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 >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

开鹏0分享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6篇)

八年级教案课件很有意义的。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 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

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

(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

(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

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三、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最详尽的部分。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说说下面加线词语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的作用。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增强比较效果)

(1)“说定”改为“说过”“说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定”表示已经决定;改为“过”,说说而已;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肯定,且有经过商量而决定的意思)

(2)“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认真选择一个可靠的茶房,还不放心,还要“再三”“仔细”地嘱咐,可见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再三,写次数之多;仔细,写周到细致)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不要紧”,指“事忙”,本没有时间亲送,但为了儿子,即使误了“谋事”也顾不得了。“不好”,指不放心,怕茶房照顾不好儿子。)

4.上车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定”字包含着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座位是经过认真挑选才“定”下来的,靠近车门,让儿子上下车方便)

四、写字、组词、造句练习。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给加线字注音,然后每个字写五遍。

交卸(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

琐屑(  )晶莹(  )狼藉(  )簌簌(  )栅栏(  )

2.用下列字组词。

贴:______拭:______赋:______逛:______著:______恼:______

帖:______试:______斌:______诳:______箸:______脑:______

第二课时

一、分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1.读一遍课文第六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这类训练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不仅仅是词语识记训练。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思考:写穿戴与表现父亲境况的关系,写穿戴与写父亲一系列动作的关系。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说明: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5.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1)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很有表现力,故作轻松,为宽慰儿子。)

说明:买到橘子,似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心感宽慰。

6.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很大区别,说说区别在哪里。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说明:从遣词造句入手,揣摩儿子依恋父亲的感情。“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可少。

二、理清层次,把握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面练习。

1.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说明:要让学生动笔,用完整、简洁的话概括。这类散文的中心意思一般应包括主要内容和表达目的两个方面。

示例:本文通过对父亲背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2.课文四处写到“背影”,从两个角度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说说这样写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2)说说这样写对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开篇用“背影”点题,结尾用泪光中再现“背影”与开头照应。四次“背影”描写,组成一条浓重的抒情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部分,由不理解父亲到深深被父亲的爱心感动,情感推进到高 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

3.课文第二、三段与描写父亲“背影”,与表现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说明:第一课时已初步涉及了这个问题,这里,应进一步理解:这两段,再现了暗淡、悲凉的氛围,既是人物遭遇和心境的写照,也是阴冷的社会环境的写照。这是“背影”的社会环境,父亲忍受着巨大伤痛,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儿子,更显示这种爱心的崇高感人。

4.完成课文后练习七,概括段意、层意。

说明:让学生动笔,要求表述准确、简洁。

三、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可任选一题)。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了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提示:不说空话、大话,要说得实实在在,要把“为什么”说清楚。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等词语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细节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从点点滴滴中感受亲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顾父亲的爱,向父亲写封感谢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父爱子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父亲、孝敬父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背影”的描写,体会父爱子的深情

2、难点: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绍: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问题一: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2、问题二: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明确: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1、问题一:(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2、问题二:(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

3、问题三: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明确:“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4、问题四: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明确: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5、问题五: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明确: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6、问题六: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

明确: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3、在选编的《父爱如山》的阅读材料里,自由选择一篇,写一则随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教案# 导语补充完整。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__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就是在场的优秀通讯员,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格为永恒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栏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其中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全场人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明确: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裁特点的掌握。)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⑴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重点)

⑵能根据文本写作背景,把特写改写成消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重点)

⑶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章之美。(难点)

(二)教学过程

⑴导入:说说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⑵浏览,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以阅读新闻的方式浏览全文。

师:这也是一篇新闻报道,大家看看与我们前面两课所学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预设:篇幅长,标题具有文学性,没有电头,没有#教案# 导语,新闻六要素不齐全,描写性文字多。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后第九页的补白。

明确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

明确这个知识点后,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刻下 注释,即写作背景: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__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

教师补充资料: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__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一较大的优势获得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她的夺冠成绩为511.17分,亚军14.55分,季军更多达78.12分。吕伟十江苏扬州人,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这样的称号送给了她。

⑶改写,训练能力

师:请大家根据课下 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本篇报道,把这篇新闻特写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符合消息特点。

预设:

我跳水姑娘吕伟夺魁1982年11月25日电中国运动员吕伟在昨天的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赢得金牌。吕伟今年16岁,扬州姑娘,昨天在女子跳台跳水比赛中赢得冠军。她夺冠的成绩为511.17分,亚军14.55分,季军更多达78.12分。吕伟赢得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

