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精心导入

1.“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一个环境优美而生活安乐的世界,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

二、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 ) 俨然 ( ) 阡陌 ( )诣( )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桃花源记》学习要点

本文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

关于作者: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从少年起就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后来由出任(当参军和县令这样的小官)到辞官归隐,更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是很不满的。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抒发他热爱田园风光、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试卷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



桃花源记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课文备课教案案例参考五篇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计划2021

2021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简案五篇

初中语文七上教学总结202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的教案文档参考五篇

初中二年级语文2021年新编教案设计五篇

八年级上语文优秀模板教案五篇

2021年初中八年级语文同步教案模板五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回顾教案五篇

2021版新高一年级语文教案五篇

    24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