所以我想这两节课我不讲交给大家好不好?(有说好,有说不好)这毕竟是自读课文啊!具备办法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大家预习,第二节课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课文。第一组主要解决一二段的问题,第二组主要解决三段的问题,第三组主要解决四五段的问题,每组同学都要钻研全文,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然后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本组重点研究的段落,至少必须翻译一遍,然后同学们自由提问,由这个代表进行解答,如果回答不上来,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自由提问完毕,我还要问每个代表三个问题,当然,还可以附加其他问题,那不算在评判标准之内。那一个代表获得第一,说明哪一组同学钻研得比较认真,这次就不用再书面翻译全文了,其他两组就必须翻译全文。好,现在开始,可以把译文书拿出来钻研,但是上台讲的时候不允许带译文书。
(学生独立钻研,自由讨论,老师巡回解决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王卓和金薇追问“女墙”的意思,我拒绝回答)
第二课时
(课间做眼保健操时,三班被扣了0.1分,但是过了一会儿,检查的人又来了,擦掉了4.9,成5分)
铁皮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比较捣。
学生一:“捣”是什么意思?
学生二:就是顽皮呗!
铁皮鼓:呵呵,也可以这么说。但我有一个原则,从来都遵守纪律,上课不会捣乱,我的所谓捣,是指遇到不公正的事情一定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这么一件事情,我们班要评选三好学生,本来这件事情跟我没关系,因为我已经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不用再参加班级的评选。但是在评选过程中出现问题,班主任有倾向性地进行评选,掺杂了自己的意见在其中,我当即提出质疑,班主任大怒,说那你来评这个三好学生吧!我真的走上讲台,主持了这次评选,班主任则摔门而去。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虽然这种评选不公平,但是表达自己的意见应该用正确的理性的方式。而在校园生活中,你可能经常遇到这类事件,你有没有过对公正的追求?有没有思考过校园里这些问题?小学校,大社会啊!所以我做学生的时候,从来不愁作文随笔没有话题写,到处都有啊。比如我如果生活在盐外,我今晚就会写一篇文章,叫《红旗背后的腐败》。(得分情况关系着得几面红旗)大家知道,一个班级流动红旗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你做得好坏,还取决于班主任的厉害程度,这个班在学生会中占的席位等等,(学生点头表示同意)这里面的东西,跟社会上一样复杂,难道不可以写成文章?
铁皮鼓:好,闲话休叙,言归正传,现在大家先把各组的代表选上来。
(学生选代表,一组选严忠孝,二组选杨晓梅,三组选赵瑞雪)
严忠孝:(略,把第一二段很好地翻译出来了)
杨晓梅:我想问一个问题,“隆然伏行”中有个什么用法?
严忠孝:这句的意思是说他耸起脊背弯着腰走路,没有什么特别用法啊?
杨晓梅:不对。伏是动词,在这儿做状语。(按:杨晓梅这一说是有问题的,但我当时没反应过来,没有及时纠正,只能留在下一课了)
付锐:我想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郭橐驼种树,但是第一段交待他的名字来历,跟种树有什么关系?
严忠孝:他要写这个人,自然先要交待啊?
付锐:不对,他完全可以不写呀?可以直接从第二段开始写!
金薇:(一组的,帮忙)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既然是传记,肯定先要交待人物的姓名来历了,这有什么奇怪的?!
铁皮鼓:我插一句,这是一篇传记吗?
(学生议论纷纷)
金薇:这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按:这是书上注释里有的,但是我在上课之前居然没有看到,备课不到位)
铁皮鼓:那么这篇文章中的郭橐驼是否真有其人?
学生:没有!
铁皮鼓:付锐问得很好,既然没有,是虚构的人物,为什么还要介绍姓名来历?
杨晓梅:(二组的)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为他作传,作者只是想借郭橐驼这个人种树来说明治理百姓的道理!
铁皮鼓:是啊,其实这种写法就叫设事说理,事是虚构的,是为后面的说理服务的,但是看不到介绍姓名来历与后面说理之间的关系,怎么回事?
严忠孝:……(无法解释)
铁皮鼓: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无法解释,我们先放一放,(按:这个问题关涉全篇,仅就这一块无法解决,所以我选择了搁置)我再问几个问题。第一,“名我固当”的“名”是什么用法?
黄泳:(二组的)用作动词,命名!(大家哄笑,因为她实际上是在帮别人,她意识到了,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严忠孝:就是用作动词。
铁皮鼓:第二个问题,比较难啊!“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这一句中有什么语法现象?
严忠孝:……(本组另外一个同学回答说是省略句,被其他同学否决)
铁皮鼓:有没有其他组的同学知道答案?
