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高三 >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

开鹏0分享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5篇】

高三语文的教案怎么写。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篇1)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3.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

教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的探究》教学设计》,来自网!

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诗意浓郁。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同时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5.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

6.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篇2)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篇3)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_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

B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

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

C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

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篇4)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社会认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那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

⑴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

⑵《水浒传》

《水浒》是我国文学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水浒》,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__。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成就。

三、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字、词

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赍发(jī)喝彩(hè)砧辱模样(mú)

B、酒撰调和(tiáo)迤逦朔风(shuò)

C、差拨(chāi)彤云(tóng)洗漱央浼(měi)

D、提防(tí)仓廒(áo)吹撼毡笠(zhān)

解析:

A、玷辱B、酒馔

D、提防(dī)

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招待)

B、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

C、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

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减少,消失)解析:消耗:消息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三)、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发展(2-5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买刀寻敌。

进一步发展(6-9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__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四)、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结束语: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我们下节课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步骤: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故事情节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__上梁山的典型。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2、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⑴沧州遇旧

①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最后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②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才“刺配到这里”,对自己遭受陷害的冤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希望。③“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__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⑵买刀寻敌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离开酒店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寻,这时的林冲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他“也自心下慢了”,显示出他安于现状的性格。

⑶接管草料场

①调他到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②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

⑷手刃仇敌

当林冲在山神庙得知敌人的狠毒阴谋时,他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表明,经过艰苦思想斗争的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抛弃了幻想,同从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2、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__

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三、合作探究:林冲杀差拨和富安,用的是花枪,为什么杀陆谦用的是尖刀?而且如何认识其手段的残忍?杀陆谦的解腕尖刀本就是为他而准备的。林冲杀陆虞侯的手段是残忍了些,但唯其如此,方能显示敌人的阴险狠毒和林冲的__无奈,最终忍无可忍,以此来释放心中的愤怒。因而林冲杀陆虞侯,是借__来控诉,控诉陆虞侯的不义和社会的不公,从而显示林冲造反的正义性;林冲__,既是杀掉自己的结义兄弟,也是在杀“自己”,杀掉那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自己,而一个全新的林冲也从血腥和烈火中涅磐。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步骤:

一、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

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__,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2、合作探讨:文章两次写到了偷听,请找出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①店里:李小二的妻子有意去听,但由于陆谦等人是在谋划害人的亏心事,因而做贼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私语,隔墙之耳也就听得不甚清楚了。

②庙里: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等人谋害自己的全部对话。陆谦等人放火成功,根本没想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加上他们自以为阴谋得逞,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林冲又仅隔庙门,因而听得清清楚楚。

3、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二、分析景物描写——风雪的作用

1、直接描写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风大雪紧,留下具体印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变化,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的作用,同时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破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的冷酷气氛,而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三、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2、完成学案和习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简洁(篇5)

1教学目标

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2重点难点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上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营造粗犷豪迈的气氛。

一、导入

(一)师:同学们,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热播,刘欢的一曲《好汉歌》已响遍大江南北。水浒英雄行侠仗义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水浒108将中,智勇双全的武松是好汉,粗豪冲动的李逵是好汉,嫉恶如仇的鲁智深也是好汉,今天咱们要学的林冲林教头,又是怎样的好汉呢?作者施耐庵又是怎样来表现他的?在我看来,一波三折的情节刻画,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特别让我感动!

ppt1:学习目标:

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二)师:这里有林冲感叹自己命运的两句诗!

ppt2: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师:诗言志!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感情?(抽生回答)

明确:表现委屈,悲愤!像“浮梗”一样悲凉的身世,像“转蓬”一样难求的功名。

师:春风得意的林教头为何会生出这等感叹呢?原来:(齐读)

ppt3:林冲初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显赫,家室美满。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美眷致祸,“脊杖二十,刺配沧州”。前往沧州途中,堂堂禁军教头,被两个鬼魅似的小人整治得苦不堪言,可林冲一路咬牙隐忍,历经艰辛,到达沧州。

师:昨天,身为禁军教头的林冲,既保护不了娇妻,也保护不了自己!今天,刺配沧州的林冲,其命运又会怎样呢?

