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以下是小编整理爱莲说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爱莲说》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知识点解析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1060年5月)写的。该文托物言志,议论精辟隽永,且语言简洁优美,是一篇千年传诵的名文。但关于这篇名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参”认为,作者在文中宣扬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苏者聪在《<爱莲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一文中认为,该文“表现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李如鸾在《一篇体物言志的散文小品》一文中则认为,该文是“自己标榜清高”。我对上述种种主题说持有异议。《爱莲说》能成为名作,除其优美独特的艺术风格外,深刻的主题也是重要原因。而名作的主题往往是深层次的。如果不结合作者的生活环境及作者人品情操作深入思考,仅根据文中某些语句,想当然地推导论其主题,那肯定是片面的或肤浅的。因此,对此文主题进行一番探讨,很有必要。

原文仅119字,为便于分析,现抄录于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不难看出,该文采用托物言志、借花喻人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志向。因此先理清文中的菊、牡丹、莲三种花在比喻哪三种人,再结合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就可以了解作者到底在寄托何种思想、感情与志向,那么文章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我们看看文中有关菊花的文句:“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显然,菊花象征隐士,陶渊明之类人物。

众所周知,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早年有政治抱负,又性爱自由,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见《历代文学及工具书常识》P19)他做彭泽县令时,碰上督邮来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他的《饮酒》诗中所吟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他的隐士生活的写照。

对陶渊明消极避世的“菊之爱”,文中仅谓之“独爱”、“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漠,似有隔世之感、“不敢恭维”之意。

其次,文中有赞美牡丹的文句是:“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不难看出,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是当时世人的追求。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也描写过这种风气:“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

最后,我们来看文中关于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照来看,文中写菊、牡丹各用三句,均二十余字,惜墨如金,冷讽之意昭然。而写莲花则洋洋洒洒,摹形状物,抒怀礼赞,不一而足。字、句均超过前二者之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两相对照,好恶之意,泾渭分明。

显然,文中所礼赞的莲,象征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是周敦颐心目中喜爱的偶象。

如前所述,这篇“说”,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当时,他还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据朱熹《跋<爱莲说>》里介绍,周敦颐的遗居不仅以“爱莲”命其所寓之室,还筑有爱莲亭,且将此“说”刻于壁间。

周敦颐在南康郡任上,为什么既种莲,还要写“说”向世人表示他爱莲之意呢?

古人云:“言为心声。”因为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他忠直进取的美好标志,是他不阿世俗的性格的参照物。

文中描写莲花的精彩语句,每句都扣紧君子的性格特征:清廉(“出淤泥而不染”);不阿谀奉承(“濯清涟而不妖”);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中通外直”);不拉拢勾结(“不蔓不枝”);要德声远播(“香远益清”);要坚守节操(“亭亭净植”);要端庄、严肃被人敬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周敦颐向世人强调自己爱莲,实质上是在表示自己要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当一个受人拥戴的清官。

事实上他在为官生涯中也正这样做了。但是当时官场内外各种腐败现象,使得他不禁感慨万分:“同予者何人?”

因此,我们进而认为,文中描写的三种花,是在隐喻官场中的三种人并表达自己的三种态度:一是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引为同调。二是以色彩绚丽、妩媚诱人的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三是对于象征君子(清官)的莲,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身体力行效法之。

文如其人。我们从《宋史》等有关周敦颐的记载中也可了解他为官清正的“君子之风”。

他当过分宁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令、知南昌、合州判虔官、通判虏州、知郴州、广东转运判官、知南康军等职。五十七岁死于去蜀任上。在他为官的一生中,为人刚正、主持公道、不畏强权,有口皆碑。据《宋史》载: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在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州桂阳令,治绩尤著……徒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而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宋史》卷四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

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周敦颐之所以一到任,就解决积案,敢于冒犯严酷的顶头上司,使一个囚犯捡回一条生命,正因为他是一个行为正直、紧守节操、清廉无私的人。因此连富家大姓、狡猾官吏、流氓地痞,都因为污蔑周敦颐的善于理政而感到羞耻,即使是对立面也不得不称赞他。宋朝名士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这正是对他“君子”德行、莲花品格的高度评价。

至此,我们不难归纳出《爱莲说》的主题:作者反对当时消极避世和追求富贵名利的世风,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廉洁、进取、爱人敬重的清官。这一鲜明的主题,正是《爱莲说》历经近千年还为人民喜爱的原因。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赏析“说”,

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爱莲说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课文教案5篇

2021爱莲说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最新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最新的教案文档五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教案讲评模板

鄂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展示文档五篇

2021年初一年级语文讲评教案整理五篇

2021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五篇

初中二年级语文版电子版授课教案实用案例五篇

2021幼时记趣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23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