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8篇)
教案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篇1)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篇2)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诵”等11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背”“圈”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能默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略读,粗知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复述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与同学交流对“不懂就要问”这件事的看法。
3.继续了解什么样的语句是“有新鲜感的”,并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诵”等11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诵”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教案# 导语:同学们,通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的学习,以及“交流平台”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语句”吗?(指名回答)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语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语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还要通过读这样的语句形成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继续进行这个练习,好吗?
1.板书课题:3__不懂就要问
2.齐读课题。
(二)认识略读课文,了解阅读基本要求
1.#教案# 导语:同学们,请看课题,发现与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指名回答。预设:序号右上角有朵小花。)对了。从这一课开始,我们会读到一种新的类型的课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要求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翻开课文P8,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
出示任务:读读第8页最下方的两个泡泡,想一想,它们告诉我们,学习略读课文有些什么基本要求?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学习略读课文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了;一是有个别字不认识、个别词语不理解也没关系。
3.小结:是的,学习略读课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可以不像学习以前的课文那样,读得那么细,但要做到,如果是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弄清楚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发展的怎样的,最后结果怎么样,即第一个泡泡说的:“了解课文大意”。一是就是又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也不要紧,只要不妨碍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也就可以了。
(三)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1.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
#教案# 导语:我们了解了学习略读课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再把书翻到P7,看看略读课文的构成,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预设:课文的正文前有一段话。)是的,略读课文跟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构成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在课文的正文前有一段话,叫做“阅读提示”,这段“阅读提示”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出示任务: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几个主要教学目标?请用序号标示出来。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阅读提示”提示了两个主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小结:第1个教学目标说的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通过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课文大意”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初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第二个要求是再读课文,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等学习,能复述课文大意。第2个教学目标是这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就是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说说形成的画面,和怎样形成这个画面的。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吧(齐读课题)。
4.#教案# 导语:课题“不懂就要问”这话是谁说的呢?他怎样“不懂就要问”的?为什么要“不懂就要问”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大意,交流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和多音字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词语读准。
(3)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一些?主要是讲谁的故事?课文讲他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诵”“楚”。
(3)多音字学习。
①副板书出示多音字“背”“圈”本课的词语,注本课的读音,个别指名检查读准字音,读字读词。
②指名说出“背”“圈”已学过的读音,并组词语,读字读词。
(4)课文分成五部分分别指名朗读,从“读准”的角度评议;其余学生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五部分分别是: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从“先生收起戒尺”到“大家听得很认真。”;从“后来”到结束。
(5)指名回答预习任务3的问题。
预设:
第一问:课文中的人物有孙中山、先生和一个同学、同学们。
第二问:主要讲的是孙中山的故事。(插话解释:也就是说,孙中山是课文故事的主要人物。简介孙中山。)
第三问:课文讲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时不懂就要问的故事。
3.小结:刚才回答预习任务3问题的答案,就是粗知课文大意了,同学们做的真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粗知了课文大意。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请在具体写这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课文从“一天”到“大家听得很认真。”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板书:不懂就要问。)
3.小结:我们可以把写同一个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这些自然段都是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这个内容的,所以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部分。根据这个原则,课文剩下的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
4.出示任务:默读剩下的自然段,想一想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在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预设:
第1自然段为一个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为一个部分。
6.小结:我们刚才做的叫做“梳理课文条理”,就是把写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所以,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三、学习了解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主题
(一)了解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
1.#教案# 导语: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想一想,它们分别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一部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的时候,先生只要他们背书,从不讲解意思。(板书:只背书不讲解。)
第三部分: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问题,孙中山回答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二)梳理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各层次意思。
1.#教案# 导语:现在,我们梳理了课文,也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了,是不是就可以说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呢?不是的,现在还不能说是了解了课文大意,因为,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二部分,仅仅用一句话来说,大家还是不清楚孙中山的怎样不懂就要问的,所以我们还得给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梳理条理,看看它说了哪几个意思,这样才能真的了解课文大意。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两幅插图)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插图想一想,第二部分讲了几个意思?可以分为几层?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提示要求用“︱”标示层次。)
第1层:第2自然段。意思:一天上课,孙中山认为只背书而不懂意思没有用,就壮着胆请先生讲解背的书的意思。(板书:壮胆请讲解)
第2层: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意思:先生厉声问孙中山会背书了吗,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板书:厉声问一字不漏)
第三层:余下的部分。意思:先生给大家详细讲解书中的道理,大家认真听。(板书:详细讲认真听)
(三)了解课文大意。
1.#教案# 导语:我们把重点部分划分了层次,概括出每一层的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说说课文大意的阶段,达到真正了解课文大意的目标了。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把各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各层次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做到:(1)各部分内容和层次意思要说到,做到内容完整;(2)根据课文,加上适当的词语,使说的课文大意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个体操作,同桌互说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两到三人说,以上面的标准评议。然后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3.小结: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即复述叙事性课文大意,我们首先要读读课文,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谁干什么,即粗知课文大意;然后,梳理课文条理,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内容,重点内容又写了几层意思,把内容和意思概括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和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复述了课文大意,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了。
(四)感悟主题。
1.#教案# 导语: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那么你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启示,获得什么感受,想对孙中山说什么呢?
