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考题
推荐文章
教师管理制度逐渐完善;激励措施提升待遇,重点扶持乡村教师;高校教师队伍规范教师职称监管加强,教师法新规定明确要求要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薪资水平。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考题,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导读《傅雷家书》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傅雷在家书中多次提到的艺术家“克里斯多夫”是哪位作家创作出的,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司汤达 B.罗曼·罗兰
C.雨果 D.巴尔扎克
2.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联系了其他几篇已经学过的议论文,来帮助学生进行议论文阅读,下面不适合的是( )
A.《敬业与乐业》
B.《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C.《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D.《大自然的语言》
3.在四大名著的导读课上,教师询问学生哪一部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下面学生回答正确的是(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红楼梦》
4.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作者与友人惜别和深厚情谊的送别诗,下列诗歌不合适的是( )。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高适《别董大》
C.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D.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5.《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皆出自《世说新语》,下面这位老师在向学生介绍《世说新语》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是( )。
A.《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B.《世说新语》主要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锁语
C.《世说新语》共六卷,三十六篇
D.《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
6.教学王安石《伤仲永》时,教师推荐了几篇议论性文言文,建议学生积累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曹刿论战》
B.《鱼我所欲也》
C.《马说》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教学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美好感受和对美好春光欣赏和赞美的思想感情,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
A.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贺知章《咏柳》
C.杜甫《春望》 D.叶绍翁《游园不值》
8.语文课程改革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是( )。
A.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校本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B.可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也可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C.课程资源的利用,不仅要考虑多数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别情况。
D.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对语文学习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9.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展开讨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避免采用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
B.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C.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D.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0.以下是某老师在进行《台阶》这堂课的教学实录,请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师:本篇课文较长,老师昨天已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理读故事的要求是:围绕小说的标题“台阶”,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
生1:1-8小节,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台阶给我们家带来的满足及父亲认为台阶低。9-16小节,是小说的发展部分,父亲为造新台阶做准备。17-23小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24-31小节,小说的结局部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感到不习惯。
生2:1-9小节,是小说的开端部分,父亲认为台阶低,想建新台阶。9-18小节,是小说的发展部分,父亲造新台阶的准备过程。17-24小节,小说的高潮部分,描述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24-31小节,小说的结局部分,写台阶建好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却感到不习惯。
师:两位同学对故事的理读出现了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呢?到底谁的答案更合理些?你们能否抓住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从回答的情况看,学生比较糊涂。)
师:(引导学生读第九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抓住其中的一个词“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再找“准备”一词所出现的地方,学生发现第10小节的第一句话中出现了,通过读,大家一致认为9、10小节不能断开。教师继续追问,“准备”一词还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到第16小节的第一句话“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一句话起总结的作用,据此,学生一致认为小说的发展应是9-16小节。教师再引导学生抓24小节的第一句话“新台阶砌好了”和25小节的第一句中的“于是”一词,可见,小说的高潮部分应是17-23小节。)
师:当我们在理读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困惑时,我们可以抓一些关键词句,注意这些句子的前后联系。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台阶,台阶完工,故事的情节紧扣台阶展开,台阶就是全文的线索,通过这一条线索,全文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因而,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尽量言之有线,从而才能言之有序。
对以上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当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请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C.教师在最后归纳总结阅读方法的方式是不对的。
D.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给文章分层,在阅读中渗透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下列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
B.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C.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D.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相互讨论。
12.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教材编写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
A.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B.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C.教材内容的安排要详尽丰富,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D.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阅读下面综合性学习《我是谁》的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活动目标【A】:(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
活动流程:
(1)【B】播放《我是谁》片段,失去记忆的“成龙”不知道自己是谁,痛苦地在大山呼喊,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是谁是痛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你清楚自己是谁吗?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吗?
(2)分小组进行讨论,自我介绍,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自我介绍。
(3)【C】宣布评分规划:表述过程中要流畅、清晰,不能出现断续、停顿过长等情况。表达要富有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风采。可选用图片、照片、影像材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4)【D】裁判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选出最佳的那位。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能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
B.通过影视作品的导人,别具一格,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C.通过评分规则,能够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使整个综合性活动规范、有序。
D.综合性学习重在参与,不存在最佳之说,所以最后打分环节比较多余。
14.阅读《芦花荡》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作者为什么用这样一个“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头子做主人公呢?大家有思考这个问题吗?假如小说的主人公不是老头儿,不是这么瘦呢?
