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篇

宇洋0分享

七年级是小学和初中的过度阶段,小学里的学习依赖性很强,自觉性比较差,习惯老师时时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适应。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篇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

《柳叶儿》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回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严重,人们借柳叶儿生存的情景。比起八岁的“我”过着无油无豆饥饿难耐、每天一大早在寒凉的天气里抢摘柳叶儿,偶尔吃饱都不敢乱跑怕跌倒了,把纸一般的肚皮摔破的日子,现在的孩子过的不啻为“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尤其具有“审苦”价值。作者在写的时候,偏偏又不全以“苦涩”之笔渲染,反而不停地强调“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童说出来的“乐”反让读者更深地体会到了辛酸,这种笔法之妙也是值得品味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苦”与“乐”的品读,来体会艰辛岁月里人们的不易,来感受以乐写苦手法的艺术效果。

我在两个班上时分别采用了这样的流程:

(一)

1、快速导入:见过柳叶儿吗?(见过!)吃过柳叶儿吗?(没有!)今天我们在杨柳依依的日子里,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

2、以“儿”带情:“柳叶“和”柳叶儿“读起来有何不同?(作者把柳叶称为柳叶儿,让人感觉比较亲切,且含着某种感情。)是哪种感情呢?抑扬顿挫地读文章,把最能表达作者对柳叶儿感情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学生会找到“乐”、“苦涩”等词,但这不是对柳叶儿的感情,引导学生继续找。)(顺势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表现关注之情的“又是”,表现情感深厚的“每当,我总忍不住”、表达感激之情的“多亏”等。从而体会明明苦中带涩,作者却总要细细咀嚼,他人只见柳之美态,我却见其救命功能的特殊情愫。)

3、概括事件:作者围绕柳叶儿这条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抢”字学生很容易忽略之,会概括为“摘柳叶儿”,引导。)

4、苦乐思辨:读这篇文章,你感觉到了什么滋味?是苦多一点,还是乐多一点?(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统统说是“乐”多)于是我说:“我却觉得是苦更多,比如三个‘吃光了’,这几样东西一个比一个难吃,居然都吃光了,最后只有靠吃柳叶儿求生,而且还要用‘抢’的,想想这是怎样的生活啊?(学生说是饥荒极其严重,民不聊生。)接着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苦涩”的词句,找找、圈圈、品品、读读,感受到了抢摘柳叶儿的时间之早,天气之凉,腹中之饿,奶奶加工柳叶儿的程序之繁,黑豆、油、肉的极端可贵,我的瘦削至极……然后再来看爬树逞能之乐,放开了肚子吃的快乐,并讨论:为什么这么苦的日子我却感到快乐。(少年不识愁滋味,备受呵护不知愁)探讨这种快乐是不是真的快乐,这种写法让我们读者有何感受。主要引导体悟:前面因为爬高逞能而挨打的我,却成了抢摘柳叶儿的全家的“功臣”,之前爸妈的担心去哪了?(以乐写苦更显苦涩,儿童视角倍觉辛酸。)

5、了解历史说感悟:你了解那段日子吗?(有学生答:三年自然灾害。)教师补充了一些资料,如因饥饿死去了三千万人,没有树叶的日子,人们吃观音土,很多都是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学生谈感悟,有从珍惜今日来谈的,认识到我们浪费的一粒米是当年人们的奢侈品;有从苦难中人们的坚韧和呵护孩子这方面来谈的。)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每当看到柳叶儿,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因为那样的岁月,怎能轻易忘怀,怎样不让我深深感念柳叶儿!

6、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还有很多人写了同样题材的生命体验,有一篇文章叫《榆钱树》,有一篇叫《挖荠菜》,任大星写过《小小男子汉》和《三个铜板豆腐》,还有一本小说,是余华写的,叫《活着》,建议大家课后都找来看一看。(尤其是《三个铜板豆腐》,也是以儿童视角写,也是以乐写苦惹人落泪。)

(二)

另一个班在1-3步基本相同,第4步问到学生苦与乐时候,仍旧是全班同学都举起了“认为乐更多”的小手。我就让他们先找乐,结果在分析“乐”上用时显多,在“苦涩”上感悟不够充分,词句的品读上与写作技法的总结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板书的归纳上抛弃了之前的疏朗,显得过于精细,从而消解了共鸣与感动的力量!以至于最后的背景补充和书籍推荐环节没有完成。

反思:有时候也不能一味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还是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在环节的设计方面,可以追求更简洁,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勿求面面俱到,要作重锤深凿。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自我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彼此之间思维碰撞,而不是老师凭一己之力不断引导,即使游刃有余也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于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假如我抛去前面的1-3步统统不做,又会怎样?

比如,我在上课伊始就提出:《柳叶儿》这篇文章中有不少“矛盾”,你能找出几处吗?(如有“苦中带涩”却“总忍不住细细咀嚼”;比如爬高逞能,明明回家被打得“嘴上哇哇大哭”,心里却“美滋滋”的;如“苦中带涩的滋味儿”和“全家最乐的是我”……)然后就让大家来思、辩:我的童年生活究竟是“苦”还是“乐”。进行充分的自读,圈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辩论、品读、比较、探讨和感悟,会不会更能把握字词句情的意蕴呢?

