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10篇】
推荐文章
关于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10篇】
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因为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抓住不同季节的典型景物。
2、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描写的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表达自己的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副生动精彩的画面,那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敬畏,也激发了大家观察的兴趣,很多同学开始留心生活,开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变幻多姿的四季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春天,万物复苏;夏天,骄阳似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二、描述画面,猜想季节
1、用简短的语言,抓住典型景物,表现季节的特点,但不允许说出季节的名称。
2、指名猜想同学们描述的是哪个季节,要求不仅说出是什么季节。
三、分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品位四季,引导口头表达
1、创设情景,学习表达
你们最喜爱的季节是什么?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出示范文,引导表达。
要求学生朗读范文,说说文章为什么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组织讨论,相机归纳:抓住春天的特点,抓住典型景物的形态、色彩、变化,从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想象到的等不同方面,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得便法手法进行细致地描写,描写有序,语言生动,抒发真情。
3、鼓励学生抓住季节特点,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变换观察角度和表达顺序,重选典型景物以及任务的衣着、开展的活动,改写、补充、续写范文,启发学生多角度构思,多角度描写,防止个避免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现象。
五、描绘四季,鼓励动笔成文。
第五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三、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季节的特点和对季节的喜爱。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四、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五、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片在表达上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师生共同赏读评议:哪些画面令人难忘?哪些词句印象深刻?
2、选取更多学生的精彩语段组织点评,进一步领悟表达的顺序,描写的方法。
六、精心修改,锤炼习作语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修改习作。
七、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5、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交流习作,修改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量词。
2、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3、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带着问题去发现:
(1)指名读词,想想能发现什么
(2)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结论: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环境中意思不同。
(4)指名读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字,想想能发现什么
(5)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与数字连在一起。
(6)结论:这些字与具体的数字在一起,是数量词。
3.齐读,积累词语。
4.你能想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另外几个词语吗?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情感目标:
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难点:
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借“义”引申,导入新课。
今天毛老师要和我们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语文课,请同学们把你秀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所有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有)老师期待着这堂课能带给你们,也带给我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师:下面,老师写一个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义”字。)认识这个字吗?这是繁体的义字,今天我们这样写。你能说出哪些带“义”字的成语?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成语,请同学们齐读。(课件出示)
师:这么多成语中,你认为这三个成语中分量最重的是哪个字?
师:因为义,才不畏惧;因为义,才不容辞;因为义,才无反顾。“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提示课题,读懂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课题。
师:好多同学都流露出诧异的神情。请看老师出示的这篇文言文和你们接触过的有怎样的不同?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古代汉语的行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古人是以右为尊的,所以文言文的读法是从上到下,自右至向的。)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由出声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面跟着默读。(指名读)。
师:听他读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好?
师:这段文字选子《孟子告子上》,你对孟子有多少了解呢?找同学来读小资料。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
生1读。准确流利,很好。哪位同学能再试试?注意读出感情。
生2读。字正腔圆,颇有儒者之风。
师:我们再看课文,第一句:“孟子曰”,“曰”什么意思? (说)
师:没错,“孟子曰”,也就是孟子说。──孟子一共说了几句话?(四句)谁来读第一句?读第二句?第三句?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吧。
师:孟子的四句话说了几层意思?谁来读第一层?第二层?指名读。
师: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课文的题目。(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孟子,这个词应该怎么读?齐读:舍生取义。(读得再坚定一些──读得再壮烈些)同学们一齐再读。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把书翻到97而自由出声读两遍读孟子的这几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这篇文言文第一层意思与第二层意思句式结构(相近),都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
b、在孟子的眼中,(鱼)和(熊掌)相比(熊掌)更珍贵,所以他选择(熊掌)。(生)和(义)相比(义)更珍贵,所以他选择(义)。这是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c、本文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本文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头以鱼和熊掌设下比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实际上是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在结尾引出舍生而取义。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d、这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孟子所要表明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刚才同学们一共有几个发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句式结构相近、采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3、品读课文,解释词语。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请同学们将书翻到97页,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的注释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平时我们给的是字词的注释;这篇课文给的是整篇的译文。
师:出声读一读。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译文?
师:了解大意后,请同学们挑战给文言文做注释,有信心吗?你知道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生:联系上下文。生:查工具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对照译文……
师:大家有这么多好的方法,现在就把它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试着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对比一下和你们的理解是否相同?
