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如何写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如何写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何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如何写,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如何写【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 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ĕ)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如何写【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丰富的启迪。
3、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表演等能力,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
4、渗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寓意,得到启迪。
2、难点:训练各种能力,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画蛇添足》等多幅图画,让学生看图猜成语,然后归纳寓言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表现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例如:本来老师上课前还担心……现在看来,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二、检查预习效果
1、简介《列子》
2、正音、释词。
三、师生合作,理解文章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分角色读
(2)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1)杞人所忧何事?结果如何?(2)“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1)读文本,看插图,自由想象、创造。(2)学生上台表演。
四、教师巧妙地将板书生成图案,启发学生想象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版课本剧;积累有趣的神话故事。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如何写【篇3】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3)奈地坏何?(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者)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如何写【篇4】
《社戏》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写人有详有略的《分马》,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bèi
惮:dàn絮叨:xùda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o
凫(水):fǘ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四层:部分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为第一层,写去看戏前的波折;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为第二层,写去看戏途中的情景;从“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为第三层,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为第四层,写看戏归来的情形。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总有哪些乐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板书:少年相伴钓虾放牛乐趣甚浓)。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预习第二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层(板书:去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3)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
(4)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板书:构成曲折生动情节再为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层(板书:去看戏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
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蓄足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板书:赵庄看戏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真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疑为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
(2)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铁头老生表演,双喜介绍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并且说”日里亲自数过”,“我们都挤在船头看打仗”;在小旦出来“咿咿呀呀的唱”的时候,双喜还推测铁头老生在这场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为“晚上看客少”,表现出喜欢看武打,讨厌听文唱(板书:喜欢观看武打讨厌聆听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表现出愿意看演员扮成蛇虎的表演(板书:愿看扮演蛇虎)。
当“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的时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觉得看打人也比听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来了,大家“都很扫兴”,她那没完没了的唱,使得小朋友们先是“喃喃的骂”,后是“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双喜说,“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到开船驶上归途时,还“骂着老旦”。表现出万分厌烦老旦总唱(板书:厌烦老旦总唱)。
这样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板书:看戏表现了儿童心理笑骂体现着稚龄童趣)。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永留美好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板书:看戏次日的情形)。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
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吃,戏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3.引导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 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三部分的表现作用,和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如何写【篇5】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
(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
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到了现在这个年龄,经历的世事多了,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二、交流感受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请大家再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师:通过我对同学们的观察,大家找的很细致,看来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感人的地方,都是一些细节之处。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你捧在手里的一个热腾腾的鸡蛋,也许只是你装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三、精段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六段,好吗?
(学生齐读第六段)
师:文段从哪几方面写父亲?
师:(引导)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板书)
动作、语言、外貌。
师:外貌描写的语句有?有何深意?
师: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师:父亲的话不多,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一片爱子深情,同学们能体会到吗?
师:除这三种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写得也很感人。
板书:心理描写
(老师要求同学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心理很轻松似的”。
师:买橘子,攀上爬下,那么累,为什么还轻松呢?
师:你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因为你们还不是父母。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师: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对动作描写作点重点分析吧。
师: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背影”已成为了父爱的象征,定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定格在广大读者的心中。而父亲攀爬铁道的动作,也成了一种经典的动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的词语。
(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攀、缩、倾。教师同时投影显示这些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
(学生前后桌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把小组讨论的情况交流一下。
明确:
1、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很吃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2、“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3、“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4、“攀、缩、倾”这三个动词。“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师:通过大家的品悟,老师看出大家是真正体会到了文章里表达的父子之情了,真正走进了这篇感人的作品里去,并被深深的感动了。
师: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我以为,主要是三个字:真、细、实。“真”即是真情实感;“细”即是描绘细致;“实”那就是朴实无华了。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
(作者流泪了)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四、总结拓展
师: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从作者的眼泪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理解、牵挂和感激。可以说,这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同时我们也更明白,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同学们,父爱如山,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温柔、绵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的心呵。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播放《懂你》)
五、布置作业
给父母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