出示任务: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孙中山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2.反馈指导。
只要与“勤学好问”学习精神相关,语言规范,就应予以肯定。
3.小结:是的,“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小时候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时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四、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一)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案# 导语: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复习了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现在谁还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指名回答。预设: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语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语句”。)是的,有些词句写得特别生动具体形象,让人一读就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这篇课文也有这样的词句,然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二)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交流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然后找一找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练习,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句子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你,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室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分别形成什么样的画面,点出句子中让你形成画面的词语。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句子1画面:先生和学生像唱歌那样读书。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画面:同学们呆在那里,一下子课堂十分安静。词语:“霎时”“鸦雀无声”。
(三)小结:
句子1,通过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把私塾先生和学生怎样读书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句子2,则通过词语“霎时”“鸦雀无声”,把同学们吓呆让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的状况生动表现了出来。我们阅读时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说话表达时,也可以学着用上“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别人获得生动鲜明具体形象的印象。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使用脱音节的字卡检查评价,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篇4)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的妈妈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译者郑振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篇5)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段。
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 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1.认读5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 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关了门做功课”“地下的学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等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
2.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链接诗人,激趣导入
(一)谈话引入
(屏显)“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假如你变成了金色花,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二)链接诗人
1.出示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读句子。
(屏显)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交流读后感受:把人当作花来写,想象奇特。
3. 揭题引入
如果把花当作人来写,又会是怎样有趣的事情呢?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花怎么会有学校?花的学校是怎么样的呢?
(二)检查朗读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字音字义
读准多音字“假”:让学生联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放假”的意思是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读第四声,如“假期”“假日”“度假”;表示不真实,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
读准轻声词:“衣裳” 读音“shang”,拟声词:“簌簌” 读音“sù”。
2.指导读好长句子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读好短语
先指导学生读好“无人知道的地方”“一群一群的花”“突然跑出来”等短语。
(2)指导把短语连成句子读。
(三)了解大意
1.读文后,引导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示范圈划词语:跳舞狂欢
3.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说画面,圈划词语:关门做功课、放假了、扬起手臂。
4.自主概括,串说大意,连起来说说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三、情境朗读,想象画面
(一)情境创设,想象“狂欢”
花孩子们是怎样跳舞狂欢的呢?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一: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1.识字:舞
甲骨文:一个人两手舞动花枝,后来加双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着乐曲,有节奏地踢踏跳跃。
书写指导:四竖要均匀,第二个长横要舒展。
2.根据“舞”字的意思,交流:花孩子们会怎样跳舞呢?(摆动身体、摇晃手臂)花儿们会从哪里跑出来?周围环境如何?
3.雨中“Party”:儿歌律动
抬起头,向上看,对着天空招招手;低下头,地上看,对着草地抖抖手;
抬起头,向前看,对着蝴蝶点点头;转过身,向后看,对着蜜蜂握握手。
4.想象画面
情境创设:小朋友们,我是一只爱睡懒觉的小蜜蜂,刚才没赶上舞会,谁能向我介绍一下刚才花宝宝们开舞会的情景啊?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描述看到的画面。
5.朗读品味。朗读重音指导:突然、跳舞、狂欢。
预设二: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从哪里感受到花孩子们在“狂欢”?(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
借助图片理解:白色的是谁?紫色的是谁?黄色的是谁?从哪里冲出来?出示梨花、薰衣草、紫云英、紫藤、迎春花、油菜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开在树丛里、草地上、墙上、田野里的花朵。
2.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画面。
3.朗读品味。读出“快乐兴奋”的心情,朗读重音指导:冲了出来。
(二)引导发现,关注表达
1.再读句子,联系生活,思考:作者写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现象?(植物生长,花开了。)
2.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呢?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把花当作人来写的表达特点,感受这样的表达特别地有意思,特别有新鲜感。
3.尝试仿写。
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清风一来,他们……
蝴蝶一来,他们……
蜜蜂一来,他们……
……,他们……
你能学着诗人的样子,写一写花孩子们的表现。
学生练习,交流小结。
四、学写生字,积累词句。
1.“荒”“笛”书写指导
根据形声字特点识记,如“荒”字声旁是“亡”,所以没有一点;“笛”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
2.积累语句。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 huāng( )野,在竹林中吹着口dí( )。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 wú( )狂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积累运用
回忆雨中“Party”的情景,用文中的词句填一填。
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来参加舞会了。
花孩子们(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来参加舞会了。
设疑:还有谁也来参加舞会了呢?
