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教案范文
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的制作步骤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教案范文1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道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看课件的图片,这是谁?同学们在武汉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们听说过琴台动人的传说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断琴》(琴字的写法引导)。指名课题,文章讲的是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出示课前预习提示。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4、质疑。
二、逐一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词,读正确。
欣赏陶醉浑然泰山勤学苦练山崩地裂抒发胸中的感慨
琴弦擅长情不自禁汹涌澎湃触景生情(意思)江水滔滔
大雨滂沱(意思)狂风怒吼悲痛万分
巍峨的高山雄伟的气魄蓬莱山
2、注意“泰、勤、抒、裂”,当堂写“勤(左宽右窄)、泰(上下展开,撇捺舒展)”
3、主要内容: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子期去也,伯牙断琴不再弹。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呢?自由论。预设点
A、琴艺高超;
B、子期很会听;
C、伯牙重情;板书:伯牙擅长弹琴;子期善于听琴。
5、质疑:
A、为什么伯牙要断琴?
B、子期为什么会听?
6、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看来,我们想要读懂这篇文章,得在这个“断”字上做文章。
三、精读文章
1、读最后一自然段,伯牙为什么会摔琴,直接问题回答,引出“知音已去”,板书:知音已去,什么是知音,指名说说。文章第几自然段描写了有关内容?读第四段。
2、默读,把能表现伯牙和子期是知音的句子画下来,写感受,交流5分钟
3、指名交流:“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无论。。。很快。。。”说明什么?“很快”表明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子期都能不假思索地,熟练地说出曲子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后面的内容举了几个例子来具体表现?按顺序出示第一句和第二句。
A、“立刻兴奋”说明什么?善于听琴。
B、“不住赞赏”又说明什么?听懂了伯牙的琴声。
C、着力点在最后一次,“一天,伯牙和钟子期出去游玩,突然下起大雨。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指名体会:触景生情,重点“一一说出”,怎样叫做“一一说出”?(一个一个地说出,一个都不漏)
出示设计
当音乐表现大雨滂沱时,钟子期地说:“ 。”
当音乐表现狂风怒吼时,钟子期地说:“ 。”
当音乐表现山崩地裂时,钟子期地说:“ 。”
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子期能“一一说出”琴声所表达的含义,说明他不仅听懂了曲子所表现的含义,连伯牙的心情都能听懂。所以说“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读这一句。
如果我是伯牙,这时我不禁会说:子期不但能听懂我的琴声,还能听懂我的心,知我者,莫过子期也!——生读“伯牙感动地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子期,你的欣赏,成了我前进的动力,你的欣赏,让我的音乐生涯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生读“伯牙感动地说......”
4、伯牙通过琴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而这琴声只有子期听懂了,他们俩以琴传情,从而达到了心灵的默契。
5、小节内容:钟子期不仅能听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还能听懂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他善于听琴,也说明伯牙琴艺的高超。回扣到知音的含义上,初读知音时,知道知音的含义,现在再说说知音的含义——能彼此体会思想感情的人。板书:知音难得。
6、小结方法:作者在表现钟子期和伯牙是知音的部分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真情的交流,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先总的说他能听懂琴声,再举了三个例子——先总后分,很有条理,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是知音的原因(渗透表达方法)具体写时,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表现。
小结:他们是知音,知音难求,子期去也,伯牙悲痛万分,摔琴不再弹了,对于他摔琴这件事,你们有怎样的看法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伯牙断琴
知音已去
伯牙钟子期
擅长弹琴知音难得善于听琴
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能通过关键句子的把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从而理解“马”的形象和内涵。
通过比较、思考、讨论,能理解“自由”的内涵,初步形成尊重天性、崇尚自由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早上咱们做了预习,从头到尾读过一次的同学请举手,从头到尾读过两次的同学请举手,从头到尾把段落序号标号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的做法很棒!很对!因为,今天这篇课文可不一般哦,它是被人们公认的写马写得的一篇文章;今天这位作者,被称之为与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马的世界,去领悟天才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二、感受自由
1、文中写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分别是什么马?请用尽可能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分别在课文的哪几段?