二、品读故事情节

(一)师:同学们已通过预习,我们再来观看与之相关的四张连环画。二者结合,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情节的四个部分。(要求:用相同格式和相同主语的短语)(分小组讨论)

Ppt4:四张连环画

师: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是什么?(反复讨论)要求:准确;简练;顺畅。

明确:①沧州遇旧——②买刀寻敌——③到草料场(草厅交割)——④雪夜报仇(奋起杀敌、庙外锄__)

师:你认为这故事情节是平铺直叙,还是一波三折呢?并谈理由。

明确:一波三折。

师:那我想请一同学上讲台描画一下波折示意图。(抽生上讲台划线)

师:你认为这样的波折有什么好处?(此生可讲,其余学生也来补充回答)

明确:引人入胜!

Ppt5:(发展)(__和结局)

②④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①③

(开端)(发展)

师:如果说山之妙在于峰回路转,水之妙在于风起波生,那么文章之妙就在于一波三折、跌宕多姿!以达到环环相扣的前后照应、引人入胜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层层推进。古人也说:

Ppt6:“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

三、其实,情节的大精彩,必定来源于重要的小细节!下面,我们重点赏析__部分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的作用!

(一)师:本文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是怎样被一步步逼到山神庙的呢?他背后的推手除了人祸,有没有天灾呢?

明确:风雪。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描绘“风雪”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学生活动)

明确:(一生一句,找到书上几页几行)

Ppt7:

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D、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E、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F、火盆内火种却被雪水浸灭了。

……

师:你是怎样理解“卷下一天大雪来”的“卷”?

明确:“卷”字用得妙,写出了白雪飞扬的情状,整幅图景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寒冷。

师:两次写到雪“下得紧”,“下得紧”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其妙处。

明确:

①意思:大雪纷飞。

②妙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具有神韵。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把汗,耐人寻味。

师:是啊,狂风呼啸,暴雪施虐,林冲在这冰凉的世界,其命运又会怎样呢?

Ppt8:风雪—身寒沽酒—途中见庙—压倒草厅—投宿庙中—大石倚门

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渐次展示)

师:可以说,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风雪把情节推向__!一场大雪,慈悲的上天悄悄地改变了事态的方向,改变了双方的命运。从林冲进草料场开始,到山神庙复仇为止,故事每前进一步,都有风雪的作用。

师:也可以说,这正是细节描写的价值所在!

Ppt9: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

(二)师:风雪把林冲逼进了山神庙,就在“投宿山神庙”中,有一关键细节,不能赏析。它促使林冲得以识破高俅的阴谋,这个细节是什么?

明确:石头。

Ppt10:关键细节: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师:其关键性在什么地方?

明确:就是在山神庙中用石块顶住庙门。石头这个道具,一是表现风大,雪大,天冷,也表现林冲小心谨慎和有力量;二是形成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三是为写陆虞候一伙推不开门,只好在门口边看火势边说出陷害林冲的阴谋做铺垫。四、完成了林冲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师:至此,林冲在门里,听完了门外陆谦等三人的对话,终于幡然猛醒!他的血性,他的勇气,他的杀气,一齐爆发出来,一个那么愿意妥协的人,那么愿意认输的人,终于__成了一个血腥的杀手!他曾经的胆怯,曾经的懦弱,曾经的无能,都焕然冰释,在人生的绝境上,摇身一变,他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三)再来看看复仇后林冲的细节:

Ppt11:……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褡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师:他保留了什么?丢掉了什么?