二、想象品味,关注表达
(一)想象品味,体会把万物当作人的写法。
1. 划出描写“雷云、树枝、东风、绿叶”的句子,读一读。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2. 划出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联系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吹着口笛”
“互相碰触着”“拍着大手”的意思。
3. 情境朗读,想象雷云、树枝的动作,读出轻松快乐的心情。
4. 思考:这样写为什么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呢?
5. 交流:把自然万物当作人来写。
(二)联系生活,体会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
1. 质疑问难,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 交流。
预设1:
他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学生质疑:花孩子们做什么功课呢?
(1)联系植物生长知识,想一想。通过交流,明白花孩子们做的功课是吸收营养、吸收阳光雨露、努力往上、顶尖冒出、努力往下,扎根生长……
(2)通过朗读指导体会花孩子的心情:植物从种子到开化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呢,有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这么漫长的时间,花宝宝们都要待在黑黑的泥土里,心情怎么样?(厌烦、想透口气、想偷偷溜出去玩)
(3)结合生字“罚”的教学,体会花孩子厌烦的心情。
(4)联系自己经历,说说被罚的滋味。老师顺势引导,做功课时不能贪玩。
(5)再读句子,体会作者奇特想象。
预设2: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的妈妈一样。
(1)提出疑问:花孩子的家为什么在天上?他们的妈妈是谁?
(2)联系自然现象理解:他们的妈妈可能是阳光、雨露、大自然,所以他们的家在天上,是在天堂里。
(3)联系自己放学后找妈妈的情景,进行想象写话:花宝宝们会怎么找妈妈呢?请学着诗人的样子,写一写。
(4)渗透母爱教育:在小朋友的笔下,花孩子们也和我们一样,爱自己的妈妈。有妈妈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再读最后三段。
(5)再读句子,体会作者奇特想象。
三、回顾写法,聚焦想象
(一)着眼全文,回顾写法
提问:你觉得花的学校有意思吗?你知道泰戈尔成功的小秘诀是什么吗?
(二)交流总结,聚焦想象
小结:把花当作人来写,把花想象成人,让它们具有像人一样的动作、行为、心情,多么富有想象力呀!我们以后要像诗人那样,多观察大自然,当我们的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这种智慧,就叫想象力!
四、链接文本,推荐阅读
(一)链接文本
出示泰戈尔散文诗《榕树》片断,读一读,体会奇特的想象。
妇女们常到池边来汲满水罐,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蠕蠕而动,仿佛睡眠挣扎着要醒过来似的。
(二)推荐阅读《新月集》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2、以故事的形式引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以读写绘的方式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有位特别的先生来到了我们的童话乐园里,他是谁呢?
二、观察封面:
1、请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看,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
2、你觉得他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萝卜先生。这位老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萝卜先生。我们一起和他打声招呼吧。我们的故事开始了。
三、共读故事,随机设疑:
(一)板块一
1、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地拿着一片果酱面包就上街去了。当长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就飞快地——长了起来。他一步一步往前走,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
2、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聪明的你大胆猜猜。小朋友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来看看书中的故事吧。
(二)板块二
1、一个小女孩站在街口放风筝,因为风筝的线太短,她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过屋顶。小女孩的心里可着急了。
2、当胡萝卜先生经过的时候,小女孩看见了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我可以用它来做放风筝的长线了。”女孩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用来放风筝。风筝一下子就越过了屋顶。
3、当他走过鸟太太的树下,鸟太太正为找不到绳子晾宝宝的尿布而发愁呢!这时鸟太太最希望的就是什么?当鸟太太看见胡萝卜先生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可以用它来晾宝宝的尿布呀。”哪位鸟太太来高兴地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鸟太太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晾起了一长串鸟宝宝的尿布。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干净舒适的尿布了。
4、教师继续声情并茂地讲故事,鼹鼠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他们挨着个,但不是前面的撞了后面的,就是后面的踩了前面的,可真难走啊!
