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课文 > 七年级 >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梳理2023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梳理2023

业鸿3932分享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归纳2023

初一语文的知识点包含了很多,其中有很多课本的知识都非常重要,我们看看是什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梳理,欢迎大家来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梳理2023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朱自清《春》赏析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1.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l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l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2.重点字音

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铁钯(pá ) 木杮(fèi )

湮 (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 欤( yú )

3.重点词义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二石兽并沉焉(焉:于此)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

竟不可得(竟:终于,到底)

棹数小舟(棹:船桨,名词用为动词,这里是划船)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

是非木杮(是:这)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怎么;为:被;暴涨:洪水;去:离开)

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为:认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盖石性坚重(盖:因为)

啮沙为坎穴( 啮:侵蚀、冲刷;为:成为)

转转不已(已:停止)

求之下流,固颠(固:固然、当然)

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

然则天下之事(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但:只)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欤 句末语气词,吗,呢)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重点句式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5.句子翻译:

(1)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2)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4)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5)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6)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7)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9)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6.重要问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答: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答: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最后一句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七年级上册语文丝绸之路知识点

[知识要点]

1、张骞通西域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后西域各国纷纷归汉

(3)西域都护设立,管理西域事物——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从此西域地区(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路 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的大秦。

交流物品:中国的丝绸、瓷器、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作 用: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年。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使臣安敦访问洛阳。

[难点解析]

1.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东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或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2.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丝织品、钱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了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重点考点]

1、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公元前60)年。当时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

2、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最后到达欧洲的大秦)。

3.开通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77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