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推荐文章
日常生活中,语跟文两字并无严格指口头语及书面语而混用之。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常见的复句关系高考知识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并列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
那么……那么、既然……又、也、又、还、同时。
2、选择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
3、转折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可是、但是、尽管……还、却、不过、然而、只是。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 、
4、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因此、因为……所以、既然……就、因为(由于)……所以(因 此、因而)、
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
5、条件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只有 ……才、
除非……才、只要……就、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
6、递进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
不但 (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
何况、而且、况且 、尤其、甚至。
7、假设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
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 ……也(仍然、还是) 。
8、取舍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对年龄的称谓高考知识
初度
0岁。
是指生日之时。语出《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汤饼之期
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
泛指1岁以下幼童。
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2、3岁的儿童。
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语出《孟子·尽心》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始龀[chèn]
指男孩8岁或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tiáo]年”。
总角
8岁至14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外傅之年
指儿童10岁。
语出《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金钗之年
指女孩12岁。
语出《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
指少女13、14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语出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jī]
指女子15岁。
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志学之年
指少年15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人到了十五岁应是有志于做学问的年纪。后因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
指少年15至20岁。
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加冠/弱冠
指男子20岁。
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若体犹未壮者,称“弱冠”。语出《孔颖达.正义》:“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而立之年
指3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指40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40岁为“不惑之年”,即人到中年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知天命
指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花甲之年
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还历寿
指61岁的寿辰。
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古稀
指70岁。
古稀: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语出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喜寿
指77岁。
因喜字的草体形似七十七,故借指77岁。
伞寿
指80岁。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
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白寿
指99岁。
因“百”字去“一”为“白”字,故借指99岁。
期颐
指100岁。
语出《礼记·曲礼篇》:“百年曰期,颐。" 即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常考考点
表授予官职
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3、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4、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6、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7、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8、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9、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10、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11、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12、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13、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表罢免官职
1、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2、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3、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4、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表提升官职
1、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2、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4、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5、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6、晋、进:晋升官职,加强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8、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降低官职
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4、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5、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表调动官职
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3、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4、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5、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6、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7、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表兼代官职
1、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3、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5、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6、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8、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9、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表辞去官职
1、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7、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