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 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 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 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 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 业:

1、 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 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 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 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 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她只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对未来也有深深的忧虑。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就是她的离愁别绪也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她的叛逆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2.张生的钟情之美。

张生虽然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却是执著专一的。他毫不顾虑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胆追求自己钟爱的女人;他为莺莺而“滞留浦东”,不去赶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寝,甚至身染沉疴;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就是后来得中功名之后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真可谓是钟情至诚之士。

3.红娘的热情之美。

身为婢女的红娘面对老夫人的汹汹气势,她从容镇静,机敏地为二人辩理,指出她们的结合完全是由赖婚引起,是“一双心意两相投”。接着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的过错,迫使她答应两人的婚事。红娘对老夫人的审问和指责,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

三、情境之美

1.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

莺莺乘车去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4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此曲不愧为千古绝唱。

2.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盘酒菜都能传情。但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还是张生,“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席上多人之境毕竟不同于西厢两人天地,张生再难受也要矜持。此时他的委曲难言之情只有莺莺偷偷看在眼中。两人这种细腻隐微无奈的情绪正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

3.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

席终人散,只剩下两人与红娘。莺莺这才可以向张生倾诉衷情。“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尽管肝肠寸断,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体贴入微的话语传递出缠绵深情,温柔贤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话说出来了,虽然突兀,分量却极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窥见莺莺内心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此无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白。

4.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萧瑟黄昏图。张生远去,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烘托出莺莺内心的凄凉和痛不欲生的悲哀。此时此地,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曲词之美

王实甫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其中许多曲词既有唐诗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人小令的风格,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如:“碧云天”句、“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两意稠陌回,落日山横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像这样华丽秀美的语句,人们耳熟能详。

王实甫尤其善于运用修辞来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了离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再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王实甫注重文采,也擅长本色,如“马儿迎迎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等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本色同文采奇妙的结合,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此特色正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浓郁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处处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将永远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长亭送别》中的宋词意境

《长亭送别》中的宋词意境《西厢记》的语言既有诗词般的绮丽华美又有口语似的生动活泼。《长亭送别》一折中即多处化用宋词的意象与意境。

第一曲[正宫·端正好]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范词主旨在去国之情与忧国之意。那碧天黄叶、秋风秋色,苍茫无情;那乡魂、那旅思、欲睡难眠;隐隐见世道不明,身系国家安危,故而酒浇愁

肠化作相思泪。王实甫化用范词之景,添加西风紧吹,北雁南飞之象,前四句每一句一个秋景,更将相思泪改成“离人泪”,且拟人、反问自答使景物浸含离人之主观色彩,以经霜树叶如醉汉红脸,为泣血泪珠染成。这点明时间季节,绘出莺莺泪眼看世界之情态,将离别之苦写得更凄切更形象感人,且点出了整折离别的题旨。然寄托之意较范词削弱。

[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迤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境界何其相似。柳永词以蝉声起兴,而后铺叙长亭骤雨、饯饮情恶、留恋催发。元曲先点出有人催喊走啊!催促离别,夸张离别之苦使金镯松动,远远看见长亭,则旋使如玉肌体减瘦多许,这离别的悲苦有谁知道?这写得更直露、更形象、更夸张,使抽象之情具体真实,细腻感人,而比柳词少却渲染铺叙与转折传情。

此折第一曲为因景生情,第二、第三曲因情生景。“有甚么心情……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谁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第三曲多用叠字,写得毫无遮拦,尽吐真情,令人想起秦观的“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涕痕”。

[朝天子]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原以为只是化用《庄子·则阳》及班固《难庄篇》的句子。其实柳永写过:“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此首《凤归去》表现了对光阴似箭的惋惜,对羁旅行役的厌烦,对功名利禄的轻蔑。两者对功利的鄙视有相通处。然柳乃基于对羁旅之苦和官场争斗的厌倦之上,崔则基于对自主真挚爱情的恋恋不舍。“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崔不仅怕一时离别,更怕永久离异。 四边静 :“霎时间杯盘狼藉……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霄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这令人想起“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元曲为落日西斜,杯盘狼藉,柳词为杨柳岸边,晨风习习,月儿残缺不全,皆为以残景衬别情,令人更增悲伤。这也令人想起晏几道的“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前三句写痴情人独处的冷寂孤苦,唯有借酒舒忧。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化用薛灵芸以壶承泪泪即红色之典和白诗“江州司马青衫湿”。又让人想起“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陆游、唐婉琴瑟甚和的婚姻被封建礼教吞噬,《钗头凤》为迸溅血泪之作。崔张亦被老夫人活生生拆散,故而“未欲心先醉,眼中流血。”其遭遇,其意境又何其相似!

[五煞]“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又让人想起李清照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词由外及内写冷清迷惘、凄惨,继以时节乍暖还寒写身体难以调养。李是愁怨自己难于适应南方深秋气候,崔是面对将别的爱人,虽极其悲伤,却先想到对方的困难,千叮咛万嘱咐他注意安全适应气候水土,保重身体,可见伉俪情深!

[一煞]中“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意境相似。两者皆为递进层深之笔,看不见了还在看,不必做却去做,加深了情感的表达。元曲崔怨青山外,又怨树林遮蔽,还有淡烟暮霭朦朦胧胧,更让人看不清,看不见。元曲更长于铺叙渲染,令人痛苦忧伤。

[收尾]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明显化用了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烦恼忧愁本无形象无重量,摸不着,这样写便举重若轻,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有了可感性。将愁与船联结,除给人以重得难以承受之感外,又与双溪整个景象自然衔接,具体写出因春景愁绪倍增之特定心态。比喻贴切新奇,意蕴并不亚于李词。

长亭送别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长亭送别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2021年新编高效授课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

2021年高二语文优质名师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重难点2021

高二语文2021年人教版新编教案汇总五篇

雨霖铃粤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11全国成人高考大纲语文最新的

    24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