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沪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沪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哈姆莱特》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shǔnshì) 砧(zhēn)石 傀儡(kuǐlěi)

同衾(qīn) 觊觎(jìyú) 蜥蜴(xīyì)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

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觊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3、理结构。

(一)戏前安排。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

(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

(三)戏中。由“开场词”至“伶后 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四)戏后。由“哈姆莱特 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冲突。

五、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第二课时

一、哈姆莱特的形象、性格。

检查上节作业,学生只就课文而言可能只谈到哈姆莱特只是一个复仇者。如果结合故事的背景可能谈到哈姆莱特的复仇也是一种责任,他不能允许现实中的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存在,他有自己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可这些理想和现实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所以“生存还是毁灭”成了哈姆莱特的名言。如果能结合全剧就能谈得更全面深刻一点。

教师归纳总结: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就出身讲,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离开朝廷,在号称新思潮堡垒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并在那里全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艺,对世间一切都抱乐观态度,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情人奥菲利娅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实际上,他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回到丹麦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来: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这使他感到悲痛、耻辱、气愤。父王鬼魂对叔父阴谋诡计的揭露,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越接触现实,就越感受到整个丹麦充满了罪恶:宫廷里小人得势;他的好友摇身一变成了新王的帮凶;而恋人又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他内心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现实,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寻找出路。

宫廷内外的乌烟瘴气和全国的混乱局面,使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为此,他曾以装疯来试探敌人,以“戏中戏”来揭露敌人,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处决敌人,甚至放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一直处于决心行动百又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莱特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敌人采取新的阴谋步步紧逼的时候,他才断然反击。他首先处理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帮凶,又果敢地迎接决斗的挑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报了杀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 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形象明显带有个人的、时代的色彩。18世纪评论家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明智、富有理性的人,而19世纪则又成了一个忧郁的、梦幻的、冥想的、缺少行动的青年,是一个感伤主义者。到了20世纪,他又成为现代派的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或者成为富有斗争的革命者。

二、鉴赏课文要点。

(一)戏前。

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二)戏中。

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三)戏后。

1、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因为他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2、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躁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总之,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三、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哈姆莱特》课堂实录

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1877年开始到现在,平均每12天就有一篇或一部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真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啥姆莱特。课本中的《哈姆莱特》是全剧第五幕第二场,是结尾部分。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题目,请各小组围绕《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比武时人物的心理、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特色以及哈姆莱特形象等四个话题查找资料,现在我们共享学习成果。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来谈。

生1:《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一句话,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

师:仇人是谁,为什么复仇?

生1:仇人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因为他杀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王,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王后,篡夺了本应是哈姆莱特的王位。

师:表达很准确。这个复仇的故事写得很饱满,情节饱满、人物饱满,阅读时感觉到了吗?

生2:首先是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王子的仇人在血缘关系上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亲叔叔;在感情上,仇人又是最热爱的母亲的现任丈夫。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简单的爱、恨不再简单,使单纯的复仇变得有几分投鼠忌器,欲罢不能了。

生3:我们知道许多复仇故事,像《干将莫邪》《赵氏孤儿》《基度山恩仇记》《呼啸山庄》,而在心灵的震撼上,这些和莎翁的《哈姆莱特》相比都显得很逊色。

生4:《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是复线结构,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的爱情故事是这部戏剧最美丽、最纯粹、最忧伤、最温柔的部分。

师:同学们谈到这部戏剧错综交织的“爱”与“恨”,谈到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好。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冲突推动的,而戏剧>中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哈姆莱特》的情节。谁还有补充?

