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入侵者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生物入侵者》教案
一.自主探究一二三
1.重点字词大集中
①读准下列的字音
劫掠(lüě) 栖息(qī) 藩篱(fān) 归咎(jiù)
②解释下列的词语
归咎:归罪。
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啸聚山林 互相招呼着在有山有树林的地方聚合起来。
失衡:失去平衡。
劫掠: 用武力掠夺。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监控 监测的控制。
在劫难逃 命中注定要遭受,逃也逃不脱。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五彩斑斓 五彩:指青、黄、白、赤、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颜色灿烂而多彩。
物竞天择: 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优秀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观点。
束手无策:比喻无能为力或没有办法。束手,捆住了手。
为所欲为:原意是做自己要做的事。现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指干坏事。为,做。欲,想。
始料不及:当初没有估计到这种结局。料,预料,估计。及,到。
厄运:困苦的遭遇。
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事前考虑或磋商,使认识统一。
2.背景资料全搜索
梅涛,当代科普作家.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希望学习《生物入侵者》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文章结构巧图解
二.课文全发散
1.整体感知
[主题]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层次]
引出话题( 1 )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摆出现象(2—4) 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探究原因( 5 ) 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揭示态度(6-7) 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采取措施( 8 ) 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首先引出话题(议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2.问题探究
⑴.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
明确: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考虑许多问题: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是怎样的?甲虫是否会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等等。他们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⑵.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明确:文章第2段已经写到,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由于进行缓慢,并受到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么它们的迁移速度就会极大地加快,也会很容易地突破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⑶.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明确: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⑷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明确: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明确: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合作学习A与B
A.课内知识总结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言之,一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说记事的文章,大致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参与了这件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怎样。又如写人的文章,大致要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再如状物的文章,就得知道这个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特征。写景的文章,就应该了解是怎样的景色等等。
在阅读中,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简明的理解课文的要旨,为进一步领会文章中心,概括中心思想打下基础。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有助于发展我们的思维。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第一,要注意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整体的把握,要从整体上加以归纳,不能以偏概全,以次要充当主要,以部分代替整体。第二,分析文题进而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标题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题,就是从标题入手,适当展开,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做法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标题提出若干问题,再把这些文题的答案归纳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讲,凡是课题能启发、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抓重点段概括主要内容。一个文章有若干个段落,其中有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之分。主要段落就是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关键作用的段落。我们就可以用抓重点段的方法去概括主要内容。第四,还可以采用段意归并概括主要内容。
何为段意归并?段意归并,就是把段落大意合并起来。对一篇文章来说,段落大意是“局部”,主要内容是“整体”,整体总是由部分组成的。如果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围绕同一个内容写的,这时就可采用段意归并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点要点提示。
①.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分析。
②.抓住文题,可运用课题扩展的方法。
③.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尤其是那些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
④.因为是主要内容,就得从内容的角度去概括,要能与中心思想区别开来。(主要内容是指“写什么”,中心思想则是回答作者“为什么写”,两者不能等同。)
⑤抓住关键段落概括文章内容,品读精彩章节。
⑥.根据课前提示、书后注释和课后习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范例1:《大自然的语言》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分析:
1.注意文体特征。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事理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首先必须通过整体感知,认识说明的对象。通读全文,可以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文章介绍的是一门科学——物候学。
2.分析标题与作者。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而作者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根据这些,本文内容应该着重介绍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如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层次。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现象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解答:
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学的因素以及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四个: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文体是说明文的内容要点如何概括,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分析标题,了解说明对象。
2.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身份、职业、取得的成就等,这就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清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范例2: 克隆技术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要概括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的内容,可从小标题入手。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知道文章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解答: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的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解题方法链接
通读全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弄清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小标题的直接从标题入手
范例3: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的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对“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做出了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班“航船” 来到南极的。那么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一年的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呢?作者在第二篇短文中作了深入的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成了证据。“被压扁的沙子”也就是石英,它具有两点性质:(1)斯石英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2)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作者讨论这些话题是为了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最后作者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的证明了在6500万年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因该是“撞击”。
解答: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生物入侵者》相关知识
义入侵物种的标准:
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
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
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4)中国国内被引出其本源地的物种和来自其他国家的非本地物种。
从自然分布地区(可以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
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
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
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为什么外来种引起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入侵种引起什么问题?
直接减少物种数量
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的数量
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
对火灾和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
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
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
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
★入侵种使我们造成什么损失?
生物多样性极其功能的丧失,这包括:
生态系统效益
生物资源
社会效益
40% 的世界经济和大约80%贫困人口的需求来自生物多样性。
当地物种和生态景观特有性的丧失,
生态旅游收入
当地土特生物产品
社会效益
全球化越盛行,当地特有性价值越高
周围农业和林业收入的减少
害虫控制花费
杂草控制花费
土壤肥力降低
水资源调节能力下降
可持续农业和林业依赖于其周围或更远地区良好的生态系统作为害虫和火灾的屏障,并保护土壤、营养和水资源
中国现在正在开展的最危险的大规模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物种的项目
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
包括桉树、外来松树、外来落叶松和在不适宜的海拔和地区种植经济树。
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控制和草料栽培中主要依靠从国外(特别是美国)进口草种,有关中国当地草种的培育、研究和利用却十分少。
保护区绿化
使用外来物种恢复植被
城市绿化
大量外来入侵种都是为观赏植物引进
使用外来物种恢复植被
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淡水和海水养殖业对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严重的
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
西番莲 (Passiflora coerulea)
我们能作什么?
外来物种的有意引入和传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
什么物种
引入到哪里
引入多少
应用面积
在保护区极其附近禁止引入外来种
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证明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当地物种没有同样的功能
在所有的植被恢复项目中禁止使用外来物种
水花生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水葫芦
(Eichhornia crassipes)
提倡使用当地物种
加强当地物种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当地物种的种源培育研究
发动民众采集和培育当地物种种子
建立入侵种预警系统
建立中国外来物种信息系统
在共享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球信息系统
建立和更新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录,并建立公约限制这些物种的扩散
《生物入侵者》同步练习
一、阅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本题通过对说明顺序的认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二、文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1、列数字实际上也是一种用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数字化的事实也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仅仅在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60年间,关岛鸟类就由11种减少到两种,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两句话中的数字,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2、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出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3、打比方是为了使说明更形象。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读者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地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十分形象。
三、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如果有,说给同学们听听
本题启发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下面就是一则关于“生物入侵者”的最新报道。这则报道告诉我们:
1、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仍随时都有入侵的可能;
2、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我国暂停从菲进口凤梨香蕉种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齐中熙)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据悉,今年1月,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对菲律宾进口的凤梨种苗实施检疫时,截获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香蕉穿孔线虫。为防止疫情传入,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决定对菲律宾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进口采取临时紧急检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