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晓铭5611分享

关于教师资格证的用途,您已经在问题详情里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描述。可以考教师编,可以考特岗,多一个从业资格证就会多一个就业选择。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答案】D。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就我国而言,夏代属于奴隶社会初期,据古书记载,夏代有“序”“校”,是当时的学校,说明学校教育已产生。

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答案】D。解析: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4.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一词的是()。

A.蔡元培

B.席勒

C.王国维

D.斯宾塞

【答案】A。解析:蔡元培在中国首次提出“美育”,他提倡要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答案】D。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6.智育中的“智”是指()。

A.知识

B.技能

C.智力

D.知识技能和智力

【答案】D。解析: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7.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句子意为:君子的教化是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这和启发式教学法是一致的。

9.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讲究方法,这是()课程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

B.科学主义

C.知识本位

D.能力本位

【答案】A。解析:这是人文主义课程观的观点,人文主义理论认为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尊重儿童,要以人为本。

10.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C.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D.要看情况而定

【答案】B。解析: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不能偏废任何一科。

11.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浊”这个字,而“浊”字右边的“虫”,正好是今天学的字“茧”的下面的部分。于是当学生再学“茧”这个字时就容易多了。这位语文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中的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实际锻炼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品德评价

【答案】C。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墙壁是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对墙壁的优化是环境陶冶方式的一种。

13.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A。解析: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这是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14.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

A.唐代

B.清末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答案】B。解析: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15.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答案】C。解析:一个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6.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家是()。

A.杜威

B.夸美纽斯

C.赞可夫

D.布鲁纳

【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

1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行动研究方法,即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方法。

18.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语》

D.《理想国》

【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适应了社会形势的迫切要求,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确立了班级教学制度。

19.下列关于活动课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答案】B。解析:活动课程是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教学;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2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答案】C。解析: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核心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2.报名条件

一、考试对象

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居住证在辽宁省内的中国公民,或省内全日制普通院校在读的大学生,国民教育系列的成人高校毕业生、自考毕业生(不含在读生)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可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符合条件的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可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也可自愿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二、报考条件

(一)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居住证在辽宁省内的中国公民。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报考人员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

1.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2.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3.报考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4.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5.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三年级及以上本科学生、在校最后一学年的专科学历学生(以下简称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学生),均可报考。

(四)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五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教育部令第33号中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1.组织团伙作弊的;

2.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

3.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

4.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__生参加考试的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历史教案:现实主义文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理解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品进行归纳总结,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并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及成就。

【难点】

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周末都有哪些娱乐休闲活动?引出文学名著。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先以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谈话引领学生回顾19世纪30年代后的世界历史知识,引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背景的思考。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此背景下,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二)代表作者和作品

教师多媒体出示《现实主义文学概况》表格,学生自主学习,补充完善表格。教师在学生填写的基础上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以增强学生的了解。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参考

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参考

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演练试题及答案

关于教师资格考试试题演练试题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模拟试卷例题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例题

关于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小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关于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28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