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故事
我国的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故事
一、艾草驱逐水怪
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一个水怪看中了一个地方,并想淹没这块地以此扩大自己的地盘。可是水怪的这种想法很快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为了让这些百姓免遭此劫,于是神仙用艾草和菖蒲做成的宝剑与水怪决斗。
最后经过几天几夜的决斗后,神仙终于打败了水怪。水怪跪地求饶说以后绝不侵犯神仙的子孙。于是神仙告诫水怪说只要是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都是神仙的子孙。水怪记住了,并退回到水中。而神仙马上想办法告知那里的百姓,让他们在端午节那天,在门前插上艾草和菖蒲。
到端午节那天,那里的老百姓早早就在自家门前挂上了艾草和菖蒲。当天色刚暗下来,水怪就乘着浪头准奋偷袭那里的百姓时,发现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挂有艾草和菖蒲。水怪想着自己对神仙的许诺,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二、燕王扫北,妇人舍小保大,艾草护周全
河北民间风传燕王杀人不眨眼,所到之地鸡犬不宁,很多人对此传闻信以为真。这一年,燕王来到保定府管辖的雄县境内,看到一个妇人身上背着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上牵着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妇人见到燕王连忙跪地求饶说:“大王,你要杀就杀我和这个孩子吧,请你放过我背上的孩子!”说完,妇人就把手上牵着的孩子推到燕王面前,自己则惊慌的护着背上孩子。
燕王对妇人的这种举动感到奇怪,因为按常理说妇人背着小的,牵着大的才跑得快啊!于是燕王说:“我不杀他可以,但你要说出不杀他的理由。”
于是妇人似信非信,一字一泪的说:“这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墙累死了,他妈在家也病死了,丢下这个可怜的独苗,这小的是我亲生的,万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
燕王一听,对这位妇人的高贵品质十分敬仰。于是和气地说:“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只要有爱心,怎会被杀呀?”说话间,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便伸手拔了两棵递到妇人手里,并嘱咐道:“只要穷苦百姓在门前插上这艾草,就不会遭杀害。”
这个妇人按照燕王的话做了,并将此话转告给其他老百姓。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旁都插上了艾草。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燕王也打了一场大胜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于是每年端午节都会在门旁插艾草,祈求天下太平。
端午带红绳寓意
端午节红绳亦称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这个习俗是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后,要将红绳摘了下来。因为对于系五红绳的人来说,可以帮助他避邪,脱离烦恼,忧愁。所以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后要扔掉红绳,以便远离邪恶,烦恼,忧愁,让它们伴随着雨水流走,永远都不要再回来,并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节一项重要活动是驱邪避瘟。时值初夏,细菌病毒活跃,人易染病,因此人们一多种方式禳毒祛病。例如,将白艾菖蒲插门上,以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或蜘蛛)图象贴于门上。妇女佩带香包等物,小孩多余手足颈系五色丝线。五色丝线,名为健牛绳,长命缕,百索线等。
由戴五彩线而演变出戴香囊的风俗习惯。香囊俗称香布袋儿,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儿的形状种类繁多,体现出时代特色。当然,在小孩子身上涂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强身。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作用和意义,所以,端午节戴五彩线、香布袋儿和涂雄黄酒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端午小知识
1、端午节最初不是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春秋时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说,有吴楚两地的纪念伍子胥说,战国后民间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这些说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又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2、端午节名称是从唐朝才确定下来
端,意为“初元”,有开端之意;初五为月瑞,故称端五,又叫夏节、浴兰节等别称。唐朝时,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宰相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五为午,将“端五”改为“端午”,从此成为这一习俗的正式名称。
3、第一条粽子是屈原夫人包的
《续齐谐记》记载: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的人可怜他,每到五月五日就用竹筒装着米投到水里拜祭。汉建武年中,长沙人区回白天见到有个士人自称三闾大夫,对他说:“您拜祭我很诚心,但放到水里的祭品常常被蛟龙所偷吃。您可以拿些叶子将米包起来,用彩丝绑起来,这两样东西是蛟龙害怕的。”于是,包粽子就流传下来了。但在《异苑》里记载,其实粽子是屈原的夫人发明的。
4、龙舟竞渡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
宋代的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中说:“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就是现在的龙舟”。另一部笔记《岁时广纪》中更明确地说:“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因为越族人断发文身,习好水战,故有此俗。”
5、端午节悬艾蒲于门户起源于唐朝传说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打邓州之时,见到一位逃难的妇女,便在路边拔了两棵艾苗交给这名女子,让她回城传话,门前插艾草不杀。妇女回城将这一消息悄值传给城中的百姓,家家便在当天晚上在家门口插上艾草。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义军攻下邓州,对百姓秋毫无犯,并开仓放粮,康济百姓。从此端午插艾的风俗便流传下来
6、广州扒龙船的竟是亿万富豪
划龙舟是广州人非常热衷的传统文化之一,传说广州龙舟竞技源起于南汉,汉后主刘鋹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宫人竞渡其中。明代诗人张诩写道:“龙舟竞渡玉液池,君王沈醉连日夕。”龙舟文化是村落、宗族之间的凝聚力之依托,那些在河涌里划龙船的广州仔有的是好几栋楼的房东。一条龙船上的人,身家加起来超过一个上市公司。
7、龙船饭也可以很奢侈
龙船饭一般是由祠堂准备,招呼龙船队员或同宗族的人员。菜式有白切鸡、烧鹅、鸿运烧肉、清蒸鲩鱼、发菜伴蚝豉、盘菜等,令人垂涎。最少不了的却是一道简单小炒——龙船丁,用豆角粒、辣椒圈、咸萝卜、花生粒四样材料炒制,可以帮助刚从河水中出来的龙船队员们祛湿、祛水汽。吃饭时,老人们也会念出好意头,“吃完龙船丁,添子添丁多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