明确:驯养之马(家马)天然之马(野马)
2、作者更喜欢那种马?哪一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请找出文中的语句作为依据。
明确: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3、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这是一种____之美?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分析。
生:自由之美、奔放之美、团结之美、协调之美……
师:这些美都是天然之马所固有的,所以,这是一种天性之美,自由之美。
集体朗读——(注意语气——赞美,语调——轻快)
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提供的新鲜产品……
三、受尽束缚
1、这就是天然之马的美,美得自由,美得奔放、美得自豪、美得高贵。难怪作者说:人类所曾做到的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
豪迈而剽悍的野马被人类给征服了,它变成了什么马呢?请结合课文前两段内容,从用途上说一说。
野马——战马、(赛马)、役马、宠马
2、征服后,它又是一种怎样的马?请对这两段的关键词进行圈点勾画,来说说——“一种可____的马”?
生:役马——可怜、
师重点引导细读,并作出改动
原文——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改文——嘴巴被衔铁勒得歪在一边,腹侧留下好多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好多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打穿了。
(讨论后,要求带着重要朗读)
生:宠马——可悲(可笑)(可耻)
师引导——丧失自我,成了主人手中的万物。
生:战马——可敬(可怜)(可叹)
师:对主人而言固然可敬,但对自身而言显得可怜。
3、适时介入资料——臧克家《老马》全班学生朗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就是人工驯养的马,这就是一辈子在人工驯养下的老马,他的身体受到了——?(束缚、摧残)他的精神显得——?(麻木、不自由),好可怜的马!
四、回归自然
1、同学们,此时,老师突然想到,我们有必要赶紧放开这些被人驯养的家马,放掉手中的缰绳,松开他们身上的束缚,卸下他们背上的鞍辔,放开它们,让它们重回自然中。我想,这或许可以让它们在自然界寻找到久违的自由和天性……
2、学生讨论,能,不能,要求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说说。教师适时做好评价。
五、思考原因
1、介入《肖申克的救赎》影视片段,思考:老布自由了吗?既然自由了他又为何自杀?难道是疯了?
2、学生思考发言,共同探讨“自由”的内涵,形成“真正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的共识。
3、介入“狱友”的话:“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狠它,后来你习惯它,到最后你离不开它——————”——长期的束缚,使其丧失了精神的上的天性和自由。家马如此,老布也如此;动物如此,人也如此。
六、结课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马》这篇作品的真正好处,作者其实在通过马来写——人,其实,马只是一个比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匹马,我们都有野马的天性,但我们或许都正受到某种束缚,怎样才能不丧失自我的天性和自由呢?布封没有讲,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作了解答:(学生齐读)
布封的时代是一个神学时代,人们的思想被挟制在不自由的空间里……
在“离经叛道”的声音中出版《自然史》……
在风格趋同的文坛中发出“风格即是个人”的声音……
让我们与布封一样,与野马一般——尊重天性、崇尚自由!
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教案范文3
一、导入
1、出示橡树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树?
(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粗壮……)
2、是的,这就是一棵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板书:橡树(橡注音,三拼指导)
3、简单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叶子比手掌还大,它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通常能开出黄色的花朵。果实坚硬,是小松鼠的最爱。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橡树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
过渡: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文中带拼音的生字(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分读
字音:“延”整体认读音节,“尚”后鼻音,“楔”字特别难认,多拼读。
字形:“延”和“挺”字后半部分区分。
字义:楔子结合图片理解,保持固定位置,上粗下尖的物体马蹄形结合简笔画理解。
3、交流大意:(若概括有难度,预设:人们在南北两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的公路,但因为——改变了计划,最后公路——。)
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原计划要修建一条怎样的路?板书计划宽阔平坦漂亮这条路计划中和实际建成的存在着不同。实际建成的是什么样?板书实际找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板书笔直弯曲但它却只是一个地方弯曲板书只在一个地方
三、细读文本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橡树的句子。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具备了怎样的特点?
齐读本句,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把橡树比做哨兵?