对于所做的这些注释,有不一样理解吗?谁愿意解释“也”这个字,没人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也”出现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说明它是一个虚词,一个陈述性的语气词,不用翻译,在本文中,也可以翻译成“的”。那么这个语气词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试着读第一句。这样读好吗?(重读)应该像“啊,呢,吗”等语气词一样,轻读。
师:谁能再对“得兼”这个词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通常习惯会说“兼得”兼指同时,得指得到,兼得就是同时得到。既然是“兼得”古人为什么要说成“得兼”呢?这是古汉语的特殊现象——词语倒装。请随老师说一遍“词语倒装”。
师:有一个成语叫“德才兼备”。你知道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吗?德行和才能同时具备。
师: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4、悟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的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很容易看得出?他的选择是什么?舍生取义。
师: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生:因为孟子认为道义比生命更可贵,更使他向往和快乐,更值得拥有。而如果反过来让他以背弃道义来换取生命,那将使他自己更痛苦,更难以忍受。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师:那么孟子是不是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呢?本文还暗含了一种选择是什么?到底孟子想要生还是想要义呢?(生义兼备)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孟子并不反对生义兼备?反而希望生义兼备。说明孟子也是十分热爱生命的。
师:生命宝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尊重、去珍惜、去热爱。
三、联系生活,体会主旨。
师:孟子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种种行为,你会想到那些成语?用上“义”字。同学们可以从你收集的成语当中选择一个最恰当,最合适的。
课件出示:
不法商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见利忘义)
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性命的东郭先生。(忘恩负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背信弃义)
(教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师: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请看:你认识他们吗?
(宋代的岳飞,大义凛然、精忠报国、反抗金朝、义无反顾。
南宋英雄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________}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舍生取义。
明朝的于谦,身披战甲带领士卒抵抗敌军,义无反顾。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是香港的黄福荣,是一名汽车司机,在玉树地震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了救三名儿童和一位老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人的“义”体现在哪?
师: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写出了许多令人振奋千古名句。请同学们读一读。@20
师:面对生与义,他们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大声的告诉老师。@21读:
师:“舍生取义”是英雄的壮举,也是平凡人的责任,无数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与义之间,他们这样做,也会这样说。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保留哪个?请说出理由。
师: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生义不可得兼,我们要怎样选择?舍生取义。
师:大家都支持这样的选择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选择——鼓掌。
师:再次来读孟子的这段话,请用你们的声音做出选择。老师听到了你们坚定的声音,能不能把孟子的这段话背诵下来。试一试。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背得好,也要做得好。将来,也许你们会成为英雄,也许会平凡一生,但毛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人生永恒的追求。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课下思考。(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谢谢你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4
一、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是一则新闻,文章中的表层意思学生不难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学,文中一些数字所包含的具体意义以及部分句子的含义,需要加以引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唱歌曲导入,解释课题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吗?我们共同唱一下这首歌好不好?
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曲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
2、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教师:写作消息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迅速及时;二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有半点的虚假。消息没有固定的写法,但从结构上说,它常常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四个部分。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3)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4)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交流同时把说明中国变化之大的句子找出来。
教师:通过阅读、交流,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教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__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教师:看到这份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学生: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学习写法
教师:这篇课文都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数字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从数字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找出文章中几处比较方法的使用,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的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地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七、课堂练习
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身边发生的一个变化。
八、作业安排
上网查找资料: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变化怎样?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
九、附录
1、调查资料
20__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2、板书设计
中国一日
改革开放 变化巨大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介绍新闻的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紧紧围绕重点去读、去画、去讨论,同时又做到课外向课内延伸、课内向课外拓展,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同学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誊写竞赛,引导同学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同学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效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俺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俺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同学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同学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同学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胜利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同学课后将自身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3、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授新课
(三)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①拉萨的天空那么蓝,那么美,你们一定想读读作者笔下的拉萨了。请打开书36页,自由大声的朗读二自然段。读完之后,找到自己最喜欢部分把它多读几遍。也可以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②如果你认为你已经读好了的同学,请你下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他给你提提意见。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部分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指名说)
③指导理解朗读第一句话。
A、我喜欢“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个部分。
B、那你请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C、你能把你喜欢这一句的感受说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D、如果说得出来(拉萨的天很蓝)(如果说不出来)不要紧,请你再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E、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站起来,用手摸摸天,你们能摸得到蓝天吗?(摸不到)好,请你们坐下来,你们看(出示图片)你们摸不到蓝天,课时为什么在拉萨的人们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指名说。如果还说不出来就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和拉萨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吗?)(你真聪明真会想,请你坐下,拉萨的天空就像她说的那样蓝得让人感觉到用手就可以摸到)
同学们请你们再站起来,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现就在湛蓝的拉萨天空的下面,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摸摸,现在你们摸得到蓝天了吗?看谁最先摸到。
F、那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
G、有谁想来读给我们大家听的?