杨晓梅:“豪富人”是中心词,后面的部分好像是前面部分的定语。
铁皮鼓:非常不错,很了不起!这个句子有些难度,是个标准的定语后置。我们以前举过一个例子,“求人可使报秦者”,哦,对了,是在四班举的例子,我忘了,这句的意思是想找一个能够回复秦国的人,后面的部分是定语,修饰“人”。
学生:有没有什么标志啊!
铁皮鼓:有。这两个句子中,定语后面都有一个“者”,有时候还有一个“之”与之呼应,即“之……者”,还有的是“之……”,大家在翻译的时候考虑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调整过来就是了。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为观游及卖果之长安富豪人”。好,第三个问题是,“驼业种树”的“业”怎么讲?
严忠孝:以……为业。
铁皮鼓:什么用法?
严忠孝:意动用法。
铁皮鼓:不错。现在请第二组杨晓梅同学上台!
杨晓梅:(讲第三段,非常清晰)
铁皮鼓:你讲得好清楚哟!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她?
汪洋:“故不我若也”怎么理解?
杨晓梅:就是“故不若我也”,代词做宾语,被前置了。
金薇:这一段里面提出种树的方法,说什么“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还要“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这算什么种树经验呀!种了以后为什么就不要管了?
杨晓梅:郭橐驼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是借种树来说明为官的道理,所以种树方法对不对并不重要。
金薇:怎么不重要?!既然论据是虚假的,那么论点也自然靠不住!
杨晓梅:不是这样的……
(双方争论不休,其他同学也参与进去)
铁皮鼓:好了好了,听我说几句。我觉得杨晓梅说得有道理,这篇文章本来就是借种树来说明道理的,重心在道理而不是种树。如果这是介绍如何种树的书,你这样质疑是有道理的,但这不是说明文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不懂种树对不对?(大家哄笑,这一场争论结束)
铁皮鼓:我再问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去不复顾”你能再翻译一下吗?
杨晓梅:(看书)离开了就不再回头看。
铁皮鼓:但我听你刚才翻译所有的“去”都翻译成“去了”呀?
二组学生:口误嘛!
铁皮鼓:第二个问题,“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里的“以”是什么意思?
杨晓梅:就是一天天地离去啊。(其他学生表示反对)
铁皮鼓:“离”是“背离”的意思。“以”是什么用法?
杨晓梅:……(答不出来)
铁皮鼓:本组的谁来帮忙?
黄泳:表修饰的。
铁皮鼓:对啊。后来的“离”是动词,前面的“日”是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状语修饰动词,中间用连词“以”来连接,“以”就是“而”的意思,在这里表修饰。第三个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概括郭橐驼种树的秘密吗?
杨晓梅:能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焉尔!
铁皮鼓:好,非常正确,请坐。(学生热烈鼓掌)现在请赵瑞雪同学上来讲。
赵瑞雪:我先翻译一遍,然后再讲重点要注意的问题。(赵瑞雪讲得也非常精彩到位)
杨晓梅:(在赵瑞雪翻译完后即刻提问)“则有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这一句你的翻译不对。
(这一段争论略,待我调查清楚后补上)
铁皮鼓:好,先停一停,等赵瑞雪讲完后再行提问。
赵瑞雪:我刚才翻译完了,但是这一段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重点介绍了“字”的用法。)我还有一点疑惑,“早缫而绪”这句,书上的翻译是“早早地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才对呀?
铁皮鼓:说得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提问。
学生一:请你把“理,非吾业也”再翻译一遍。
赵瑞雪:管理,不是我的职业。
学生一:不对。管理,怎么可能是一种职业呢?
(双方开始争论)
铁皮鼓:好了好了,我来说几句,我赞同赵瑞雪的翻译。这句话当然也可以翻译成“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或者“不是我的事”,不必拘泥。
苏畅:请问,“字”为什么要当养育讲?(大家笑)
铁皮鼓: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上来,大概要文字学家来回答,难为赵瑞雪了!(按:如果备课细致一些,是可以备到的)
魏铭江:“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传”字,我听你刚才翻译成了“传扬”,不对,这个应该是“记下”。
赵瑞雪:(无以言对)
铁皮鼓:“传”字解释为“传扬”和“记下”都对,没有本质的区别。
余鑫:最后一段说,“嘻,不亦善夫”,问者为什么要笑呀?
赵瑞雪:我还看到一个版本,说“问者笑曰”之类的,我比较喜欢现在的版本,他问种树之道,连带地知道了官理,当然很高兴,所以要笑。
(还争论了几句,但大家基本认可这种解释,这时下课铃响)
铁皮鼓:好,今天就到这里,第一组的同学今晚翻译,明天早上必须交上来!第二组和第三组同学明天继续决战!(教室里欢呼声)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
一 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 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的果实)
②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
三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我固当(名,称呼)
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 / 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
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
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吧”)
译:像这样,那么和我种树行当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
译:不也很好吗?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