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质电子版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质电子版五篇
教师利用教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
《变色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变色龙”性格的基本特点及社会意义。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在品味其“变色”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不变”的一面,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进而认识到人物的内在本质。
3.认识到“变色龙”形象的可悲可憎,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呼唤良知 ,诚信,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角色分配: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三)深入研读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2)“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3)“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4)“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5)“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6)“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2.学生结合语境诵读、揣摩,教师明确:
(1)“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跟许多饥饿贫困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夸张的修辞于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3)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4)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辉映。
(5)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6)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势,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3.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仔细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学生筛选、思考,教师点拨: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
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不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臣强的丑态暴露无遗。
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4.学生思考: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教师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
(五)小结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五、板书设计
变色龙
名贵伶俐
下贱野狗
见风使舵媚上欺下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2
《溜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
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3
《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_。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_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4
《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德
2、学习课文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
3、扩大阅读视野,领会小说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以小说的人物形象为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介绍作者及作品: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还有《中秋节》、《蛾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读准字音:
烟囱 梆他 纤夫 腌臢 捯气 唿哨 拗不过 隐匿 戏谑 荣膺
断壁残垣 蓬蒿 作揖 礼聘 嘬着嘴唇 剜肉 梢马子
3、问题思考:
⑴ 何满子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
⑵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理由.
二、教学过程
1、完成预习导学3。
2、何满子的奶奶,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畅所欲言)
3、文中写了何满子的奶奶,爷爷和何满子的哪些事?从中体现出他们哪些美好的品质?
一丈青大娘:
何大学问:
何满子:
他们身上的共同点:
4、体会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文章写了他们哪些不足,为什么要写他们各自的不足?
5、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请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一丈青大娘:
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 ,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何大学问:
这些描写刻画出了何大学问 , 的性格。
何满子:
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何满子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顽皮好动的性格特征。
6、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选读有关文段,感受特色语言,举两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三、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让我们非常喜爱,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果像他们一家这样的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回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四、迁移拓展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9~11节,回答问题:
⑴ 选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简要概括.
⑵ 何满子对老秀才的教法持怎样的态度?表现出怎样的性格?
⑶ 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对孙子读书的情形表现出的态度有何不同?
⑷ 联系实际对文中老秀才的教学方法作一点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2、简答:
结合背景说说,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此说明了什么?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5
《布局谋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选材、组材,学会安排文章的结构。
2.学习掌握常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学会列提纲;紧扣主题作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审题、分析材料,确定合适的立意。