H、是啊,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蓝得真美呀,来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
2、指导理解、朗读第二句话。
A、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好像就浸泡在蓝色里面,让人感觉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其它部分的吗?
B、我喜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个部分。
C、那么也请你来读读。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D、是啊!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呢!真是太妙了。请你再读读
E、蓝天可以洗脸,你们觉得怎么样啊?(真是太奇妙了)还有谁想读读的?
F、你们感觉怎么样?(评)
G、你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好。那你能把你的感觉读读吗?
H、这句话多妙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3、指导理解、朗读第三句话。
A、同学们,还有喜欢的部分愿意和我们大家分享的吗?
B、我喜欢“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部分。
C、那么请你也来读读。
D、听了你读,老师也想来读了。如果老师读得好,你们能给老师点掌声吗?(范读、边出示图片边做动作的读)
D、谢谢你们,那请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甚至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别着急,先自己在下面练习练习。
E、谁想来试试?(指名读)
F、你们听了有什么感想?(自由说,说得好的请他读,说得不好的也请他读读,然后再说)
G、那还有谁想试试的?
H、在白云的映衬下,湛蓝的天空多么纯净啊!在河畔草地的对照下,湛蓝的天空多么明洁啊!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4、齐读第二自然段。
拉萨的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那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的第二自然段一起读读吧!(配乐朗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同学们!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想吗?(不想)
2、那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读呢?(久久不忍离开,瞧他多舍不得离开啊。)
3、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第三自然段。
4、拉萨湛蓝的天空把你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了,你们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啊!
(五)精读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就想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拉萨最有名的建筑是什么吗?
2、接下来我们就到布达拉宫去看看。
3、请你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A、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B、你真会读书,那你能把你知道的读读吗?通过读书她知道了,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你们还有帮她补充的吗?
C、你也很会读书,那你能把它完整的读读吗?
D、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评)
E、老师的感受很你们是一样的。通过他的读让老师看到了,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F、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这一句。
G、你们还知道了什么呢?(能说就指导读: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H、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I、如果说不出来就
a、请你们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告诉老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b、提出为什么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如果学生提不到这个问题,就有老师引导。同学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郑老师可以有给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c、指名说,并出示图片,朗读这一句。
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d、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J、蓝天下,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六)指导背诵。
A、同学们!现在拉萨想请你们当中的同学当小导游,给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你们愿意去吗?愿意吗?
B、别着急,先请你们在下面练习一下等会再请你们来当小导游。
C、你们觉得这个小导游怎么样?
D、(评读)
E、那你们能比他当得更好吗?
F、(有时间再让他们练习)没有时间就直接请。
G、这么多同学都想当小导游啊,那好你们现在都是导游了,请你们一起为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吧!(出示图片配乐齐读)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 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二、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 白沫( m ) 翡(fěi)翠 困fá乏
深渊(yuān) wān蜿蜒 胆怯(qiè) 号(háo)叫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预习收获(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有一点感受即可鼓励)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1,6)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7,11)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12,15)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以“这是一只 的海燕,你看 ”
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刻画海燕形象的句子,并赏析。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沖向乌云,它叫喊着,……
(3)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4)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5)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3、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表现了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作者其实把“海燕”象征着俄国革命风暴中的“革命者”。那文中其它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乐观自信、英勇无畏的海燕形象,在生活的暴风雨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能像企鹅那样缩起头来吗?不能。而应该像海燕那样迎难而上,勇敢面对。
六、布置作业
1、练笔: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想些什么,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字数200字左右)
2、熟读课文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8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9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示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3、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准备:
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一起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一起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
第二段:(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
第三段:(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段:(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2、“这是人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3、哪些词语表示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洁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书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书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示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了什么?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设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5、“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和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溢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洁)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孩子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
202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渴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