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语文课文
高三高考语文课文_高三课文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高考语文课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高三高考语文课文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5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衣衫褴褛、佝偻、表情木然、虚设、辛酸、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奇特感人的故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故事内容,并且深深震撼于“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精学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就产生了那样的“魅力”的原因。
教具安排:生字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6个字,认识5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衣衫褴褛、佝偻、表情木然”的意思。
2.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生活处境的艰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一、导入:
师:“语言”是人类思想表达的工具,语言的内容非常非常的丰富,一辈子也说不完,语言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表达出细腻丰富的情感,人与人之间更是无法交流沟通了,语言的魅力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有关“语言的魅力”的课文。你们有兴趣吗?首先呀,这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请快快翻开书本第5页读读这片奇特的故事吧!)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师: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衣衫褴褛,佝偻着腰,头发花白,表情木然”说明她贫困交加,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破破烂烂,这么大岁数了,头发白了,连背都驮了,伸也伸不直,佝偻着背,长期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老得连站都站不稳了,却还要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为了不饿死,而整天从早到晚长时间地站在街上沿街乞讨,她的表情木然、目光呆滞,长期生活的不幸早已压得她都麻木了。面对着这样一位老人,我们已经觉得他很不幸了,可是更不幸的是她从小就是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也许正是因为老人家有异于正常人,眼睛残疾,加上无儿无女,年岁又大,孤苦伶仃,丧失了劳动力,所以才沦落为在街边乞讨。)
感情练读“一天上午,……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读出老人境况的艰辛,以及对其产生的怜悯之情。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位著名的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询问。)
指名读诗人与老人的对话。(指导读出老人辛苦劳累与哀伤无奈的心情,语调低沉无力。)
师过渡:于是,诗人听了,便拿出笔来,悄悄地在老人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加了“春天到了”这四个字,随后又将身上带着的钱全给了这位老人,结果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学习“街、妇”等上排6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街”字注意左中右结构的比例;“牌”字注意左右部分的比例,及右边“卑”字的写法。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另外6个字,认识5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虚设、辛酸、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奇特感人的故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故事内容,并且深深震撼于“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精学2、3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会背诵第3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就产生了那样的“魅力”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知道了一位风烛残年,年老力衰,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一位长年双目失明的颤巍巍的可怜老人,为了生存,在辛苦地沿街乞讨一天却什么也没得到的情况下,一位诗人出现了,他给了老人所有的钱,并且在她的木牌上的那行字前加上了几个字“春天到了”,正是这寥寥几个字,却使事情发生了怎样的转机呢?我们来看看!
三.精学2、3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事情呢?老人站了整整一天了,那么漫长的时间都没有收到一枚硬币,所有路过的人都习以为常,可是现在,却突然发生了如此怪事——结合课后习题二,从加点的词语体会到了什么?(递进句,木牌上的语言,感动了每一个人,使经过的每个人都产生了同情怜悯之心。)
练读第二自然段中的递进句。“无论师……交给老人。”指名读、小组读。读出施舍的人之多。
师:先是整整一天,没有一个人给钱,现在是几乎所有来往的行人,.com只要经过这块木牌时,都纷纷停下来,不管是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心甘情愿地慷慨解囊,就算那衣着寒酸,也同样贫穷,为生计发愁,疲于奔命,劳碌奔波的小职员,也摸出自己的钱交给了老人,奇怪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吧!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学习第三自然段
读了后,你明白了什么?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就产生了那样的“魅力”呢?
指名自由发言
(“春天到了”,我们看见了什么?湛蓝晴朗的天空,银花,白絮般的云朵,想象一下画面,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小草发芽,绿树长出新叶,莺歌燕舞,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世界,多美好呀!有谁不喜欢春天,有谁不愿意去赞美它呢?
可是,这么如此美妙的春天,这位双目失明的可怜老人却一生都没有见过啊!她眼前的只有一片黑暗……“春天来了”虽然短短几个字,却使见过它的人浮想联翩,联想到春天的种种令人向往的美丽景色,然而后面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却刹时敲碎了这个美丽的梦,前后造成极其强烈的对比映衬,使春天的“色彩斑斓”与老人眼前的“永久黑暗”形成对比,使春天的快乐美好与老人风烛残年、贫困交加的辛酸生活形成对比,更加突现出老人生活的困苦不幸,因而使每个人都产生心灵的触动,怜悯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纷纷发自肺腑地慷慨解囊。)
感情练读第三自然段。注意引导读出前后的对比,读出春天的美好与老人身世的辛酸。
试背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学习“掏、币”等下排6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辛”字注意几横的长短排列;“残”字可与前面学的“钱”字比较学习。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板书设计: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人施舍
2、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所有的人全都慷慨解囊
教学后记:
今天在上这课时,在和学生谈到语言的魅力时,有许多学生提到这样一个现像,老师,现在不是有许多要饭的吗?他们往往把自己写得身世可怜、生活悲惨,这不是利用语言来欺骗我们的感情吗?
是呀,我看到有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孩子,那孩子举着一张纸,纸上写着:我饿了。让人一看就觉得很可怜。
听着学生说出的这点点滴滴,心头一阵阵难受,是呀,文中的老人是因为自己双目失明,没有生活能力,才被迫乞讨,而生活中却有许多健全人在......,不能让学生这样失误下去,认为老人仅仅是为了多要一些钱,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去找一找:这位老人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那些乞讨的人有什么不同?
紧扣文中老者的描写再来感受出,老人是被迫乞讨的,这不是她的本意。和生活中那些乞讨的人在本质存在着差别。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虽然在课堂上绕了许多弯,但能让他们去辨别生活是的美与丑,也不失为一件愉快的事!
归去来兮辞并序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幼稚:指孩童。〕,瓶无储粟〔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生生所资〔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
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未见其术〔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脱然有怀〔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求之靡途〔靡途:没有门路。〕。会有四方之事〔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诸侯以惠爱为德〔诸侯:指州郡长官。〕,家叔以余贫苦〔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军阀混战。〕,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何则?质性自然〔质性:本性。〕,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尝从人事〔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皆口腹自役〔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当敛裳宵逝〔敛裳:收拾行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情在骏奔〔骏奔:急着前去奔丧。〕,自免去职。仲秋至冬〔仲秋:农历八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
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形,形体,指身体。〕,奚惆怅(2)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3)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飏(yáng):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4)以(5)前路,恨晨光之熹微(6)。
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衡,通“横”。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zài):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7)壶觞以(8)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斜视。柯:树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9)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á)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山洞。〕,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翳(yì)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10)。
归去来兮,请息交(11)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12),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13)于西畴〔畴(chóu):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或棹(14)孤舟。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
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hé)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huáng)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ún):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诗。聊(15)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李绍明译。刘易斯·托马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充满了理趣。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指出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这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上认识生物的观点,颇具独创性。作者对“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作了有趣的分析,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的见解并不是无端的空论,而是蕴含了深刻的科学思想。这里既有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批判,也有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的警示。本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文笔,幽默的语言,令人叹服。阅读时,可以画出一些精彩的语句(如说蚂蚁“是某种活的计算机”,“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细心体味。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鳟(zūn)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点的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龙,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阿米巴〕即“变形虫”的音译。变形虫因虫体赤裸、柔软,形体不定而得名。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鲱(fēi)鱼〕一种身体侧扁而长,背部灰黑色的鱼,生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经济类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纽芬兰〕北美洲东部岛屿,属加拿大。近海岛屿的山坡上作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