明确:保留了白布衫、褡膊、毡笠子等出行的物品。丢掉絮被与葫芦。没地方呆了,不需要了。“提了枪”,“枪”是冲突与决杀,象征他与这个世界决绝!从此,花枪上挑着的,就不再是酒葫芦,而是人头了。它让我们想起汉乐府《东门行》中的“拔剑东门去”的铤而走险!

师:作品写到这里似乎又少了一件什么东西?为什么?

Ppt10:少了钥匙:林冲的世界,不再需要钥匙!他的世界,根本没有门路了,他必须在世界之外,另寻一条出路!

师:林冲形象就是这样,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在具体典型的细节中,得以完善和丰满!

师:林冲自己也写到:

Ppt11: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师:林冲不愧是一位英雄!下面我们用对联的形式来回顾全文!(拓展练习)

Ppt11:请为本课内容或林冲形象写一副对联。

例:

林冲:英雄末路怎能安家乐业?

世道凄凉何不揭竿而起!

课文:陆虞候,恶计不成再生毒计,终丧人手。

林教头,大难刚过又遭劫难,逼走梁山。

林冲:恩仇不辨非豪杰,黑白分明是丈夫。

四、师: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不无感慨地说:

ppt13:“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金圣叹”

“奇”在何处?奇就奇在一个“逼”字,逼良为娼,逼民为盗。官逼民反,民不能不反。今天我们仔细品味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课文的初步阅读。

那么林冲在杀死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后,是否就太平无事了?他和高太尉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否就到此为止了?欲知后事如何,请阅读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上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营造粗犷豪迈的气氛。

一、导入

(一)师:同学们,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热播,刘欢的一曲《好汉歌》已响遍大江南北。水浒英雄行侠仗义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水浒108将中,智勇双全的武松是好汉,粗豪冲动的李逵是好汉,嫉恶如仇的鲁智深也是好汉,今天咱们要学的林冲林教头,又是怎样的好汉呢?作者施耐庵又是怎样来表现他的?在我看来,一波三折的情节刻画,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特别让我感动!

ppt1:学习目标:

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二)师:这里有林冲感叹自己命运的两句诗!

ppt2: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师:诗言志!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感情?(抽生回答)

明确:表现委屈,悲愤!像“浮梗”一样悲凉的身世,像“转蓬”一样难求的功名。

师:春风得意的林教头为何会生出这等感叹呢?原来:(齐读)

ppt3:林冲初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显赫,家室美满。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美眷致祸,“脊杖二十,刺配沧州”。前往沧州途中,堂堂禁军教头,被两个鬼魅似的小人整治得苦不堪言,可林冲一路咬牙隐忍,历经艰辛,到达沧州。

师:昨天,身为禁军教头的林冲,既保护不了娇妻,也保护不了自己!今天,刺配沧州的林冲,其命运又会怎样呢?

二、品读故事情节

(一)师:同学们已通过预习,我们再来观看与之相关的四张连环画。二者结合,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情节的四个部分。(要求:用相同格式和相同主语的短语)(分小组讨论)

Ppt4:四张连环画

师: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是什么?(反复讨论)要求:准确;简练;顺畅。

明确:①沧州遇旧——②买刀寻敌——③到草料场(草厅交割)——④雪夜报仇(奋起杀敌、庙外锄__)

师:你认为这故事情节是平铺直叙,还是一波三折呢?并谈理由。

明确:一波三折。

师:那我想请一同学上讲台描画一下波折示意图。(抽生上讲台划线)

师:你认为这样的波折有什么好处?(此生可讲,其余学生也来补充回答)

明确:引人入胜!

Ppt5:(发展)(__和结局)

②④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①③

(开端)(发展)

师:如果说山之妙在于峰回路转,水之妙在于风起波生,那么文章之妙就在于一波三折、跌宕多姿!以达到环环相扣的前后照应、引人入胜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层层推进。古人也说:

Ppt6:“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

三、其实,情节的大精彩,必定来源于重要的小细节!下面,我们重点赏析__部分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的作用!

