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学习难点】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杜甫,字( ),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诗人,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2释题:

(二)课内探究

1朗读。学生先齐读,教师再范读。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2 内容概括。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2)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 1—3 节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3 赏析第一节诗。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4赏析第二节诗。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   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5 赏析第三节诗。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6赏析第四节诗。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拓展延伸

1相关资料。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到了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胜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诵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草堂作诗题联,咏志赞叹。

2、写出你所积累的忧国忧民的诗句。

(四)训练检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几句诗可称为“生花之笔”这几句诗是:

.

2描写茅屋被破坏,茅草纷纷下落情景诗句是:

..

3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作者凄惨、黯淡心境的诗句是:

4追忆自己坎坷生活的经历,表明诗句动荡的诗句是:

5表现作者博大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他也被誉为“诗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出示作者情况介绍。

三、朗读诗歌

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

2.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诗歌

师:请大家仔细读诗歌的一二两节,看诗歌的首句交待了什么?

生:季节,天气。

师:在狂风袭来时,诗人的视线主要集中在什么上面?

生:茅草。

师:茅草是很贵重的东西吗?为什么诗人要牢牢盯住它呢?

生:茅草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样写可以突出诗人当时的穷困潦倒。

师:第三节中有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吗?

生:有,“布衾多年冷似铁”。棉絮多年未换,又老又旧,才会“冷似铁”。

师:诗人为什么不爬上屋顶去加固一下茅草,使它不至于被风卷走呢?

生:这可以突出其年老力衰。

师:第二节中有这个方面的描写吗?

生:“倚杖”,“唇焦口燥呼不得”。

师: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个有趣

的话题。杜甫将“南村群童”称为“盗贼”,似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予以批评,你认同这种批评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讨论,发言)

师:为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杜甫的另一首诗。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解诗: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杜甫不但能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别人居住,回头还告诉吴郎请他善待西邻,这样的人,我们能称之为小家子气吗?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诗人在第二节中所写的内容呢?

生:杜甫并不是小气、没有同情心之人。他称“南村群童”为“盗贼”是大词小用,来表明自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一定地步了,是一种焦急愤慨的心情的反映。

师:让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第三小节,透过诗句,你能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吗?

生:这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啊。诗人的境遇十分悲惨,他是如此的年老力衰,以致秋风卷走了他屋上的茅草,他无力维护;南村顽童在他的眼前抢走了茅草,他也无力阻止。他又是如此的穷困潦倒,在常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的茅草,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无比珍贵的东西,最疼爱的小儿子夜里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师:通过阅读前三个小节,我们会发现,诗人在不经意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画像。那么,此时矗立在你眼前的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生:一个穷困潦倒,忧思不绝的诗人。

师:在此时,杜甫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用诗歌咏叹着自己的不幸,传达着自己的忧思。这样的一个形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了。可是,如果你以为此时你已看清了杜甫的全部,那就想得有些简单了。

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第四节,看看一个既老且贫的诗人,在经受了这些精神上的鞭打及煎熬后,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能得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

师: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另两位古仁人在这方面的表述。

【呈现资料】

白居易——同情他人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孟子——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杜甫——先人后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们无意于对这三位古仁人进行比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显然,这三个人的理想是有其层次性的。杜甫的这种“先人后己”的博大胸襟更能使我们感动不已。

师:杜甫的这种博大胸襟不仅能通过悲哀的诗句加以传达,即便是表现自己的喜悦,杜甫一样能传递出这种深沉的情感。

【呈现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诗:这首诗作于763年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这样的诗句在杜甫的诗中

是数不胜数的。难怪前苏联的文艺评论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要这样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通过第四小节的阅读,我想现在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杜甫的形象一定更为充实丰满了吧。

通过诗歌,杜甫已经为我们营造了一座大厦,这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厦,而是一座精神的大厦。他的这种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不仅温暖着当时的每一位寒士,也必将光耀千古,永载史册,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鉴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20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译文|鉴赏

2021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1诗五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经典备课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的最新教案五篇

    25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