(草原上的哨兵给你怎样的感觉?不怕风吹日晒,笔直挺立有精神,守卫草原有意志)
橡树和哨兵有共同之处充满生命力,挺拔,粗壮结实经得起考验,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挺立着)
哨兵守卫草原为草原放哨,那橡树呢?它守卫着什么?
朗读指导,读出橡树的生命力
4、如此一棵高大、结实、挺拔的大树出现在修路工程中,人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配合读(4-6自然段)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说(没有命令,不知道怎么办,计划不能随意修改)长久地(内心复杂,可能在想什么)叹气(应该保护、计划不能修改,如何是好,为难)
工人:沉默不语意思理解,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不想砍,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等待安排)沉重叹气(工程师没有答复,担心,心情沉重)
3、要保护橡树,只有公路绕行,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是笔直的了。工程师无奈。最后问题解决了吗,采用了怎样的办法?引读第7段。
工程师为什么要在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打进楔子呢?(不影响橡树的成长,让橡树的根部不受到伤害)
看到这个办法你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保护了树木,为了保护树木而弯曲,甚至影响了美观)
朗读指导:我们和工程师工人一样,关心着橡树的命运。它被保留下来,大家都松了口气,轻松多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个决定。
4、几年过去了,当坐车过往这条笔直而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的公路时,人们总不约而同地赞叹。
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做法大家很赞同,认为很好)
高尚的心是一颗怎样高尚的心呢?(爱护橡树、保护大自然……)
四、深化总结
1、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赞叹呢?
2、现在,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树,成了这条宽阔的公路旁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它似乎在说些什么。
3、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你们在赞叹工程师和工人的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触动,相信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想他们一样保护一草一木,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五、板书
8、路旁的橡树
粗壮、结实、挺拔
计划实际
宽阔、平坦、漂亮--------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
改变高尚的心
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语,并理解成语意思;
2、朗读并背诵相关的儿歌;
3、熟读老子原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成语,走进老子
1、背诵积累的道德经成语。
2、看图猜成语。
师导入: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浓缩的文化。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近《读老子,学成语,诵儿歌》这本书,从经典作品中学习成语。
二、学习成语,初读老子
1、汉字趣解。
过渡语:看到大家如此优秀的表现,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汉字趣解送给大家!猜猜它会是什么字呢?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最初的“怀”是由“衣”和“涕”的古文组成,表示内心深藏着因思念而流泪的'感情,也就是怀念的意思。我们今天常用的词语是怀念、怀旧、怀乡
2、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怀的词语?
3、今天我们要学的成语是——《虚怀若谷》这个成语也含有怀字。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
三、理解成语,熟读儿歌
1、成语简介
虚怀若谷的意思是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五章提取出来的。
2、听老师读道德经原文。
3、过渡语:有一首和“虚怀若谷”有关的儿歌在等着和大家见面呢!请看!(出示儿歌)
(1)自己试着来读一读吧!
(2)、师范读。
请听老师读一遍,听清你不认识的字的读音,默默记在心里。
注意,一边听一边指着字。
(3)、巩固,熟读儿歌。
A现在一起将整首儿歌读一读。
B谁敢当老师带大家读?(两名学生分两节带读)
C是不是每个同学都会读这首儿歌呢?现在同桌互相检测一下吧。(读得好夸夸他,读错了当小老师教教他。)(检测:谁能流利地读给同桌听?)
(4)、男孩女孩比赛读一读吧!
(5)、填空检测。
四、拍打节奏,背诵积累
过渡语: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熟读才能成诵。怎样才能读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诀:要注意把握好词语意思间的停顿哦!