生5:不仅哈姆莱特的内心充满了爱与恨的纠缠,奥菲莉娅也被爱与恨缠绕得痛不欲生。她深爱着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却是她的杀父仇人,她只有疯狂,只有死去。

生6:我补充一下,象征奥菲莉娅的花环、歌声、流水、死亡都太美了,这个纯情少女的死亡象征了美的毁灭,令人心痛。

生5:我觉得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因为有了奥菲莉娅,因为这份爱与伤,显得更加饱满,更丰富,更立体,更令人低回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经典永远是直指心灵的。中国古典文学很注重表层结构,以情节的跌宕取胜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更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灵魂显现更多层面的变化。同学们可以继续围绕戏剧情节的复线以及人物复杂的“爱”与“恨”来思考。

生5:我认为《哈姆莱特》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备受“爱”与“恨”的煎熬,他们都有着丰富而深沉的痛苦,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渴望与挣扎,以剧中的头号反面人物克劳狄斯为例,他也不是用简单的“恶”就可能解释清楚的,他爱王后乔特鲁德,而乔特鲁德又视哈姆莱特如生命,克劳狄斯想除掉哈姆莱特,因此也使自己陷入爱与恨的两难境界,最后他用毒酒毒死的不是哈姆莱特而是王后乔特鲁德,这也正是这种“爱”“恨”参差纠结的结果。

生6:乔特鲁德的灵魂更是一个爱与恨强烈撞击的载体,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丹麦前国王,却又不得不嫁给杀夫凶手克劳狄斯。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大悲大痛,她在人世间也没有出路,只有一死。

生6:波洛涅斯和雷欧提斯也难逃爱与恨、爱与仇的劫数,也是挣扎在爱与恨的旋涡中的痛苦的灵魂。波洛涅斯深爱着女儿奥菲莉娅,他对哈姆莱特也是青睐有加,但却又充当了克劳狄斯的帮凶,最终死在哈姆莱特的剑下。雷欧提斯尊重哈姆莱特的高贵的心灵,却又无奈地用毒剑杀死了他。

师:看来《哈姆莱特》这部戏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仇记,这里充满了人类情感的两极:爱与恨。此外这部剧中还充满了生命与死亡、恶俗与优雅、庄严与荒诞、爱情与虚伪、理智与疯狂等许许多多两极对立的东西,因此,成就了这部巨著。

君臣、夫妻、父子、朋友、兄弟,这些被我们儒家文化称为五伦的、有着玫瑰色脉脉温情的关系,在《哈姆莱特》里全都被爱与恨充斥着,在扭曲中人生变得残酷,在残酷中人触摸到绝望,在绝望中毁灭,但又在毁灭中重生,哈姆莱特艰难地举剑杀死了和自己有关的亲人,杀死了自己,这一悲剧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课下同学们可以再一次阅读全剧。

师:情节的丰富性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又一主要特色,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一剧中有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还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之间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第二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谈一谈“比武”这一场的人物心理。

生7:戏剧、电影当中的比武,往往是刀光剑影、飞檐走壁、血流成河,然后再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往往使得场面非常漂亮,除了高超的特技以外,人物的内心活动却停止了,性格也不见踪影了,而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这段比武的尖锐的外部冲突中,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师:哪位同学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一讲比武的情节?

生8:在比武开始之前,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两人准备了毒剑和毒酒。比武一开始,先是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雷欧提斯显得有些犹豫,犹豫间他连输了两场,哈姆莱特蒙在鼓里。克劳狄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假意向哈姆莱特庆功,举起酒杯,酒是毒酒,但却毒死了王后乔特路德。哈姆莱特无意的一句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他一剑击中了哈姆莱特,这也激怒了哈姆莱特,在格斗中哈姆莱特用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雷欧提斯被自己的毒剑刺中以后,心申明白,哈姆莱特要死了,他自己也要死了,临死前他意识到自己也中了克劳狄斯的计,他把克劳狄斯的阴谋和盘托出,哈姆莱特拼着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刺向克劳狄斯。在这之前,由于毒酒发作,乔特路德倒下死了。结局里,戏中六个主要人物:哈姆莱特、乔特路德、奥菲莉娅、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克劳狄斯全都死了,完成了一个大悲剧。

