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突破卷

晓铭5611分享

师资格证主要的作用在于证明持证者拥有从事教师行业的资格。一般是在教育系统内使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等。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突破卷,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突破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2.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赫尔巴特提出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

3.小刘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低级动机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外部动机是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小刘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属于外部动机。

4.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5.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答案】B。

6.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

7.“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了何种德育方法( )。

A.榜样示范

B.说服教育

C.陶冶教育

D.品德评价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陶冶教育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了陶冶教育。

8.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9.( )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A.说服法

B.锻炼法

C.榜样法

D.修养法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锻炼法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10.幼儿通常很难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这属于(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广度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幼儿通常很难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这属于注意的稳定性。

11.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务主任就召开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会议。会上,主任对在这次“无监考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高二(3)班的50名学生提出表扬。这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题干中体现的是替代强化。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17.衡量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A.陶冶法

B.锻炼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9.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正迁移

D.一般迁移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横向迁移也称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横向迁移。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20.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教育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21.赫尔巴特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22.柯尔伯格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他把儿童看成是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的建构者,指出每个人都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作用建构他自己的发展。他归纳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0一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道德阶段(8—12岁)和公正阶段(12岁以后)。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皮亚杰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他把儿童看成是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的建构者,指出每个人都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作用建构他自己的发展。他归纳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0一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道德阶段(8—12岁)和公正阶段(12岁以后)。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23.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4.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了抑制。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了抑制。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2.报名条件

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我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户籍或有效居住证在四川(含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三)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五)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四川省内高等学校在校毕业前两年内的学生以及符合经四川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具有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专业(详见附件1)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毕业前两年内的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相应学段。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9〕13号)相关规定执行。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点

1.中国、中华: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2.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3.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4.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又称“天下”。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7.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8.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9.古称别称:南京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称广陵、维扬,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教师资格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突破卷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突破卷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模拟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及答案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习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拟题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例题

    28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