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第十个章回。林冲被刺配后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到山神庙暂住。得知自己已被陷害,使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被逼上梁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二、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文学文化常识
《水浒》也称《水浒传》、《忠义水浒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施耐庵。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一被逼上梁山,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王庆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小说热情讴歌了农民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采用“竹节蛇式”连环结构,所以林冲的故事有其相对独立性。课文选自《水浒》第十回。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王天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上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3.人物形象分析
林冲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同时又有奉公守法、忍辱负重、软弱善良的一面。林冲的才能和社会地位,使他养成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思想性格。他不满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现实的黑暗,明知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因恶了高太尉”而已,并且自认是“罪囚”。对李小二,尽管有恩于他,还“恐怕玷辱”。甚至在调他去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还想“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等,这都说明他的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和随遇而安,还有服完刑后与家人团聚的幻想。然而,他毕竟是一个耿直、磊落、血气方刚的汉子,是一个“摸不着便杀人放火”的“性急的人”,他的“涵养”也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当他得知陆虞候前来追杀时,先是“大惊”,要“叫他骨肉为泥”,既而“大怒”,带刀“一地里去寻”。当他明白火烧草料场的真正原因时,再也无路可走,“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只有拼个你死我活,才可能绝处逢生。一声断喝,表明林冲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经过这场血的洗礼,他彻底摆脱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性格的发展和生活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4.重点透视
(1)人物形象的刻画
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其思想发展,又是通过丰富的细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来表现的。在这段故事里,作者着意描写林冲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思想性格,极力挖掘到他灵魂的深处。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这段故事里,对高俅一伙迫害林冲的罪恶活动,用笔并不很多,只是采用侧面虚写的手法,通过他人的耳闻目睹从旁点染交代,而将主要篇幅留给林冲,从正面细致入微地描写他的活动,从中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但是统治阶级的罪恶却表现得很突出,读后能激起我们强烈的义愤。这是因为,林冲刺配沧州,家破人亡,本来就是高俅一伙阴谋构陷所造成的,而眼前的命运又仍然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显而易见,林冲的遭遇和全部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心思想的变化,就无一不跟这伙奸贼的阴谋联系在一起。林冲作为统治阶级营垒里的一名中层军官,虽然不像上山以前的杨志那样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一心一意要保住那禁军教头的身分和美满的家庭。正为此,他对于来自高俅一伙的种种横逆与迫害,虽然十分愤慨,总是采取一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态度。就是到了得知陆谦赶到沧州要继续谋害他时,虽然一怒之下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要寻他报仇,三五日过去寻不到人,便又松懈下来,复归平静。管营调他去看管草料场,他心生疑惑,却又未能识破是敌人的阴谋诡计,应声便去,还想在那里苟活求生,好好地过平安日子。待到草料场火起,他亲耳听到陆谦等人得意洋洋地道出是奉高俅之命要烧死他,还要拾他一两根骨头回京请赏时,那长期郁积于心的满腔仇恨才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于是奋然而起,杀了陆谦,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你看 ,像林冲这样安分守己、屈辱苟安的人,最后竟被逼得毫无退路,一切生存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一贯能忍而终至于忍无可忍,不得不铤而走险。这就是林冲所走过的独特的生活道路,也是林冲性格发展的历史。由于作品真实地揭示了林冲思想转变的社会原因,就使林冲的遭遇远远突破了个人悲剧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林冲思想转变的过程,就是统治阶级分化瓦解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及其壮阔的声势。林冲不是一个农民,他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造反上山,终于成了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骨干。从林冲的思想转变,我们看到封建统治的分化瓦解和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全面地展现农民革命斗争的面貌来说,林冲的形象有着别的英雄人物所没有的重要的典型意义。
(2)详略有致的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情节的合理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文中有两段描写:(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了。两处提到“火盆”的细节,这不是作者信笔写来而是独运匠心的安排,知微显著,以小见大。就情节而言,盖上火盆,火种浸灭,是说明草场起火,不是因火盆之故致使自行失火,而是陆谦等人蓄意放火。无此交代,读者会生疑问;经此轻轻点笔,就让人不生歧义,明了必是陆谦放火无疑。补此一节,情节就合情合理,严密周到,无懈可击。再就性格而言,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是说明他的细心、缜密。这一细节完全不会发生在李逵或鲁达身上。他管草场,仍然是战战兢兢,不敢造次,事事留意,处处小心,他生怕由于自己不慎而酿成大祸,吃罪不小。长期的曲折遭遇,培养了他心细如发的性格特征。这里的两处火盆细节,就是出色的点染。又如写陆谦富安从李小二店里出来:“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这个“低着头”用在这里令人喝彩叫好!这就说明二人有意不抛头露面,避免被林冲或熟人认识。行为不轨,必然会低头过市,表现了人物阴鸷狡诈的性格特征。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景物描写
