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谈生命》是冰心创作的散文。此文中作者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为具体的物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让人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的真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谈生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谈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一、导语设计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谈生命》学习要点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
第一层(头两句话),提示话题。文章题目是“谈生命”,开篇即生波澜:作者又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里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乐”“喷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很有帮助。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如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下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上一层也是一致的。
第四层(最后的部分),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卑微、渺小,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有思想分量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全文高亢、激昂、达观,这种情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作者在这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就是说,在感性化描写之后,作了理性化的归纳总结。
本文虽然有理性化的归纳总结,但通篇还是以感性化的描写为主。“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都是纯白话,但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上文提示的许多词语就是例证。文中还有反复的语句,如二、三层开头“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却超越了这些,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
《谈生命》说课稿
一、 说教材
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1947年写的散文《谈生命》安排在人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上接梁实秋的散文《孩子》,下承吴伯箫的散文《菜园小记》,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课文以“春水”“小树”为喻,生动地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结合单元教学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朗读,揣摩文意,学习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的方法。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分析概括文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并吸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生有着许多朦胧认识,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还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感受鲜活的生命形象,进行哲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 说教法
读书之法,贵在熟读精思。在整体构思的中,突出学法指导,抓住行文标志划分层次,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后,观看课件,直观地感受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引发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于漪老师说过:“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运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一江春水”、“一课小树”究竟有何特点,是否揭示出了生命的真谛呢?我尝试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赏析、评点。在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对文中暂时不懂的地方,提交小组讨论,讨论不能解决再由老师启发、点拨,老师在这里发挥了主导作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探究学法,让学生思考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鼓励学生把这一现象绘画下来,或描述出来。另外,我还采用自创名言法,引导学生写出对生命的感悟,这样更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大量的课件来展示生命现象及规律,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 说程序
1、导入新课:世纪的风雨中,有一个奇女子,人称“白岁老人”--冰心。她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文,令人仰慕。1947年写下的散文《谈生命》,在本世纪初,这篇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有一种生命是不会随岁月而老去的,那么生命到底要经历怎样的历程?冰心老人又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且看《谈生命》。(1分钟)
(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思考。)
2、明确学习目标:
(1) 分析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
(2) 反复阅读,学习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抽象的事物。
(3) 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2分钟)
(明确目标,学习有的放矢。)
3、辅导自学,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答疑。(10分钟)
(个别辅导,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自学汇报
(1) 应知应会的知识点有什么?
学生一:作者冰心简介;
学生二:词语有: 清吟 枭鸟 荫庇 芳馨
学生三:文体是散文
(2) 结构内容手法,你知道什么?
学生七嘴巴舌地展开汇报。
(3) 结合学习目标,逐题说说你的见解。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给学生充足发表见解的机会。)(6分钟)
5、精读讲析
(1)“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暗示了怎样的人生经历?
(用课件辅助教学,演示江水的平和与激荡的不同景象;再演示小树的成长过程。观看的同时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有关内容。)
(2)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朗读最后一层,找到主旨句。
(3)找到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
(4)思考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鼓励学生把这一现象绘画下来,或描述出来。并采用自创名言法,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用课件辅助学生,完成创意设计。)
(5)小结:生命不是永远快乐,顺利时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要勇敢地面对,坚信雷雨过后就是艳阳天。全文以“春水”“小树”为喻,写出人生的不同境况,不同阶段的美丽,给人启迪。(18分钟)
(精读赏析,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6、发散思维训练
(1)你学习本文之后,是否联想到与生命有关的其他文章?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一:《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生命的意义》
学生二:相同点是都在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不同点是本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的描述中。
学生三:本文用了象征手法,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明确象征的手法,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战胜困难使自己变得坚强的?(6分钟)
7、一课一得的总结(2分钟)(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鼓励作结。)
四、 总结反思
通过一节课,我们教给学生的毕竟有限,拓展思维,教给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