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开鹏0分享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优秀的语文课件是很重要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听《罗马的松树》;《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听《可喜的一天》。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多听几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6)各组展示。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二、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文等综合艺术的手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

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可将网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第三课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 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唱准“3、4、5、#4、6、5、3”。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二课时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 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

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

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

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

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

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

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结合看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结:这是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师: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你能用一句话说出热的传递方向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板书:A温度较高热C温度较低

三、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

1、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中心加热,猜猜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2、如果在涂有蜡的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又会是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3、各组在金属片上涂上蜡油选择一个点进行加热,特别提示蜡油熔化后停止加热滴,小心别被蜡油烫到手。注意实验中要重点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记录员作好记录。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

5、全班交流,

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完成实验的,观察了什么现象?

师:①不同组哪部分的蜡先熔化?(中间)为什么中间的蜡先熔化?(中间温度高)周围部分为什么后来也慢慢熔化了?(热传递过去了)这组的金属片哪儿先熔化?为什么这点先熔化?

6、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热在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答师指板书)

四、总结:

通过刚才的几组实验我们明白了热传递的一个重要性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出示课件:(引读)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小资料:

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别,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1、传导:热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内部、两个不同固体、固液之间、固气之间、液气之间。

2、对流:对流是液体或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

3、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阳能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微波炉等都是热辐射。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69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