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

金凤1871分享

课件的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而灵活运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1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清平乐教案。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知道我的爱好是什么吗?老师知道许多同学喜欢中国画,也有许多同学在学中国画,所以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一幅中国画和大家一起欣赏。 出示 课件

2、来,大家都来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景物?( 茅屋、荷花、老翁等 )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田园牧歌、农家生活、村居)

3、这幅画就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写的著名的词《清平乐 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除了“清平乐”这个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4、 四年级我们学的《卜算子 咏梅》还记得吗?齐背。

5、《卜算子》的作者是一代开国的领袖,诗、词、书法都很棒。《清平乐 村居》的作者也很了不起,你知道是谁吗?请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简介辛弃疾(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一生主张抗金北伐,他的诗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在晚年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就隐居在江西上饶地区,在那里生活了20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清平乐教案》。在这段期间,他深深地爱上了农村安详、宁静的生活,写了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这首《清平乐 村居》就是在那时写的。

6.初读古词。

(1)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多读几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 同桌互读。②分男女生赛。③齐读。

7、 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里有几首曲子,你觉得配上哪一首比较合适?说一说,为什么要选这首?过渡:虽然都是名曲,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看来,你们都是小诗人,都有诗人一般敏锐的感受力。老师相信,这首词的意思你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出来。

二、分组互动,自悟诗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每句分别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

2、质疑。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随机板书)

3、解疑。老师把这首词改编成了连环画,请学生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根据这几幅图你能理解这儿的哪几个词语。

4、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有,你可以走下位置去向会的同学请教。

5、汇报。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6、这首词大概讲的'是什么呢?

7、通过刚才的交流讨论,同学们基本理解词的内容,那么辛弃 疾为什么写这首词呢:

8、朗读词,这次要求读流利。

三、朗读成颂 领会诗情。

1、放声朗颂诗词,边读边想,你以为词中的那出最有情趣。

2、讨论那儿最有情趣?并练习朗读。

3、对话。小组合作,两位老人会谈到些什么?表演一下(随便找搭当表演)

4、学生表演

5、现在,你能把诗背下来吗?

6、背得真不错,诗人凭借仔细的现象和生动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这首词,通过这节课老师感到同学们也有着同样的观察力和想像力,老师把这首词改成了一本边环画,可惜,没有来得及给每幅画配上解说的内容,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

四、给图配文,再现诗境。

1、伴着音乐,学生讨论,添加内容,教师巡视。

2、老师刚才发下去的图,可以组成三本同样的边环画,每本共六幅图,哪几小组拿到的是第一幅,请你们下去按顺序把其它五幅图找来合成一本完整的边环画。

3、把你的这本连环画,读给大家听听。 五、总结全文,朗颂古诗。

4、三本边环画出自今天我们师生之手,老师想带一本回去,其它两本想送给同学们,可是我到底送谁呢?

5、谁朗读的好就送给谁吧!

五、布置作业

选择一道自己比较喜欢的古诗,把它编成边环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2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美得令人陶醉?还有什么也很美?——人美。说说哪些人让你觉得美?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 )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景美

人美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3

一、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清平乐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四、媒体设计

在《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走近村居”

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

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

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 “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2、配乐演绎,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动画”,该网页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三) “留连村居”

1、配乐诵读,外化词意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网页中“诵读尝试”再现诗境,进行自主配乐诵读。

2、诗情画意,领会词境

指导学生借助课件中的“诗情画意” 和“旧词新唱”来“说诗意,唱诗词”,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放眼村居”

1、指导学生进入“宋词简介” 中的“辛词全集” 、“田园诗句”,及资源网页中提供的“ 唐诗宋词网” 、“全宋词”等网站搜索查找辛弃疾的背景资料和田园诗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

(五)综合实践。

课后开展“辛弃疾宋词朗诵会”

六、整合点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整合点一: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欣赏古典诗词,贵在欣赏诗词意境,体会诗中之意,感悟弦外之音。《清平乐 村居》向我们展示的是乡村恬静的生活。而古代与现代,距离遥远。再加上我们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对这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没有体验,小学生的感受难免会浮于表象。而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清新的村居图为学生创设恬静的田园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文本开了好头。

整合点二:互动探究,体会词义

《清平乐 村居》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感悟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由教师对每一个词语作出确切的解释,就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此外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 ”当讲“可爱”,而非今之“奸刁、撒泼”;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好”当讲“相互逗趣、取乐”;这些仅靠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网页资源,学生自由组合,借助网页中的“词义点拨”、“课文动画”,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读懂课文,有效地突出、突破了重点。

整合点三:美文美读,感受情境。

《清平乐 村居》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网页中的“美文诵读”,让学生和着古典乐曲,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伴着“诵读尝试”中的古乐,学生有韵味的自主配乐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借助“诗情画意” 的“茅檐清溪图” “翁媪相媚图” “大儿锄豆图” “中儿织笼图” 及“小儿剥莲图” ,学生赏图、品读,诗意地描述心中意象;和着优美的旋律,学生“旧词新唱”,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而“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难点就在乐声的徜徉中,情感的交融中轻松突破了。

整合点四:借助媒体,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在教学时,我把词人生平、时代背景、诗体介绍、相关网站等相关资料制成资源网页,上课时学生只要打开“宋词简介” 和“田园诗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缚——搏梁——粱

眺——跳陕——峡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5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 、读准字音。

2 、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 .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 .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 、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 、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 字的短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课件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两小儿辩日》课件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五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电子版精选五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五篇

六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经典案例五篇

小学6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材教案五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授课教案指导五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简案五篇

    3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