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2022年设计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2022年设计方案五篇
语文教学教案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难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每个人都有见过雨,他们对文本内容不陌生,教学本文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理清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情感。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所表现美的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播放四季之雨的配乐图片。(学生说观感)
二、自主学习——听雨篇
1.自查资料,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2.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3.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三、合作交流——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加以赏析描述,教师点评。
示例1:“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化了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示例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示例3:“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茵茵的波浪”更加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四、讨论探究——悟雨篇
1.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思考:这段与前文有怎样的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尾呼应。结尾的“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强调了雨的“美”和自己对雨的喜爱,表达出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五、放飞心灵,仿写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以上种种事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图。
示例:夏雨无常,时而阴云连连,温柔委婉,造就梅雨时节;时而疾风急进,粗犷强悍,夹杂着电闪雷鸣。
结束语: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于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四季。它们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点染了四季,一支生花之笔写活了万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样也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老王的不幸。
2.把握老王、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会“我”的平等观念。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领悟“我”平等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从文章哪一句话看出杨绛对老王的感情?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3、文中“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不幸者”指的是谁?
三、合作探究
(一)认识不幸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4段,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老王的不幸。
姓名性别职业
身体状况
家庭情况
居住条件
(二)寻找美德
跳读课文1-16段,分别找出体现老王善良和我及家人善良的事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1)老王的善良
第一件事:送冰(冰大价等,费用减半)
第二件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不放心)
第三件事:改装三轮(乘客不会掉落)
第四件事:送鸡蛋、香油(不要钱,送我们)
(2)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送老王大瓶鱼肝油。
(3)老王再客气作者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
(6)担心老王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三)品味善良。
请同学们速读8-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1.老王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
2.老王说了不要钱,为什么又接过了钱?他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面对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应和感受?
四、感悟情感领会主题
杨绛一家一直关爱老王,帮助老王,可为什么在老王去世几年后,她还觉得愧怍呢?老王究竟最需要什么?
杨绛给予老王的是同情,老王给予杨绛的是感恩。
老王需要的是真诚、平等和尊重!
五、拓展延伸
老王离世已经很多年,可像老王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不少。面对他们,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国家、社会在行动。2、学校在行动。3、关注他们,我们当代中学生准备做些什么呢?请拿出纸笔写写。
六、结束语: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七、作业:1、课后练习三
2、阅读《我们仨》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黄河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二)、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三)、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五)、“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六)、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台阶》
教学目标: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教师导学: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考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拓展延伸
思考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