学生写,小组评,教师指导。

⑷精读,欣赏美点

让学生以“美”字开头,谈谈这篇特写美在哪里。

①美在标题。“飞天”原指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壁画,这里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吕伟美如飞天,静中有动。

②美在画面。本文描绘了四个画面,准备——起跳——腾空——入水。每一个画面都生动逼真,如在眼前。

③美在语言。文章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语言概括力,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典雅的美感。

教师趁机引导积累:

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疾如流星震耳欲聋潇洒自如从容不迫眼花缭乱自天而降悄然不惊惊讶不已如梦初醒

④美在修辞。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拖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起腾空的吕伟比喻成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身姿的优美。

“动作疾如流星”比喻修辞,写出了动作之快。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既写出了身体的轻盈,又写出了速度。

“四面水花悄然不惊”,拟人修辞,生动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高超。

⑤美在准确。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像空中飞去。”“舒/举/蹬/飞”准确写出了起跳时的一连串动作。

⑥美在环境。

“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将吕伟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也突出了人物的美好形象。

⑦美在侧写。

“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人跳了起来!”

“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

“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这些描写都从侧面对吕伟作了烘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边读边说,边说边读。深入体会。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特写的含义和价值;

2.掌握本文的写法,制作新闻特写评价量表;

3.掌握消息和特写两种体裁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难点:把握新闻特写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体裁

1.了解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学生阅读:《“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了解新闻特写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

(1)“特写”,作为电影学中的术语时,指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

(2)新闻特写含义: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3)新闻特写价值:满足读者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

二、感知全文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三、探究写法

1.动作分解

第一段:镜头1:

起跳前的一刹那(示范)

第二段:镜头2:

在空中一瞬间的停滞

第三段:镜头3:

展示身体优美线条的1.7秒

第四段:镜头4:

“入水”的刹那

第五段:镜头5:

观众的反应

2.描绘准确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3.比喻生动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的水花则悄然不惊。

4.语言简洁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填完,大家发现本文使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本文语言简练。

5.写法小结

1)采用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2)多次使用比喻手法,描绘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用词准确,客观地呈现事件;

4)频繁使用四字词语,语言简洁精炼。

语文阅读知识教案八年级上册大全(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2.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3.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天”和“凌空”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指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被作者比喻成“飞天”仙女的运动员。同学们看看课文标题,猜猜她是谁?

预设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

师:吕伟10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许多关于吕伟的新闻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中国一代“跳水皇后”的“飞天”之美。

(板书:“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设计意图】由“飞天”的含义引入课文,补充交代吕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了解新闻特写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补白部分“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题材。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的差异在于,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记、书写、记忆,夯实词语基础。

3.扣住体裁特点提炼信息

设问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扣住新闻特写的特点来回答问题的能力。(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故事。课文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秒)来细致刻画的。

设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方法,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部分,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三、探究写法,美点寻踪

1.分析写作手法之美

师: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预设本文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师补充: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大家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师: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预设(1)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形象地说明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2)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时间以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写出了吕伟的跳水动作完成得既快又潇洒。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品味美词佳句的同时,感受动作描写、正侧面描写、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2.品味语言特点之美

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本文作为一篇新闻作品,语言很准确,这也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点。作者不仅准确使用“舒”“蹬”“飞”“托”“插”等动词表现跳水动作,还以“犹如”“似乎”等词语,时时提醒读者注意文中的“慢镜头”只是一种描写。这样就区分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体现了写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

本文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也很值得学习。例如,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点。又如,以“轻盈的、笔直的箭”比喻吕伟入水时的身体姿态,既呼应了前文的“修长美妙”,又表现出她身体打开得很充分,并引出了下文对她精彩入水的描写。

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概括力,体现了新闻“尽量简洁”的语言特点。同时,这些四字短语又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典雅的美感,可谓以美写美,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对其“美”有更深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体会价值

以下是1982年吕伟亚运会夺冠的一则消息:

课件出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在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对于这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__届亚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

师: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与本篇新闻特写的异同。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写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师补充: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简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师:与这篇消息相比,你认为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

(学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

师小结: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1.7秒的时间里,作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并认识到新闻特写独特的传播价值。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领悟本文所表现的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通篇以表现“具体情况如何”为主,重点而具体地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呈现出真切、细致的事实,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从而打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健儿的精彩照片,要求学生运用从本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

[学生自由完成习作(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模拟写作,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有“新闻味”的作品。

    7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