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案借鉴
2022年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案借鉴五篇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的是教案的模式化,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教师的教案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二)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知 之 为 知 之,不 知 为 不 知 ,是 知 也。
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不 善 者 而 改 之。
(三)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笃
一箪食 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 曲肱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
五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
不堪其忧 曲肱而枕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文。
问题1: 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本课出现的成语:
三、达标测评
四:小结。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2
《春》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报作业情况;
2.检查背诵。
二、比较阅读
1.投影林斤澜的《春风》(或发讲义)。
2.比较《春》《春风》的异同。
3.通过比较,让学生概括两文的主题、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②比较异同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课文练习四)。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说明:①以读引写,读写结合;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3
《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说课精要: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4
《风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
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
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
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
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
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
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
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5
《真正的英雄》
【教学设想】
我们有热情憧憬探险,我们有勇气进行探险,但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失败?尤其是面对一场公众都知晓的失败,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危机公关,我们如何安慰公众?里根的演讲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本文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此类演讲,如何聆听此类演讲,学会抓住演讲的精髓,理解人类永不言输的探索精神。
设计A抓住演讲稿的基本特点,以读为主线,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的练习,达到领会课文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的目的。设计B则意在指导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占有一定量的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己收集的)系列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并以写的练习从成功的角度(课文是从失败的角度)感悟航天研究事业的进步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航天科学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听读课文,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3、品读课文,感受百折不挠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课前准备:搜集阅读关于航天探索的资料。
教学步骤:
导入: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十次发射升空后,突然发生爆炸,舱内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美国陷入一片悲哀之中,世界也为之震惊。1月31日,里根总统发表了这篇电视讲话。今天就让我们从这篇讲话中,再次认识这些真正的英雄。
一、整体感知全文
1、听读课文(录音、录象或范读),整体感知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听后归纳,用100字左右文字写出。(教师提示:哀悼遇难的英雄;颂扬人类探索的精神;号召化悲痛为力量,激励继续探索。)
(2)在听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节?你记住了哪些感人的话?组内交流谈一谈。
(3)演讲稿表达了里根总统怎样的感情?(教师提示:悲痛,哀悼,敬佩。)
2、你对这件事持什么态度?请你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1)理清演讲中隐含的感情变化脉络。(教师提示:前半部分抒发悲痛的心情,后半部分表达继续探索的力量。)
(2)从写作思路的角度,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前四节表达哀痛和颂扬之情;中间追忆英雄的故事;后八节号召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
(3)文章为什么花了大量篇幅来一一追忆几位英雄?(教师提示:通过回忆他们的点滴事迹,颂扬他们的英雄行为;借他们的事迹鼓舞人们继续探索太空的信心和勇气;表明总统对他们非常熟悉,增强演讲感人的力量。)
3、(1)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你如何看待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教师提示:1)、开拓精神,想象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2)、这里所指的美国精神,已不仅是指美国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了人类无畏地探索未知领域的伟大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二、品读文章
1、再仔细品读文章,从文中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出你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2、背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这些句子随时都能激励自己。
(教师提示:不求答案一致,但“研讨与练习”二中的几个句子应该进行分析。)
三、作业布置
课外查找关于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的材料,访问美国宇航局网站,综合课文读后的感想,自由命题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