继而又想到还有几篇记叙文,可以借助“主问题”的设计,牵一发动全身。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三味书屋”一段,可以问:三味书屋的生活快乐吗?在学生探讨“快乐”与“不快乐”,两军对垒时,把事件的归纳、老师形象的分析、师生读书场面不同的探讨,统统解决。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抓住一句“他是一个男孩子,他是一个男人”,提问:他的男人气质表现在哪些事件、细节和词句上?请圈点勾画。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顺势把相关小标题内的事件归纳、人物描写全搞定。《三颗枸杞豆》可以分成三块,分别提三个小的“主问题”:

1、遇见三叔之前,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而把作者对“乐园”和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对“我”人物描写进行品味。

2、初遇三叔,他是个怎样的人?

3、三叔的好几个“谜语”,你都能解答吗?

不讲已知讲未知,不讲学生已发现的表面化的东西,不提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不追求课堂的一提问就小手纷纷。要追求培养学生沉浸文字、全面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才会让师生共同享受在语文学习的迷人境界中。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2

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试卷一共分为三大部分,总分为120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4分。第三部分为写作,半命题作文:一个的微笑,共50分。

综合整套试卷,试题以新课标和中考考纲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能力运用,并进行恰当迁移。题目难度适中,对初一学生在前半学期语文素养的形成可作一个阶段性检测。

二、考情分析:一般。

三、试卷得失分分析。

在“选择题”部分,下设13个小题,总分为26分。第1-11小题主要对学生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包括对字词及拼音的书写、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分率为67%,失分最多的是第11小题。第11小题是选择题,易错点在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及对选项“《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的明显错误做出判断。学生大多由于看题不认真,或是上课不认真,没听讲才做错。

在“非选择题”部分,第19小题是对古诗文的背诵及默写进行检查,总分为6分,所选为课内常见名句,满分率却为1.5%。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会背,但是容易写错字,不得分或者背不熟。

阅读理解下设1篇课外阅读,1篇课内阅读,分别为《面对秋阳》和《我的母亲》,总分24分。这1篇课外阅读,主要立足于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难度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0%;1篇课内阅读,主要考察对中心语句的理解以及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难度也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2%。

在“写作”部分,总分为50分。其为半命题作文——一个___的微笑”,选该题的学生大多能把握写作的中心。本次作文整体情况不甚满意,能得到优分的学生比较少。从写作实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审题。同时,一部分学生书写不太工整,语言表达不流畅,结构思路不清晰。

四、存在问题分析。

1、基础题失分的原因:

①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做好相关的预习和复习工作。

②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不扎实;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

③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2、课外阅读失分原因:

①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

③有些学生虽然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

3、作文存在问题:

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

②审题不到位,要么立意不深,内容分散。

③有的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

④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相对典型的材料。

⑤内容不够具体,记流水账的文章较多。

五、改进措施

1、注重基础。重抓知识的落实,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2、要重视课内阅读的教学,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拓宽课外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规定阅读的名著要作必要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

3、扎实抓好写作基本功训练。结合单元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作文题目,尽量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抒发真实情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加强“记叙“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3

期末考试考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七年级一班、三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课本中的《论语十则》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重视学习。

二、在学习上:

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背诵 :

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

2、注重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愉快学习方法、古典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下学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3、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四、今后措施:

1、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习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作文教学中,加大议论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3、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4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7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于《春》一文,粗略想一下,从自己上班起,已经交了5、6遍了。回想以前的课堂: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等一拥而上,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不是”满堂问”,就是”满堂练”,一篇课文化作几十道阅读题,搞”碎尸万段”,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不灵单。原因是传统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学期的课改实验班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

本单元是说明文的教学,虽然这篇这课文已经教了好几遍了。但是现在教起来感觉,还是很茫然,不知怎么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于是我反复的阅读课文,又到网上查阅资料。这样我的教学思路才算清晰。

因为这篇文章是科学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必需侧重于诵读,我决定我的教学思路按着读————译—————品三个板块来完成。

上课开始,我还是按着老思路走,欣赏每日名言,让后营造气氛,让每组大声读出本组名子,其目的是振奋一下士气。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这节课。然后我导入了新课。指导学生去朗读,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去指导阅读。

以组为单位,采用竞赛形式,学生们读得很开心,但是速度有些慢了,一节课下来只读了三节。下午我又抢了一节课,继续领着学生去。本课指导学生读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分析每节的内容,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尽管每一节课读了好几遍,但是学生根本不懂每节讲了什么内容,我又重新带他们重读课文,然后分析每句话的内容,最后概括每一节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旨。这样每节的内容学生清楚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去品析文章优美,也就是在探究本文的写作接特点。最后学生总出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体来说,很失败没有什么亮点,如果说学生真的有什么收获,应该是学生会读诗歌了,会去朗读诗歌了。对了文章内容来说学生没有多大感悟,我并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救知欲。并没有唤醒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这节课引发了我以下的思索:(一)诗歌教学,一定要做好朗读,让学生把握好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这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找下基础。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好,虽然可能要费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二)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最好读一节分析一节。这样比我们全读完之后,再去分析的效果要好些。(三)对于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通过天马行空的想像,让学生爱上科学。激发学生的未知欲。这才是学好说明文的关键之处。(四)本节课忽略了字词的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块,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说明文的教学仍然是我的一大难题,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有更多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真正的实现大语文观呢?长路漫漫,我将继续去探寻!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五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最新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最新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最新5篇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最新5篇

初一语文优秀教学反思最新5篇

最新初一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五篇

语文教师个人教学反思范本5篇

语文老师年度教学反思五篇

    3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