(一)师:本文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是怎样被一步步逼到山神庙的呢?他背后的推手除了人祸,有没有天灾呢?

明确:风雪。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描绘“风雪”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学生活动)

明确:(一生一句,找到书上几页几行)

Ppt7:

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D、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E、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F、火盆内火种却被雪水浸灭了。

……

师:你是怎样理解“卷下一天大雪来”的“卷”?

明确:“卷”字用得妙,写出了白雪飞扬的情状,整幅图景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寒冷。

师:两次写到雪“下得紧”,“下得紧”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其妙处。

明确:

①意思:大雪纷飞。

②妙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具有神韵。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把汗,耐人寻味。

师:是啊,狂风呼啸,暴雪施虐,林冲在这冰凉的世界,其命运又会怎样呢?

Ppt8:风雪—身寒沽酒—途中见庙—压倒草厅—投宿庙中—大石倚门

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渐次展示)

师:可以说,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风雪把情节推向__!一场大雪,慈悲的上天悄悄地改变了事态的方向,改变了双方的命运。从林冲进草料场开始,到山神庙复仇为止,故事每前进一步,都有风雪的作用。

师:也可以说,这正是细节描写的价值所在!

Ppt9: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

(二)师:风雪把林冲逼进了山神庙,就在“投宿山神庙”中,有一关键细节,不能赏析。它促使林冲得以识破高俅的阴谋,这个细节是什么?

明确:石头。

Ppt10:关键细节: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师:其关键性在什么地方?

明确:就是在山神庙中用石块顶住庙门。石头这个道具,一是表现风大,雪大,天冷,也表现林冲小心谨慎和有力量;二是形成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三是为写陆虞候一伙推不开门,只好在门口边看火势边说出陷害林冲的阴谋做铺垫。四、完成了林冲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师:至此,林冲在门里,听完了门外陆谦等三人的对话,终于幡然猛醒!他的血性,他的勇气,他的杀气,一齐爆发出来,一个那么愿意妥协的人,那么愿意认输的人,终于__成了一个血腥的杀手!他曾经的胆怯,曾经的懦弱,曾经的无能,都焕然冰释,在人生的绝境上,摇身一变,他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三)再来看看复仇后林冲的细节:

Ppt11:……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褡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师:他保留了什么?丢掉了什么?

明确:保留了白布衫、褡膊、毡笠子等出行的物品。丢掉絮被与葫芦。没地方呆了,不需要了。“提了枪”,“枪”是冲突与决杀,象征他与这个世界决绝!从此,花枪上挑着的,就不再是酒葫芦,而是人头了。它让我们想起汉乐府《东门行》中的“拔剑东门去”的铤而走险!

师:作品写到这里似乎又少了一件什么东西?为什么?

Ppt10:少了钥匙:林冲的世界,不再需要钥匙!他的世界,根本没有门路了,他必须在世界之外,另寻一条出路!

师:林冲形象就是这样,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在具体典型的细节中,得以完善和丰满!

师:林冲自己也写到:

Ppt11: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师:林冲不愧是一位英雄!下面我们用对联的形式来回顾全文!(拓展练习)

Ppt11:请为本课内容或林冲形象写一副对联。

例:

林冲:英雄末路怎能安家乐业?

世道凄凉何不揭竿而起!

课文:陆虞候,恶计不成再生毒计,终丧人手。

林教头,大难刚过又遭劫难,逼走梁山。

林冲:恩仇不辨非豪杰,黑白分明是丈夫。

四、师: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不无感慨地说:

ppt13:“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金圣叹”

“奇”在何处?奇就奇在一个“逼”字,逼良为娼,逼民为盗。官逼民反,民不能不反。今天我们仔细品味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课文的初步阅读。

那么林冲在杀死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后,是否就太平无事了?他和高太尉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否就到此为止了?欲知后事如何,请阅读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

    75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