师:这段情节概括得很好。哪位同学再谈一谈主人公内心激烈的冲突。

生9:那就是:道歉→激将→发现→怒伤→明白→真相→遗嘱。

师: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比武这一大结局里,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哈姆莱特孤军奋战,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最后与恶势力同归于尽,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在比武这一情节里,莎士比亚刻画了哈姆莱特这一心路历程。

生10:雷欧提斯的心理变化是:由恨到犹豫到被激怒到后悔,最后揭露真相。作者借雷欧提斯写出了哈姆莱特心灵的尊贵。

生9:我认为选文对王后乔特路德的心理描写得摇曳多姿。在全剧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她像一个悲剧性的慈母,先是疼爱儿子,既而替儿子饮酒,死前忏悔并痛苦着。

师:没有乔特路德的死,《哈姆莱特》便不是世上最“完美的悲剧”。

生9:《夜宴》中对王后角色的再创造,我认为很好,是对乔特路德的再认识。

师:乔特路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她被哈姆莱特称为“最恶毒的妇人”,她在丈夫死后不足两个月就嫁给杀夫仇人,但是在她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的时候,我们读到了母亲的牺牲精神和弱者的无奈,我们对她产生了同情之心。

生11:克劳狄斯在比武一场戏中表面倾向于哈姆莱特,暗中却想谋杀哈姆莱特,一计不成再施毒计,阴谋揭出后极度恐慌,最后被哈姆莱特杀死。克劳狄斯是邪恶的代表,他比黑暗本身还令人不寒而栗。

师:莎士比亚在比武这一场戏中,笔端直指人物的心灵,刻画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悲可叹,可圈可点。

师: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谈一谈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艺术,先请第三组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

(分角色朗读)

师:你认为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生12:幽默风趣,多用比喻、拟人,富于哲理。

生13:语言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

生14:语言既文雅又俚俗,既富于哲理又具抒情性。

生15:运用双关,插科打诨。

生16:还有一些疯话。

师:能不能结合文本谈谈?

生15:哈姆莱特在讽刺奥斯里克这个虚伪的家伙的时候说:“他在母亲怀抱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恭维几句。”这个夸张生动地嘲讽了奥斯里克的繁文缛节。

生16:哈姆莱特说:“要是我们腰间挂着大炮,用这个名词(链)倒还合适。”风趣幽默。

生14:哈姆莱特的大智慧和奥斯里克的自作聪明形成对比,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奥斯里克的“欢迎您回到丹麦来!”和哈姆莱特的“你认识这只水苍蝇吗?”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师:哈姆莱特一些粗鄙的语言使作品更丰满:“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他‘咯咯’叫起来简直没个完,可是——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这种嘲讽沉淀出对人生的冷峻的态度。同学们继续说。

生13:奥斯里克说:“谢谢殿下,天气真热。”哈姆莱特说:“不,相信我,天冷得很,在刮北风哩。”奥斯里克赶紧说:“真的有点儿冷,殿下。”哈姆莱特又说:“……我觉得这一种天气却是闷热得厉害。”奥斯里克马上附和:“……真是说不出来的闷热。”这一段关于“冷”与“热”的对话使我想起了契诃夫的《变色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生12:这一段对话诙谐幽默,放在充满死亡气息的“比武”大结局之前,反衬了悲剧的崇高,富有张力。

师:雅俗共赏,大俗大雅才是莎翁6课后请同学们多读莎剧多思考。第四组同学请甩一句话来描述哈姆莱特。

生17: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

生18:哈姆莱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师:很好,引用了奥菲莉娅对哈姆莱特的赞美。

生19:哈姆莱特是深思和痛苦的。

生20:哈姆莱特是忧郁和迟疑不绝的。

师:两位同学都揭示了哈姆莱特的性格。

生21:啥姆莱特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他伤害了奥菲莉娅。

师:说得好!哈姆莱特对女性的偏见来自母亲对他的伤害,开始的时候他对女性带有唯美的幻想色彩,认为女性是贞洁、善良、真诚的。

生22:哈姆莱特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永远冲突着。

生19:哈姆莱特是一位悲剧色彩极浓的人物。

生17:哈姆莱特是一位_人文主义者。

师:真是说不尽的哈姆莱特,还有补充吗?

