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指周瑜假装泄露机密,让奸细蒋干中计,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10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1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作业
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读了《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并梳理了故事情节,大家还记得它的故事情节吗?
生:记得。
师:很好,那我们现在就以接龙的方式来复述故事情节吧。老师开头,你们接着往下说。
师:话说曹操扫平北方势力,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使人送书周瑜。
生(1):周瑜怒斩来使,曹操大怒,发兵攻打东吴。
生(2):两军三江口对垒,曹操折兵败回,责令蔡瑁、张允二人训练水师。
生(3):周瑜夜窥曹寨,得知蔡、张二人深知水军之妙,决定要铲除二人。
生(4):蒋干自荐赴周营劝降,周瑜巧施反间计。
生(5):周瑜大会群英,三番四次堵住蒋干劝降的口,然后佯醉,邀蒋干抵足同眠,诱骗蒋干盗信。
生(6):蒋干中计,盗信连夜逃回曹寨,曹操看信中计,怒斩蔡、张二人,周瑜反间计获得成功。
师:同学们复述得不错。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批注。大家想批注哪一部分?
生:蒋干自荐劝降中计那部分。
师:从文章哪一段开始呢?
生:第四段开始。
师:好,我们就从第四段开始批注。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如何批注,现在再重新明确一下。
[投影]:
如何批注:
1.自由地读,深入地读,读出作品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批注应围绕词语、句子、人物、情节、主题、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理解、感悟、评价、鉴赏来进行。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阅读批注第四段。
(学生阅读批注,老师巡视,约10分钟)
师:刚才我巡视时发现不少同学的批注挺精彩的,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批注?
生(1):为什么文章接连写曹操的两次“喜”,一次大喜,一次甚喜呢?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难呢?
生(2):我想是因为曹操急于要找到一个能周瑜计划的人,现在有人自告奋勇说可以劝服周瑜来降,所以曹操大喜。
生(3):如果蒋干劝服周瑜投降,对曹操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所以曹操大喜。
师:这两个“喜”字意思一样吗?
生(4):不一样,前者是喜出望外之意,后者是喜上加喜的意思。
师:对。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精彩批注吗?
生(5):“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一句是设悬念,让读者知其用计,又不知其具体步骤,吸引读者往下看。
师:讲得好。
生(6):我对“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一句有疑问,凭着“自幼同窗交契”,就能劝降吗?
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
生(7):不能,因为当时二人各为其主,他们是敌对身份,所以不能。
生(8):有可能,《鸿门宴》中项伯与项羽为叔侄关系,项伯最终不是把秘密泄露给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张良听,他俩不也是敌对身份吗。
师:对了,这就有两种可能性,降与不降关键就要看周瑜本人了。
生(9):我也有一个疑问:曹操本是狡猾多疑之人,他为什么会相信蒋干呢?
师:你为什么认为蒋干不可信?
生(10):从“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和“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两句话可以看出蒋干是一个轻率自大、盲目自信之人,根本就不可信。
师:既然如此,曹操为何还用此人?
生(11):因为当时曹操气昏了头脑,才会用错人。
师:为什么说曹操气昏了头脑?
生:因为当时周瑜怒斩曹使,曹操三江口折兵又被周瑜夜窥曹寨。接二连三的挫折使曹操气昏了头脑。
师:说的有道理,看来同学们挺熟悉故事情节的,曹操正是在一筹莫展、气昏了头脑的时候误用了庸才——蒋干,这可是兵家之大忌呀。
师:同学们还有别的批注吗?
生(12):“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一句说明蒋干是轻敌自大之人,
生(13):蒋干与曹操的三次对话说明蒋干是狂妄自大之徒,这为周瑜的反间计的实施作了铺垫。
(以上交流批注的时间约10分钟)
师:不错,第四自然段同学们批得挺到位,有自己的见解,请接着批注第五段。
(学生阅读批注,老师巡视,时间约5分钟)
师:第五自然段阅读批注完毕了吗?
生:批注完了。
师:哪位同学第一个发言?
生(1):“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句采用了对比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作者这样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生(2):说明周瑜与蒋干的势力悬殊。
生(3):周瑜显示自己的实力,表明自己是不会投降的。
生(4):表明周瑜对此事十分重视,显示自己的兵强马壮,是为了给蒋干一个下马威。
生(5):显示了蒋干的卤莽、草率行事。
师: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引发出这么多的讨论和见解,很好。我们接着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批注。
生(6):“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一句妙不可言,既含挖苦之意,又不失文雅。
师:英雄所见略同。
生(7):“愕然”二字表现了蒋干的胆小无能。
生(8):蒋干的“愕然”与周瑜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蒋干的胆小,周瑜的自信。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准确。
生(9):“瑜笑而挽其臂”中的“笑”是为了消除蒋干的疑虑。
师:周瑜的“笑”是真笑吗?
生(10):是假笑。
生(11):是笑里藏刀。
师:说的有道理。周瑜的这几次笑其实都不是真笑。
(第五段交流批注的时间约5分钟)
师:请同学们接着阅读、批注第六段
(学生阅读、批注,老师巡视,时间约5分钟)
师:同学们,批注完了吗?
