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精选7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很有意思。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情意的意象,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就是中国现代历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导入时可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朗读视频素材见光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
(1)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本诗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深刻内蕴。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
1.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爱”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提示】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相交融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作用是能加深审美的愉悦,留出空白,增强诗的张力。
2.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笔下的意象进行分析。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提示】
教学过程中简要穿插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现代诗做整体性认识。
目标导学四:主旨把握,拓展延伸
主旨:“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延伸: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提示】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教师可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对该诗主旨进行深入研讨。
三、板书设计
用美的意象→寄托情感→表达对儿子真挚的爱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原诗与改写诗歌停连、重音、关键词、换行的对比品析,感受诗歌情感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重点)
2.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读题目,说说自己心中的“四月天”。
2.诗歌重点写“你”还是“四月天”?从诗歌中找出依据。
3.要表达心中所爱用“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是更直接更热烈,为什么诗人却选择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抒发“爱”的情感?这一句又出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说说你的看法。(诗意•诗眼)
二、课堂活动:我读•我比
看看展示的诗歌与原文哪儿不一样?比一比哪个更能写出“四月天”的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燃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换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柔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烁,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艳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一环节主要进行重点词句“点亮”与“点燃”,“交舞”与“交换”,“柔”“闪”与“柔软”“闪烁”,“细雨点洒在花前”与“细雨点,洒在花前”等词语、断句的比较,换行的品析,重音与节奏的感受。所有的活动在朗读的基础上开展。
(通过停连、节奏、重音、换词比较等方法进行朗读活动,品析诗歌意蕴,读出“四月天”之美妙绝伦。)
三、课堂活动:我悟•我说
1.由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回归题目,挖掘诗歌内涵。
因为爱“你”,“你”人间的“四月天”。用心中之美景写心中所爱。
2.“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品析主旨句。
有爱就有温暖,就有希望,未来如此,生活亦如此。
四、课堂活动:我心•我写
仿写“你是……”
五、课堂活动:我情•我抒
师生合作完成配乐朗诵。
六、作业
荐读《最美人间四月天》,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写自己的体会。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意象,体会四月天的优美意境,分析“你”的特点。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形式,学习诗歌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的多种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析揣摩意象特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品味“你”的特点,力求走进诗人的内心,进一步感受对“你”的赞美。
教学难点: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学习体会诗人“诗言情”的情感表达方式,品味诗歌新奇美丽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林徽因照片,借用哲学家金岳霖为其提的挽联。金岳霖提挽联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以“一身诗意千寻瀑”来赞颂诗人的一身诗意如同千寻瀑布般飞扬绵长,以诗人的小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赞颂诗人的才华。
2.整体感知
①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建筑师、新月派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文学作品甚多,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②创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一种说法是为悼念好友徐志摩而作,一种说法是诗人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颂歌。第二种说法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更加广为流传,所以以第二种说法为准。
3.深入研读
①把握意象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
思考:诗人以“四月天”为赞美对象,说说本诗是如何表现“四月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选取能展现四月特点的意象来表现四月:风、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嫩芽、白莲、燕子。这些代表春天温柔、暖和、充满生机的意象,营造了美好的意境,将无形的爱化可感的美好景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传神。
②品味诗句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第一节,将“笑响”拟人化,“笑响”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将“你”的轻灵、活泼,“我”的欢快、喜悦写得生动形象。“点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你”的笑声的清脆、悦耳,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欣喜以及对儿子的喜爱。“交舞”充分表现了春光的光艳多彩,色彩明丽。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第二节,以“你”为本体,“云烟”为喻体。将“你”带来的温暖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由衷的喜悦之情。“闪”字将静态的“星星”在朦胧的“云烟”中若隐若现的情形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星子”的动态感,形象生动。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第三节,“那轻,那娉婷,你是”,应为“你是,那轻,那娉婷”。使用倒装句突出了“你”“轻”“娉婷”的特点,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第四节,以“鹅黄”、“绿”“、“白””这些明亮的暖色,给人温润的美感,让人感到温暖、生机与希望。“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虚实结合,将四月天的美景与“梦期待”结合起来,赞美四月天的纯净、淡雅,营造了朦胧梦幻的意境。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第五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直接表明“我”对“你”满怀希望,同时也表明“你”的新生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首尾呼应,与诗的开篇遥相呼应,更加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对“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③“三美”原则
思考:本诗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音乐美
注重押韵,每一节都是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an);诗人故意用一些“陌生化”的断句,读起来需放慢语速,使这种节奏方面的音韵美得以表现;十二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
绘画美
本诗描绘了五幅画面:春光风舞图、风烟星雨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诗人所选的意象鲜艳而美丽,如夕阳无限好的“黄昏”,闪亮的“星子”,色彩缤纷的“百花”,“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梦中的“白莲”等,诗人将春天一系列美好的景物,饱含感情地描画出来,色彩鲜妍,如画一般美。
建筑美
诗歌中用句奇妙,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的语序本该为“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你是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诗人在此故意打破原有语序,使其满足建筑美需要,同时也令人眼前一亮。诗共有五节,每节三行,且字数与句式灵活多变,灵动而不呆板。
4、作业小结
①课文主旨
这首诗别具匠心地将诗人心中的“你”比喻成了“人间的四月天”,并充分展开想象,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间的四月天”的烂漫景象,形象地再现了“你”的生机勃勃、五彩斑斓、庄严纯净、轻柔灵秀,盛赞“你”是爱,是暖,是希望,表现了诗人对“你”的爱之深,情之切。
②课后作业
学完诗歌,你想起了谁?以《你是人间的……》为题,自选意象,仿写诗歌新奇的语言,抒发对你心中“你”的情谊。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四、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五、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
⑴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⑶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⑴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⑵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
⑶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⑷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五、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就上节课的作业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每个学生既要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又要给大家留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探究分析发生原则性、方向性的偏离,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纠偏。
二、拓展阅读
《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见“教师用书”)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让文章自己来“说话”。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两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__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课件展示)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学生完成、课件展示)
对比内容: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动作、语态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神态说话前的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闰土命运研究课件展示)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人物杨二嫂命运研究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五、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命运研究课件展示)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课件展示)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精选篇6)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5、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6、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7、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设计(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 制政权是被__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月下绿滩”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萧条”“死气沉沉”等)。
四、课后作业
本文所体现的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
(1)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
(3)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少年闰土:聪明、机灵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