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记文言文阅读
石渠记文言文阅读赏析
《石渠记》是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所写的一篇记述浙江临安太守许衡修建“石渠”(一种灌溉工程)的文章,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言散文之一。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石渠记文言文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石渠记文言文阅读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记文言文阅读是什么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石渠记文言文表达了什么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富有意境。通过对山水、人文、艺术等各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造福人民、推陈出新”的理念,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篇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篇。
在研读《石渠记》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和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石渠记》的作者怀素是唐代大书法家之一,对唐代文化和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所以他能够通过对灌溉工程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的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情况。
此外,《石渠记》还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某些核心概念。文章中,“造福人民、推陈出新”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天下为公”的核心价值的深入阐释。“疏不间易”、“深耕细作”的经营理念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精益求精”的思想。刻苦钻研和集体劳动精神也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这些点滴细节的描写,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
在阅读《石渠记》时,文字的优美程度和辞藻华丽也是不容忽视的。怀素在文中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夸张等,让整篇文章充满了韵味。这些文学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乐趣。
总之,“石渠记”是一篇富有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文言散文。它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灌溉工程和水利农业情况,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