生:批注完了。
师:那我们现在就开始交流批注吧。
生(1):“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一句,周瑜是故作亲热,以消除对方疑心,说明周瑜为人狡猾,步步为营,想引蒋干中计。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见解吗?
生(2):我认为周瑜并非狡猾,而是足智多谋,他迷惑对方是为下面引蒋干中计作铺垫。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面的同学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再说说别的批注。
生(3):这一段中蒋干的“惊愕”“面如土色”和周瑜的三次“大笑”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蒋干是一个胆小无能、蠢笨无比、自命不凡的笨蛋,而周瑜却是一个自信、胸有成竹、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将才。
师:分析得很到位。
生(4):周瑜为何反复说蒋干是“说客”,用意何在?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答?
生(5):他这样做是不给蒋干劝降的机会。
生(6):他打心理战,让蒋干心虚,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生(7):他暗示蒋干:我们虽然是同窗,但我绝不投降。
(第六段交流批注的时间约3分钟)
师:批得入木三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很好。今天我们就批注到这里,其余部分课后继续。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确实让我欣慰,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同学们表述流畅、正确,证明同学们都用心读了课文。批注时,同学们也批得比较到位、准确,有些同学的观点还很新颖、深刻,说明了同学们深入研读了课文,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作品的个性,还有的同学敢于大胆质疑,一石激起千尺浪,引发出同学们很多有价值的讨论。我们读书就该如此,就该发扬这种精神。
《群英会蒋干中计》原文阅读
原文:
却说周瑜送了玄德,回至寨中,鲁肃入问曰:“公既诱玄德至此,为何又不下手?”瑜曰:“关云长,世之虎将也,与玄德行坐相随,吾若下手,他必来害我。”肃愕然。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下,喝斩来使。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遂斩使者,将首级付从人持回。随令甘宁为先锋,韩当为左翼,蒋钦为右翼。瑜自部领诸将接应。来日四更造饭,五更开船,鸣鼓呐喊而进。
却说曹操知周瑜毁书斩使,大怒,便唤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操自为后军,催督战船,到三江口。早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曰:“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蔡瑁令弟蔡壎前进。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蔡壎射来,应弦而倒。宁驱船大进,万弩齐发。曹军不能抵当。右边蒋钦,左边韩当,直冲入曹军队中。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战。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
曹军败回。操登旱寨,再整军士,唤蔡瑁、张允责之曰:“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蔡瑁曰:“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操曰:“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于是张、蔡二人,自去训练水军。沿江一带分二十四座水门,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旱寨三百余里,烟火不绝。
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当夜瑜登高观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曰:“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瑜亦心惊。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东,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弩,一齐上船迤逦前进。至操寨边,瑜命下了矴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瑜暗窥他水寨,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问:“水军都督是谁?”左右曰:“蔡瑁、涨允。”瑜思曰:“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正窥看间,早有曹军飞报曹操,说:“周瑜偷看吾寨。”操命纵船擒捉。瑜见水寨中旗号动,急教收起矴石,两边四下一齐轮转橹棹,望江面上如飞而去。比及曹寨中船出时,周瑜的楼船已离了十数里远,追之不及,回报曹操。
操问众将曰:“昨日输了一阵,挫动锐气;今又被他深窥吾寨。吾当作何计破之?”言未毕,忽帐下一人出曰:“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视之,乃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现为帐下幕宾。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命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皆应命而去。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遂同入帐。
叙礼毕,坐定,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瑜都教相见毕,就列于两傍而坐。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剑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敢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饮至半醋,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左右军士,皆全装惯带,持戈执戟而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瑜又引干到帐后一望,粮草堆如山积。瑜曰:“吾之粮草,颇足备否?”干曰:“兵精粮足,名不虚传。”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干曰:“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
瑜复携干入帐,会诸将再饮;因指诸将曰:“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饮至天晚,点上灯烛,瑜自起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至夜深,干辞曰:“不胜酒力矣。”瑜命撤席,诸将辞出。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干思曰:“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再欲检看他书时,床上周瑜翻身,干急灭灯就寝。瑜口内含糊曰:“子翼,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干勉强应之。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操贼之首!……”及干问之,瑜又睡着。干伏于床上,将近四更,只听得有人入帐唤曰:“都督醒否?”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都督请子翼同寝,何故忘却?”瑜懊悔曰:“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那人曰:“江北有人到此。”瑜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只妆睡着。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曰:“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少顷,瑜入帐,又唤:“子翼。”蒋干只是不应,蒙头假睡。瑜亦解衣就寝。
干寻思:“周瑜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干起唤周瑜;瑜却睡着。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军士问:“先生那里去?”干曰:“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军士亦不阻当。干下船,飞棹回见曹操。操问:“子翼干事若何?”干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操怒曰:“事又不济,反为所笑!”干曰:“虽不能说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乞退左右。”
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后人有诗叹曰:“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众皆嗟呀不已。
操于众将内选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以代蔡、张二人之职。细作探知,报过江东。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肃曰:“都督用兵如此,何愁曹贼不破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此计,独有诸葛亮识见胜我,想此谋亦不能瞒也。子敬试以言挑之,看他知也不知,便当回报。”正是:还将反间成功事,去试从旁冷眼人。未知肃去问孔明还是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