2.学生根据立意,搜集相关材料,筛选材料。
3.同学之间交流写作思路,互相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列出提纲,完成写作。
4.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并评选出秀的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笔,领悟作文布局谋篇的技巧,增强写作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选材、组材,学会安排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常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学会列提纲;紧扣主题作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文章若没有骨架,血肉就无所依附,文将不成章。所以,我们在作文前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使文章一脉贯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文的布局谋篇。
二、文题展示
1.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试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定文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600字。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是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3.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三、写作指导
1.(1)选材与立意。在你熟悉的范围内确定写作的基本内容,或民歌、或景点、或物产、或名人、或风俗,所选对象要足以代表家乡的某种变化、风貌或精神。根据选材确定立意,比如选择家乡的建筑,就可以展现建筑的特点、历史、文化与传承等;再如选择家乡的景点,可以展现景点的美景、文化、人气和人们的生活等。
(2)布局谋篇。确定好所选择的写作对象后,思考围绕着这一对象如何选取素材,如何串联素材。可以选取并列的内容平行去写,也可以由今写到古,研究家乡这一名片的历史等。组织材料时,可以开篇点明主题,然后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介绍(建筑或景点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名人或民歌、风俗等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时,要突出家乡名片的特点,由浅入深地介绍,以易于读者接受。
2.(1)审题立意。阅读材料,围绕妈妈所说的话确定文章的立意。由“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这句话可以总结出“付出与收获”的立意;围绕妈妈说的“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这句话总结出的立意是“要懂得享受生活,品味来之不易的幸福”;由“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这句话总结出的立意是“拥有与分享”等。从中选取一个立意来写作。本次作文宜写成议论文。
(2)布局谋篇。围绕材料展开的议论文,都要开篇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展开阐述,写作时,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也可以按照“分论——总论”的思路展开论述。比如写“懂得拥有与分享”,可先摆事实,举现象,然后分析“拥有”与“分享”的关系,论说什么可以“拥有”,什么应该“分享”给别人,而不是独自“占有”,说明懂得“分享”才会明白“拥有”的价值这一道理,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这一议论文的写作步骤来成文。
3.(1)审题立意。“路”既可以是本义上的路,又可以是通往理想之路、生活之路,还可以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过程……“走在路上”,重心在“走”,强调过程重于结果,贵在参与,重在实践,贵在追求,贵在奋斗不息。立意:①要走,不要停: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肯走路的人永远也达不到目标,不敢走路的人永远欣赏不到远方的风景;只要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即使永远达不到目标,也是可贵的。②走在路上的态度,怎么走:不要因为有坎坷就裹足不前,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止步不前,要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既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又不能因贪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走路;不要总是低头走路,要经常抬头看路、回头看路,要经常清除掉鞋里的“沙子”。
(2)布局谋篇。作文题目已有着深刻的寓意,要想使文章写出新意,就要在布局谋篇上下功夫,比如开篇引述名人的话或有深刻寓意的歌词作为题记。内容上可以虚实结合,写“在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对自己的启发和教育,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把作文隔断开来,文末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或后记的形式结尾,使主题得以升华。
四、范文评析
在路上
清晨,我走在上学路上。凉爽的风轻轻吹过,草丛透着露珠的温润,采撷了泥土的芬芳,积蓄了一夜的温度,迎着青涩的晨光,散发着淡淡的香。阳光慵懒地伸伸腰肢,腆起身子在天空的一角醒盹。浓密的树叶间传出鸟儿婉转动听的啁啾,于是,阳光终于醒来,绽开灿烂的笑脸。蓝天,大地,融为自然美丽的画卷,我如坠入画中。
清晨,随走随看,我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大街上,两位熟识的老人相遇,都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握在一起,亲切地交谈。在晨光下,老人脸上的皱纹像一朵风干的花儿,分外动人。大街上,还有背着书包骑车的同学,他们像一缕“七彩”的风轻快地从人们身旁穿过。还不会走路的婴儿,瞪着清澈的双眸,瞧瞧这儿,看看那儿。有时,口水从小嘴里流出来,他就舞动着小手,摇晃着身体,似乎想要快快长大,挣脱大人的怀抱。这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晨光中,成为和谐、温馨、动人的一景。
中午,乡间的小路上,静悄悄的。太阳静静地挂在天空,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微笑着望着小路。坑坑洼洼的路面上积存着尘土,当一双脚走过,尘土会调皮地蹿起来,钻进鞋垫、鞋尖,或者留在鞋面上,给鲜亮的鞋子涂上泥土的颜色,那是小路在亲切地向你打着招呼。小路笼罩在暖暖的阳光中,成为亲切、静谧、安详的一景。
傍晚,放学了,校园里热闹非凡。甬道上,同学们背着书包,三三两两相伴前行。瞧,他正迈着轻松的“猫步”,轻轻走到一个同学的身后,然后,使劲一拍那人的肩膀,脸上浮现调皮的笑容,发梢也被夕阳染成红色,灿灿生光。“啊?!”一声惊呼,“吓我一跳!”“哈哈。”响起一串清脆的笑声……
从早到晚,我一路走,一路欣赏不停变幻的风景,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真美好!
总评:不同时间,画面生动。作者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叙述,抓住不同时间段富有特点的画面,展现了晨景的和谐动人、午景的亲切静谧和黄昏时景色的蓬勃多彩,画面富有跳跃感,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美好。
描绘细致,生动传神。作者善于抓住细节,细致地描绘,运用景物描写展现景色的赏心悦目,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亲切、可爱。尤其是校园画面,突出表现了中学生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与景自然融合,成为美丽风景中的动人一笔。
善于捕捉,张弛有度。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散文,但作者的思路和描绘重点一目了然,这缘于作者善于捕捉有意义的镜头,叙述详略得当。
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的朋友。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
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