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优秀反思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优秀反思,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优秀反思1
前不久刚刚听一个老师上《少年闰土》,这个老师最后有一个这样的安排,让学生选择你是愿意做“闰土”一样的人还是愿意做“少爷”一样的人,让学生选择,一边是甲方做“闰土”一样人,一边是乙方做“少爷”一样的人。一声令下,“哗”的一下,30多号人都愿意做“闰土”。愿意做“少爷”的只有两位,老师说:乙方势单力薄,我帮助乙方。老师选择了“少爷”。然后双方各自阐述理由,你为什么愿意做“闰土”,你为什么愿意当少爷?并阐述理由,结果,老师们,可想而知,讨论的情况也是一边倒。作少爷不好,第一、不自由。做“闰土”多好,下雪了我可以到雪地上捕鸟,好玩。
夏天可以到瓜地刺碴,多有意思阿,做“少爷”没有得玩,不自由。第二、作“少爷”学的知识是死的`、呆板的。第三、作“少爷”就没有闯天下的能力,将来出去后就无法自立。到最后,老师说,不说了,我下一个结论吧,我下一个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其实阿,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都需要阿,做少爷阿,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闰土有生活经验,所以既要掌握系统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一结合就完美了。”我心里说:“扯淡。”这是个典型的无效果,典型的无效果。
我坐在下面看,感觉老师就是在耍猴,问题在哪里?有没有好好去琢磨这句话,鲁迅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有没有去嚼这样的文字,故乡,闰土带给鲁迅少年时的心理印记到底是什么,这里有对高墙生活的厌烦,这里有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这里更有无奈。
因为生活的道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可以由你选择的,所以你把这句话放在《故乡》里面去,你把这句话放在“彷徨”里面去,你的这次辩论的设计有多么蹩脚,有多丑陋。这对鲁迅精神的一种亵渎。这是第一个案例。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优秀反思2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优秀反思3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老师应让学生进行探讨。
相比《劝学》,韩愈《师说》此文更具情感性,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诵读的施教。叫了几个学生朗读模仿,效果亦是不错。对于没念好的学生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并同步翻译,效果也出来了。此种情形只是针对有过预习的并且成绩较好的学生,整个班级气氛较活。但是对于古文考试的要求可能有点担心。因此下节课应再次重复一次脉络的整理。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优秀反思4
前几天,我和刘老师正好集体备课到《叶公好龙》这篇文言文。对叶公只喜欢龙的艺术,见到真龙却又极度恐惧的这一行为,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就像爱画虎的画家一样,如见到真虎也必定会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谈个人看法,我从中领会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刘老师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个重点提示“从文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学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导他们去领会这个重点呢?
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对真龙的恐惧,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当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这时,唐__发言了,“既然我们有这么的同学都赞成叶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写作时也能想到这点,但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这个观点,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句“为什么?”使孩子们又再一次进入文本,因为他们已养成习惯,相信从文中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是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感谢我的孩子们,同时也感谢我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真理得以实施,终将得到回报。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优秀反思5
反思教学中的教
北师大附中程翔老师习惯于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一遍遍的重温教案备课,揣度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堂课即使准备的再好,也会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语文教师的好课堂就是在不断打磨中炼成的。
所以说语文教师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该发扬的发扬该摒弃的摒弃。唯有如此,才能根据自己的反思重新调整以后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出色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教学中的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互动式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常态,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语文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那么教师需要改变原来的身份,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而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的参谋。学生的学困难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拨云见雾,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真是需要,语文教师才能有目的的积累自己的课前准备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准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反思教学的亮点
所谓教学亮点,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处。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课堂,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曾经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不想有学生突然提出想让老师也背诵其中一段,笔者当即声音并茂地将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
笔者趁热打铁又将王勃的《<滕王阁>序》也背诵一遍,看着学生目瞪口呆的样子,笔者因势劝谕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因为有些文章确实是千古华章,经常颂之,既能提高语感又能陶冶情操,实为一举两得。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一个提示,每节课都应有每节课的出彩之处,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画龙点睛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对即对错即错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语文知识至今都存在学术争议,所以即使有教学上的瑕疵也不难发现。
如果能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作将来改正之之用。同时不断地积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就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体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优秀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