1、师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儿歌。(斜线表示语气的停顿)
2、请听老师如何读出节奏。
3、打节拍齐读。
4、同桌试着背给对方听。
5、谁敢背给大家听?(指名)
6、全班拍手背诵。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学了这篇儿歌,我们要有大肚量,不要与人斤斤计较。
2、学习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让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宽容地对待别人,才能广结良友。
4、“虚怀若谷”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六、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孩子们,虚怀若谷,谦虚做人。活到老,学到老,未尝不是一件
人生幸事。让我们牢记成语,做老子思想的践行者吧!说说你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执着、实事求是地探索科学真理的伟大精神。
2、初步学习通过用具体事例、侧面描写及烘托手法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出示课件)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生汇报,预设答案:1、没人怀疑过,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2、可能有人怀疑过,因为没有绝对正确的话)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请大家齐读):“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回顾一下课文,这句话是谁说的?(亚里士多德)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〇〇着地(提前在黑板上板书,补充板书:加上“同时”两字)这是谁的观点?(伽利略)
过渡:关于这一个问题,谁对,谁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场在比萨斜塔上的经典的物理试验。
三、检查预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我们都预习了,那下面这组词语谁会读?(指名读,一人读,其他同学跟读1遍)(出示: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比萨城违背固执大胆妄为)
2、师:大家读得真棒,那么,课本上,违背真理、大胆妄为且固执的人,是谁?(生回答,“伽利略”)那么,伽利略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胆大妄为而固执”的人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做个有心人,用笔勾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朗读)学生汇报预设:
答1:第3自然段的“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生可能汇报:亚里士多德的话被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伽利略居然“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板书:产生疑问
师质疑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科学家对别人的话产生疑问,然后去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但是,为什么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伽利略这样做真是“胆大妄为”呢?
(生汇报:第2自然段“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或“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师质疑2:在当时的人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话,代表着什么?(生汇报:“真理”)想想看,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怎么样?(地位崇高)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人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甚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哲学家,连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也称赞他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
师质疑3:在当时,上至罗马教皇,下至平民老百姓,全都相信他的话。再来看课本上的描述(展示课件,生齐读)你从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出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绝对信任吗?
(生可能汇报:“信奉”、“都”、“不容更改”、“真理”、“责备”、“违背”)
“信奉”:信仰并崇奉,我们一般说,这个人信奉释迦牟尼,那个人信奉上帝。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看来,他们把亚里士多德当作了什么?(“神”)
他们把亚里士多德当作了“神”来“信奉”,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说(生齐答“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质疑4: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反问句,让生转换成陈述句)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不要违背人类的真理。
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
不可以违背人类的真理。
师评点:想想看,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气(“责备”)谁来再试读(抽点学生反复读,感受亚里士多德在当时地位之崇高)
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就可以知道,“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就等同于“违背(人类的真理)”。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只有25岁、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教授,居然敢怀疑如同神一般的亚里士多德的话,所以,当时在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评论伽利略的?看谁最快找到?
(生汇报)“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等会他就固执不了啦”
过渡:伽利略“胆大妄为”地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这样的疑问是他平白无故、坐在那里瞎想出来的吗?他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并不是正确的?
试验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1〈10(速度与重量成正比)
伽利略:前提:两个铁球连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11〈10两个铁球看成一个整体11〉10
(一个事实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速度与重量(无关))
答2:第4自然段的“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生可能汇报:伽利略带着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挑战伟人的)板书:反复试验你体会到了什么?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你估计做了几次?
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会想:是我(),还是()?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也许是()?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肯定是()!
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答3:第4自然段的“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生可能汇报:伽利略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公开试验,来验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人们看来是非常胆大妄为)板书:公开试验
师:这场公开试验的结果是怎么样?我们来看看(课件上演示模拟试验,生汇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能找出描写当时人们的反应的句子吗?(生可能汇报:“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出来”)他们在惊讶什么,在呼喊什么?(生汇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归纳总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进行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进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
小结:
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句子对比:(师质疑:能把上面的句子改成以下的句子吗?为什么?)
A、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引导学生理解:“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
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四、读文品人物品质
师:读了这篇课文,回想一下,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生可能汇报:不迷信,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五、情境交际
假如老师在讲解多音字时,把“圈养”读成了[quānyǎng],而同学们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反而都在认真地做笔记,你模模糊糊地记得,这个词语不是这样读的,但又不是很肯定,你会怎么样做?
六、目标达成检测:(五分钟)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公开试验
↑
反复试验
↑
产生疑问
四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教案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