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草屋“四下里崩坏”,“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去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严冬的大雪给人清冷的感觉,自然使人更能感受到主人公所处的凄惨的境遇。同时,没有大雪,林冲不会到市井去沽酒;没有大雪,两间草厅不被压塌,林冲便不会夜宿山神庙。以上可看出,小说中的“风雪”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这风雪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对风雪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揉合在一起。
(4)简洁明快的白描手法
作者刻画人物,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述,很少作静态的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往往是通过故事来表现的。而对于一个场面的动作描写,又往往是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简洁地描写言语动作,而不是单纯的心理描写,也不旁加议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人物的神情心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个问题
一、关于断句。“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根据上文,这句话是说,管营派林冲来替代老军看管草料场,至于老军干什么去,不知道。而“替你回天王堂看守”明明是说林冲回天王堂看守,这句的不通是十分明显的。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断句的不当。只要做如下的断句即可:“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此种断法还告诉我们,老军也顶替林冲看天王堂去了。而从下文的“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看,老军也确实回到营里来了。那么,实际上面的那句话意思就是:“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
二、关于删节。“风雪夜山神庙林冲复仇”一节(课文的最后一段),有省略号的地方就是把原文删去了。现在我们看看删掉的是什么内容。
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括号里面的就是课文删去的。我们一看便知为什么删?太残忍和恐怖。在编者看来,这可能有损于林冲的英雄形象,而那血淋淋的杀人场面也会对中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却认为这种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道理。关于有损于林冲的英雄形象问题,林冲这样为什么做?那是愤怒到了极点的结果,这不正表明林冲已经忍无可忍了吗?那时那刻,不要说掏出了陆虞侯的心肝,就是将那心肝吃了也不为过。这处描写确实有些血淋淋,但却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不能删去。
关于对“中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的问题。省略恰恰激起了学生看原文的好奇心,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学生要想找到这段原文岂不是太容易了。因此“省略”的做法是“堵”,而我们需要的却是“导”,使学生正确认识文中血淋淋的描写。再者说来,现在学生在书中、网上、影视里看到的血腥暴力场面与之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教到这的时候,就把省略的部分补上了,然后跟学生讲明了上述的道理。我想,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会这么做,除非他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
由此我又想到了《荷塘月色》,也有删掉的内容。那就是“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话,直到前几年,新版的语文课本才恢复上去了。《荷塘月色》建国以来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文,那时只读过课文而没读过朱自清原文的人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还有这句描写。多少年了,“刚出浴的美人”总算露面了,这也算是语文教育的进步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反思
一、整个教学设计,简明精巧,删繁就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堂的教与学,围绕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抓住情节和人物,由于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故在执教过程中能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到解决长文短上的关键在于选好突破口,选好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只求突破一点,再由表及里,再由点到面,实现目标。这一点尤其适合我校大面积基础较为薄弱的高中生的学习情况。
二、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也在过程中得以渗透。让学生结合人物及其在情节发展中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了林冲这个人物在妥协中挣扎,在挣扎中最终走向反抗的飞跃,学生知道了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及人要在逆境中抗争才能有出路的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真正让学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
三、在这一堂课的教法上,我追求一个实字,即一定设法让学生有所得,或在知识方面,或在能力方面,或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总要有所收获。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全员参与、分组讨论,展示。他们划出相关语句,并思考回答,都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有几个同学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在执教过程中,对于教学节奏的控制还欠佳,表现有三:一是“让学生讨论林冲是羊还是狼”这一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学生的理解较浅显,我担心学生不能说到位而又影响时间,有些问题教师说得过多;二是在与学生互动时气氛不够热烈,点评学生的答案时,太简单。
二、这一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问题主要在我的身上,在提升探究环节,我原计划,先采用学生讨论,以达到学生之间的交流,然后再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但是在实际进行时,由于上一环节比计划超出,我当时很担心在这一环节用时不够,便草率地包办了很多。只简单让学生发言,没有进一步调动学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一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