生:应该是欲扬先抑吧,前边说他多么普通,后边看到他的那些行为才觉得他很强大。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吗?
生:关键是谁会想到这样一个瘦老头子能去完成护送干部护送粮食这样艰巨的任务。
生:如果是让武松那样的人去就没有悬念了吗?
生:正因为是个老头子,才更有传奇色彩呀,要是长得像武松那样的,就没意思了。
生:如果不是这样的老头子,换做是像武松那样的人也能体现出强大呀。
生:我觉得写这个老头这么瘦,更能让人们感觉到人民抗日的团结、英勇。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么一个瘦老头在抗日战场上都能这么英勇,更可况是那些年轻人呢,你的回答折射出一个广大的背景!很启发我!
对以上教学行为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没有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施以点拨。
B.老师没有学生厉害,说明要教学相长。
C.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让全班学生来评判,纠正或补充,最后才加以必要的评析。
D.学生的回答,有对又有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从多种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15.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父亲是什么样的?谁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你的父亲呢?
生:是慈爱的,经常接我放学。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相比于母爱,父亲的爱也许更深沉,更隐藏,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那么,大作家朱自清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和我们的父亲一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朱自清的《背影》。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入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入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资格笔试考试报名条件
报考条件
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且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一)在读学校、户籍或有效居住证(临时居住证不可以报考)在云南省的中国公民;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四)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1.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报考初级中学教师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报考高级中学教师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五)云南省内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读三年级及以上在校生和在读研究生,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五年级学生,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全日制在校三年级学生,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到就读学校所在地报考。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历,毕业前不得报考。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符合条件的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可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也可自愿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
(六)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3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9〕13号)有关规定执行。
(七)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秘书局国务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秘书行政司关于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师厅〔2019〕1号)精神和省教育厅有关要求,从2019年起,在我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可凭有效期内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报名条件、程序和提交材料与我省其他考生相同。
教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合集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
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肤觉、视觉的适应现象特别明显,在生活中相当普遍。例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若把糖果等食物含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它的味觉就会减弱,最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轻微的东西与皮肤接触,开始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再感觉到。赤足行走,刚开始会觉得地上的石渣刺足,难以忍受,但走一会儿就不再有刺痛感。从炎热的户外进入有空调的室内时觉得有些凉,但时间长了,凉的感觉就不明显了。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明适应)两种。从亮处进入暗处,如从阳光下进入地下室,开始眼前一片昏黑,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逐渐能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暗适应。相反,在暗处呆久了,一下子进入明处,最初一瞬间感到很刺眼,看不清东西,稍过一会儿,视觉感受性降低,眼睛才逐渐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明适应。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吃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
生活中,感觉的对比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比现象,对于正确运用对比规律、提高感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许多行业与对比现象有关,需要对比规律。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电视电影画面等特别强调视觉效果,所以视觉的对比规律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在交通机械设备等方面,出于安全的需要,也特别需要色彩视觉的强烈对比,以便于识别。
3.后像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而这种暂时保留的现象也叫作感觉后效。我们看电影、电视就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后像是由于神经兴奋的后作用而发生的,它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
后像在视觉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视觉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
4.联觉
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使人感到全身舒畅、放松,或使病人减轻疼痛,或引起味觉、增进食欲。色彩视觉引起联觉的现象十分普遍。红、橙、黄等色彩与火、阳光的颜色相似,在冬天使人感到温暖,在夏天使人感到炎热,故被称为暖色;相反,绿、紫、蓝等色彩使人产生寒冷或凉快的感觉,故被称为冷色。从事音乐的人常常发生视听联觉现象,听到音乐的同时能产生相应的视觉形象。生活中我们常使用的“甜蜜的声音”、“苦涩的笑容”等词语也体现了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感觉。
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考题相关文章:
★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试卷及答案
★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