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三(2)
推荐文章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和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各有一次受理资格认定时间。考试课程及时间非师范毕业生包括在职人员和非在职人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三(2),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三(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我国西周时期“学在官府”以及欧洲的“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 )。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个性发展功能 D.教育功能
2.课的类型是由( )决定的。
A.教师备课 B.课的种类 C.学生的学习过程 D.教学的阶段性
3.西欧中世纪主要采用家庭教育形式的是( )。
A.教育 B.骑士教育 C.教会教育 D.城市教育
4.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主张“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的教育家是( )。
A.斯宾塞 B.杜威 C.卢梭 D.赫尔巴特
5.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有了国家
C.学校的产生 D.创造了文字
6.为了让幼儿认识蜻蜓,教师出示了蜻蜓的标本,这采用的是( )教学方法。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动作直观
7.根据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如果儿童听到“鸟”或看到文字的“鸟”,就知道它代表实际的鸟,即使此时并未见到真实的鸟,儿童也能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形成关于鸟的形象。这属于(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发现学习 D.抽象符号学习
8.小刚一到数学考试就特别紧张,一发下试卷就手心出汗,甚至胃疼,觉得考不好就证明自己无能,今后一辈子就完了,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小刚的这种表现最有可能是( )。
A.焦虑症状 B.恐怖症状 C.强迫症状 D.抑郁症状
9.低年级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忽略了他们,转而表扬那些保持不动的学生,离座率会下降。这是因为离座的学生受到了( )。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间隔强化
10.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很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种记忆是( )。
A.情景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外显记忆
11.基于每一所学校和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
A.区域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
12.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能写出通顺的句子,但在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时仍然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原因是学生缺乏( )。
A.陈述性知识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3.学生获得好的成绩,老师给予奖励,反映了桑代克的( )。
A.准备律 B.学习率 C.练习率 D.效果律
14.“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屏息”等现象反映的是注意的( )。
A.转移 B.内在 C.广度 D.外在
15.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学生会 B.团委 C.班级 D.班主任
16.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教学规律( )。
A.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17.“午饭吃鱼还是吃炸鸡呢?吃鱼更健康,但是刺多;吃炸鸡没有刺的烦恼,但是不够健康。”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8.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书上,这种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处理好(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9.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20.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 )规定。
A.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B.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C.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D.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21.( )是( )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A.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C.教育方针、教育体制 D.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3.有人认为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24.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塑造新人物,使用的是再造想象
25.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遗忘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27.简述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因素。
28.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29.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哪几条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王先生夫妇经营一家公司,平日里业务繁忙,起早贪黑,常常无暇照顾、关心和教育儿子,儿子王小强已经是小学六年级,马上要考初中了,但小强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学习缺乏兴趣,还不时地违反学校和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在一次家长会上,万先生在听到班主任对儿子的“负面”评价后非常不高兴,同时也觉得儿子的“糟糕”表现也让自己很没面子。于是他站起来说:“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忙,没有那么多时间照顾孩子,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要拜托学校和老师给我们教育好孩子。现在我儿子表现这么不好,是学校和你们老师的责任。”
王小强作为一个“问题学生”,原因出在哪里?王先生对学校的批评是正确的吗?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31.材料: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保持水土》时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通过观看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流水的录像提出问题;
(2)为学生提供黄河上流的资料(文字、录像、图片等),让学生尝试推想:“黄河水为什么会含有大量泥沙?”
(3)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实验验证自己所作的推想;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5)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前面研究,讨论怎样保持水土问题。
问:
(1)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
(2)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
教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合集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
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肤觉、视觉的适应现象特别明显,在生活中相当普遍。例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若把糖果等食物含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它的味觉就会减弱,最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轻微的东西与皮肤接触,开始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再感觉到。赤足行走,刚开始会觉得地上的石渣刺足,难以忍受,但走一会儿就不再有刺痛感。从炎热的户外进入有空调的室内时觉得有些凉,但时间长了,凉的感觉就不明显了。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明适应)两种。从亮处进入暗处,如从阳光下进入地下室,开始眼前一片昏黑,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逐渐能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暗适应。相反,在暗处呆久了,一下子进入明处,最初一瞬间感到很刺眼,看不清东西,稍过一会儿,视觉感受性降低,眼睛才逐渐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明适应。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吃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
生活中,感觉的对比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比现象,对于正确运用对比规律、提高感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许多行业与对比现象有关,需要对比规律。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电视电影画面等特别强调视觉效果,所以视觉的对比规律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在交通机械设备等方面,出于安全的需要,也特别需要色彩视觉的强烈对比,以便于识别。
3.后像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而这种暂时保留的现象也叫作感觉后效。我们看电影、电视就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后像是由于神经兴奋的后作用而发生的,它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
后像在视觉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视觉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
4.联觉
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使人感到全身舒畅、放松,或使病人减轻疼痛,或引起味觉、增进食欲。色彩视觉引起联觉的现象十分普遍。红、橙、黄等色彩与火、阳光的颜色相似,在冬天使人感到温暖,在夏天使人感到炎热,故被称为暖色;相反,绿、紫、蓝等色彩使人产生寒冷或凉快的感觉,故被称为冷色。从事音乐的人常常发生视听联觉现象,听到音乐的同时能产生相应的视觉形象。生活中我们常使用的“甜蜜的声音”、“苦涩的笑容”等词语也体现了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感觉。
教师资格笔试报名条件
一、面试对象
(一)广东省户籍人员;
(二)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并在有效期内的外省(区、市)户籍人员;
(三)广东省内普通高等学校在读研究生、三年级及以上的本科学生、毕业学年的专科学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学年学生;
(四)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或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的港澳台居民。
以上人员须已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且各科笔试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方可报名参加本次面试。
二、报名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身体健康。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四)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1.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面试,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2.报考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3.报考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面试,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4.报考高级中学教师资格面试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面试,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5.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面试,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港澳台居民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报名条件,按照《教育部办公厅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秘书局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秘书行政司关于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师厅〔2019〕1号)规定执行。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33号令)的相关规定执行。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三(2) 相关文章:
★ 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三(2)及答案
★ 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二(3)及答案
★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一(3)及答案
★ 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一(3)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