5、这时,鼹鼠老师看见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突然有了好主意。聪明的鼹鼠老师想到了什么?她剪下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让每个小鼹鼠都拉住这段胡子,自己牵着胡子走在最前面。这样,小鼹鼠顺利地过了马路。
6、当鸭子先生对掉落在地上的书正发愁时,看见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他说:“这下我总算找到捆书的绳子了。”鸭子先生剪下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把书捆成两包,然后,拎着书一摇一摆地走了。
7、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飘在后面,不知不觉被许多人剪下,派上了许多用处。仔细观察这副图,你能找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在哪吗?看谁发现得最多,还要试着像前面一样给他们编编故事。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8、情境故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老师请四位。老师先给四位故事大王提个要求,你可以大胆地编,但是别人已经讲过的地方不能重复。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当旁白,还要注意认真地听。
9、胡萝卜先生想为自己配一副近视眼镜,就走进白菜小姐开的眼镜店。配完眼镜,白菜小姐说:“如果你用长胡子做绳子,把眼镜系住,就不怕找不到眼镜了。”白菜小姐说这些话的时候,用一根长胡子系住了眼镜。当胡萝卜先生的眼镜不小心从鼻梁上滑落下来的时候,他的胡子系住了眼镜。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四、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
2、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指读——齐读。
3、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可是,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快乐。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快乐吗?不管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4、故事取题目:故事讲完了,可是我们还不知道故事的题目呢,你想给这个故事取什么题目?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故事的作者是王一梅阿姨。
五、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画笔画下来并写一写你的故事吧。
(2)评价交流。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分阶段阅读,逐步推进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根据已有内容进行猜测,做到有理有据。
2.结合反复情节的内容,发现文中描述胡萝卜先生胡子用途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推测,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原文对比,逐步修正和调整,让推测走向合理化。
3.进行策略迁移,练习根据题目、内容、插图进行猜测和想象,激发广泛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和文字叙述方式练习猜想和推测的方法策略。学会从题目、插图去猜想,结合文字和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有据的推测。
教学难点:
发现文本中的细节,有理有据地合理推测。
教法:伏笔示范引导。
学法:观察讨论、对比修正。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走进童话世界,读读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的作品。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指明朗读。)
看看她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发现以动物童话为主,可以结合某一本书谈谈猜想,说出合理的依据。)
有时候,只看题目就可以猜想故事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路猜下去。
二、围绕题目猜一猜:
出示课题:你猜猜这个故事会讲什么内容?
(结合学生发言,点评角度,发现“胡萝卜”的胡子才合理。)
三、认识人物猜一猜:
出示课文第一段: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长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
在心里认认真真读两遍,如果能读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你就可以猜出下面会发生什么事了!
学生反馈:
预设1:常常发愁,有可能后面胡子就会惹出事来。
师:开头就这么不开心,后面只能是一大串的不开心吗?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欲扬先抑的写法,前面的“发愁”后面可能会成为欣喜。
预设2:“必须每天刮”,万一他哪天忘了,会不会胡子就长得满脸的。
师:越是小心,却容易出事情啊!后面会不会真的出事了呢?
四、看看插图猜一猜:
(出示课文“胡萝卜先生”的形象插图)
你能猜出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一定要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预设1: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忘了刮胡子,胡子越长越长了。
师:真的是忘了吗?那应该是满脸浓密的胡子啊!
(引导学生抓住“眼镜”,猜想是因为近视,没有看清楚,忽略了一根胡子。)
预设2:他边走边吃汉堡,都沾到脸上了。
师:这个小细节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尝试猜测)
五、读读发展猜一猜:
故事的发展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吗?请看!
(出示课文第2--4段)仔细读一读,看看哪些猜对了,哪些猜得还不够准确。
(学生自读反馈,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细节合理推测。)
看来推测还是要有根据!请大家再次读读这部分,仔细读,哪里又让你有了新的猜测,这次要说出合理的依据来。
(学生再次阅读,尝试推测。)
预测:他没有发现胡子飞到身后,后面一定会有人动他的胡子。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接着看!
六、读读情节猜一猜。
1.默读课文5、6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自读,了解故事情节:小男孩用胡子做风筝线。
你觉得这根长胡子做风筝线合适吗?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胡子在飘动,又长又结实。)
2.读到这里,你能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学生自主猜想,还有很多动物会用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最后胡子被用完了。)
3.故事是这样发展的吗?看看吧!
(出示课文7--9段)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或者想法。
这个故事没有写完,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表达方式去猜测,练习口头表述。)
4.读到这里,你能推测接下来的故事怎么发展吗?把你的推测和同桌交流一下。
5.组织交流,说说胡萝卜先生后来还会遇到谁,发生什么事。组织点评,引导发现:根据胡子的特点发挥作用,且越来越短。
6.有没有同学推测到了故事的结局?(胡子被大家用完了)
让我们看看故事的结局(学生自读)
为什么没有被大家用完?(引导体会故事发展的合理之处,渗透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文本主旨。)
七、小结方法学会猜:
一个故事的发展有很多种可能,我们在猜想和推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要抓住文本的线索,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推测。)
八、只看题目大胆猜:
1.(出示故事题目及插图),请大家任选一个,进行合理的推测。
2.组织交流,检测推测的方法策略应用情况,及时再行点拨和提升。
九、鼓励阅读随时猜:
大胆猜测,合理推测,让自己真正走进作者的心里!
板书设计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大胆猜测、合理推测(有依据)
内容、人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