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
关于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5篇
好的教学教案很有意义的。教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对教学进度和节奏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本诗,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小组讨论,反复朗诵,自主欣赏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她是中国现代历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才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就是——林徽因。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希望同学们沿用上节课的自主阅读方式,自主阅读赏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小诗。
二、初读感受
教师语言: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之后请同学来谈一谈你的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二: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并谈一谈自己的初读感受。(请2-3位同学)
初读感受示例:
①整首诗给人感觉非常柔美,深情款款。
②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作者满怀爱意,赞美一个人。
③本诗在结构上很整齐,但是在断句方面很有特点。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初读感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疑惑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回答。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辅助引导,明确问题)
问题示例:
①诗题就是一个比喻,为什么说“你是”而不是“你像”?
②作者将“你”比喻成“四月天”,作者笔下的“四月天”有怎样的特点?
③作者选取了怎样的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本诗在断句方面很有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断句,把握节奏?
三、深度体会,给出答案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反复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尝试给出回答。
答案示例:
①诗题就是一个比喻,为什么说“你是”而不是“你像”?
直接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不是“你像人间的四月天”,肯定之情、赞美之意溢于言表,情感表达更强烈。
②作者将“你”比喻成“四月天”,作者笔下的“四月天”有怎样的特点?(需要学生结合诗歌整体把握)
轻灵、软、娉婷、鲜妍、天真、庄严、柔嫩等等。
它轻灵而满含情意:春风徐来,万物复苏,云烟拂面,星光点点,细雨如织,带来爱和永久的希望;它是花开,是燕来,是生命的初启,是诗人满心的喜悦。所有这一切,“是爱,是暖,是希望”,是诗人赋予“你”的特点,在诗人心目中,“你”就像“四月天”一样美好。在这里,纯净的内容与真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爱的颂歌,也让“四月天”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教师语言: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么美好的人,究竟是谁,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背景资料。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教师语言:虽然写作对象是谁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单纯地理解这首诗是对爱的歌颂,是一曲爱的颂歌。
③作者选取了怎样的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风是“笑响点亮”的“软”风,春光是“轻灵”的“交舞着变”的明媚的光,早天里的云烟如有如无……这种种事物营造出春光风舞、云烟星语、雪后嫩绿、花开燕来的美好画面,读者好像置身在和风习习、百花吐蕊、阳光和煦的浓浓春意中。
第三段将“你”和“四月天”融为一体,那“轻”“娉婷”“天真”“庄严”让读者在感受“你”的美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沐浴在春风春雨中的自然万物。于是诗人接着歌咏青草、鲜花以及刚刚来到人间的春燕字里行间涌动着诗人炽热的爱和美好的祝福。这爱的呼喊把全诗的情感推向高 潮。直接呼出全诗最后一句。
④本诗在断句方面很有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断句,把握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知识拓展:句法偏离。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倒装、前置和混乱。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起到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意。
四、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师语言:大家分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带着情感再读这首诗,体会全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五、赏析本诗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学生活动: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分别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三个方面对本诗进行赏析。
资料补充:新月派源于新月社,是现代新诗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后来闻一多《诗的格律》中明确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为新格律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音乐美: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绘画美: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建筑美:“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答案示例:
音乐美:(1)注重押韵,每一节都是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2)诗人故意用一些“陌生化”的断句,读起来需放慢语速,使这种节奏美得以表现。(3)十二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
绘画美:诗人所选的意象鲜艳而美丽,如夕阳无限好的“黄昏”,闪亮的“星子”,色彩缤纷的“百花”,“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梦中的“白莲”等,诗人将春天一系列美好的景物,饱含感情地描画出来,色彩鲜妍,如画一般美。
建筑美:(1)诗歌中用句奇谲,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的语序本该为“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你是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诗人在此故意打破原有语序,使其满足音韵美需要,同时也令人眼前一亮。(2)诗共有五节,每节三行,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均整和谐,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且字数与句式灵活多变,灵动而不呆板。
表现手法
问题探究: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
1.多用比喻,除了将“你”比喻成“人间的四月天”之外,诗中大量意象都带有比喻意味,如“笑响点亮”的四月风、“轻灵”的春光等。
2.调动多种感官,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如“笑响点亮的四面风”,由听觉到视觉再到触觉,赋予抽象的风以灵气和生命力。
3.色彩词语使用:如:第四节中,“鹅黄”与“绿”两种明亮的颜色放到了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转化和想象的空间。“雪悄然融化”与“嫩芽静静绽放”的情景浮现眼前。
教师语言:大家分析得很好。林徽因,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女子,以其优雅娴熟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丽画卷,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着道不尽的真情礼赞,诉不完的绵绵爱怜,让我们尽情领略了爱的无限美丽。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2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难点:
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今天让我们走近林徽因,来学习这篇课文《人间四月天》。
(二)初读课文
【作者简介】
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创作背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难,是为了赶赴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而当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还委托丈夫去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残片,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情深至斯,令人无限叹惋,因此不少人在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坚信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标题解读】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
总而言之,不论为什么写作,这都是一首“爱”的颂歌。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呢喃: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1.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指代“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意境?
明确:
意象:四月天、风、云烟、星子、细雨、花、月圆、新芽、白莲、燕。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明确: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对儿子降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四)细读课文
1、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2、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交流点拨】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
(五)研读。
1、文章用了什么创作技巧?【明确】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多重比喻,具体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态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青翠欲滴,是生机活力的特质刻画;“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动静结合。本诗意象瑰丽多姿:“四月天”“云烟”“鲜妍百花”“白莲”“燕”,意象与意象的串联,编织成暖春图。朦胧的“云烟”、“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轻柔飘逸的动态之美;“夜夜的月圆”、“期待中”的“白莲”,又是一种静谧宁和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之中,抒发了爱的真谛。
2、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明确: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对儿子降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拓展延伸
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交流】
徐志摩《再别康桥》,卞之琳《半岛》等。“新月派”诗歌提倡新格律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4
学习目标: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
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九年级语文课件教案篇5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