生:20,哈姆莱特是崇高和软弱的复合体,灵魂深刻,感情丰富。

生17: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更改的锋利之剑”。

生21:哈姆莱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勇者。

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形象因为有了矛盾复杂的内蕴,因此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讨。这节课我们就《哈姆莱特》,的情节、比武时的人物心理、人物对话和哈姆莱特的形象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认真地查找了资料,并大胆地谈了自己的见解,最后我留几道思考题给大家,并列一些阅读书目供同学们参考。

思考题:1 简述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说说“四大悲剧”的故事梗概。

2 试对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两个人物进行比较。

3 你身边有没有哈姆莱特式的人物?阅读书目: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阅读重点:《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

《哈姆莱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中职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哈姆莱特》。本单元的话题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展现了人类不同层面的情感世界,本单元则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就读于本学期的中职生,大多已十八岁,对于生活的许多现象,有着他们自己的认识,但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哈姆雷特》的剧情,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思索的魅力,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在教材中的主旨所在。

本课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戏剧的主要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的说课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分角色朗读、品味赏析、课本剧表演。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他们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哈姆莱特装疯的原因,从而把握其性格特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戏剧的情节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戏剧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等,这一特点易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外国戏剧存在陌生感。因此,对剧中人物语言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3.《哈姆莱特》剧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学生欣赏中的难度。需要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步步深入。

三、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学情分析,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1.采用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我们围绕哈姆莱特的“疯狂”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幕戏剧,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问,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诵读品味: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要反复诵读哈姆莱特内心独白一段,体会其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领会戏剧的语言特点。

3.分组讨论探究:对于哈姆莱特为什么装疯、其性格特点等内容,在教师点拨引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探究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走进王子、理解王子、对话王子、演绎王子。

四、教学过程

(一)复述情节,走近王子

用几分钟的时间,再一次从整体上感知戏剧,为赏析人物作好铺垫。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接力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四组,根据大屏幕上的四幅画来复述情节,看哪一组复述得既准确又生动。

(二)聆听独白,理解王子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以朗读为主。人物重点语言师生要反复诵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齐读,师生感情达到共鸣,学生和文本感情达到共鸣。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体会和感悟!通过师生的理解感悟交流,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1.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2.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3.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4.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课本,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学生对于哈姆莱特这一世界著名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各小组都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理解哈姆莱特如何由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悲剧英雄。共同讨论解答问题。

1.学生可以结合课本自圆其说。(生存太痛苦,毁灭更痛苦)

2.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

3.王子选择了行动。

4.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

畅所欲言:恩格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思考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深刻,让我们个性回归,引我们走向真理。

这样做摒弃了以往戏剧教学中对于人物的单一评价,而是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情感激发:屈原曾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正可以说明哈姆莱特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和社会中保持着一颗理性而纯真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试图改变那个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确实难能可贵!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将会是一个腾飞的民族。以此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培养美好的品性,有一双理性的慧眼,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民族的人!

(三)真情告白,对话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诚的朋友或随从,你会如何劝慰他,理解他,支持他?通过模拟对话,使学生理解哈姆莱特在复仇中的思索、痛苦和忧郁,并进而理解王子装疯的原因。

(四)情动于衷,演绎王子

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莎翁的语言,通过对话、独白、表演,自评和互评,将课堂推向小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请你以《我与哈姆莱特》为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面向全体学生,巩固、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读一读:从《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任选一部作品读一读,感受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学生兴趣,体现“大语文观”)

六、课后反思

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言说、主动提问、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在其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哈姆雷特沪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高二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2021年份高三的必修语文教案模板五篇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1模板

高考的必修语文上课教案详案借鉴五篇

2021罗密欧与朱丽叶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罗密欧与朱丽叶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1年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方案采集五篇

2021年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2021语文高考作文最新教案

高二必修课语文教案授课模板范文五篇

    2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