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课文 > 八年级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业鸿3932分享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详细版)

学习初中语文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务远,急于求成。大家来整理一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来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第18课《中国石拱桥》

一、文学常识

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二、文体知识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三、重点字词

长虹卧波:拱桥像长长的彩虹一样横卧在波涛上。

雄跨:威武雄壮地跨越。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巧妙绝伦:形容技艺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

初月出云: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一弯新月。

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千态万状:形态多种多样。

惟妙惟肖: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③-⑧):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第三部分(⑨):介绍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⑩):介绍了我国解放后桥梁事业的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五、问题归纳

1. 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作者为什么先说外观,再说性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形式优美”是介绍桥给人的直观印象。“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介绍。作者先介绍桥的外观,再按逻辑顺序进一步介绍了桥的性能。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句中的“大约”“可能”“有记载的”等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几个词不能删去。“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由于所说明的对象距离现在年代久远,有些知识作者并不确定,所以只能推测;“有记载的”使举的例子具有可靠性。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3.作者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和形状、小拱的作用、大拱的拱圈的特点、全桥结构的特色与四周景色配合的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因为大拱两肩上的小拱既是赵州桥首创肩拱的主要特点,也是从外观上直接可以看到的。而28道拱圈,其他拱桥也有砌筑的,并非赵州桥独创。在赵州桥的四个特点中,作者是按其特点的主次介绍的,而不是按拱的大小介绍的,这属于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4. 关于赵州桥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分析。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列资料、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如本段开头对赵州桥的介绍即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在说明赵州桥的构造奇特时,引用张嘉贞的赞语,突出了施工技术的巧妙绝伦;引用张 的话说明了赵州桥外形的美观。在介绍大拱的特点时,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桥洞的形状。

5.课文引用马可•波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马可·波罗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推崇”“欣赏”两个词语也写出了马可·波罗对这座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6.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在举了赵州桥这一典型的石拱桥后,又以卢沟桥为例?如果把后者省去,文章不是更简洁吗?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一定要注意所举例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切不可用个别事例代表一般,用偶然现象代表必然。赵州桥和卢沟桥虽然都是石拱桥,但前者是独拱桥的代表,后者是联拱桥的代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作者这样举例既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又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另外,对赵州桥侧重介绍其设计科学,结构坚固;而对卢沟桥侧重介绍其形式优美,闻名中外。可见,作者正是选取不同形式的典型代表,从不同的方面清楚而具体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所以,后者不能省去。

六、课文主题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课后探究

第19课《苏州园林》

一、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三、重点字词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概括苏州园林的地位、价值以及总特点。

第二部分(③-⑨):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第三部分(⑩):写苏州园林还有不少其他特点。

五、问题归纳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

不能,“据说”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只是作者听说而已,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如何理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

“艺术”高于“技术”,是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 “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实效性强,一般可复制。这里对“假山的堆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的“大多”一词有何作用?

“大多”起限制作用,表明苏州园林中的池沼绝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而并非是全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作用呢?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作用在于: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意境,使游览者好似置身在“画图中”,间接说明“如在画图中”。

5.作者是如何举例说明苏州园林也讲究细小角落的图画美的?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四法。《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如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如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这“四个讲究”是从大处着眼的,然后说角落、门窗、色彩是从细节说明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六、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

课后探究

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1.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2.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3.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4.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5.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6.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7.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从七个方面紧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

二、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 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从文体特点来看,说明文的作者总是 希望读者直接、准确地了解自己所写的内 容。因此说明文常在文章的显要处“设路 标”“给提示”,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 理解文章。

三、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参考答案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图案画的图案是指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还是对称的;而美术画是不像图案画那么单调的,无规律可言的。

(3)“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作者简介

周定舫(fǎng)(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_等重大报道任务。采写及与人合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

二、故事背景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建成。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及时了解这座雄伟建筑的有关情况,作者为此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问许多建筑师、雕塑家和建碑工人,并多次实地考察,最终以“瞻仰记”的形式写成此文。

三、字音字词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矗立:高耸地立着。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上溯:从现在往以前推。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逾越:超越。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

重幔:重叠的帷幕。这里指重幔形状的浮雕图案。

庑殿顶: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屋面略微弯曲。

四、文章结构

第一段(1节):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说明作者瞻仰纪念碑时的心情及纪念碑的总特征。

第二段(2-10节):具体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详细介绍十幅浮雕。

第三段(11节):抒写作者瞻仰纪念碑后的感受。

五、课文分析

1.从总体上看,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走的路线是怎样的?

明确: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

按行走路线由远到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2.第3段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明确: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

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

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

建碑的重大意义

3.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和造型的?

明确:空间顺序

由上而下:台阶——平台(碑身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正面题字、背面碑文)——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由正面到背面:题词——碑文

4.作者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不按“台阶——大碑座——小碑座——碑身”的顺序介绍,而是先介绍“碑身”,而后才介绍“小碑座大碑座”呢?

明确:(1)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圈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和花圈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之前

(2)大碑座四周的10块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从纪念碑的结构来看,这是先主后次的顺序。

5.碑文中三个时间的含义是什么?可见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明确:“三年以来”指1946年以来的解放战争

“三十年以来”指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阶段

“一千八百四十年”指鸦片战争,即旧民主主义革命。

表达了人民对历史各阶段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6.快速阅读课文6-10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明确:东→南→西→北;(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7.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的南部”,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大巍峨。

“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突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征。

六、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七、文本特色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先总写纪念碑的整体特征,然后分写纪念碑的具体内容,最后总写自己的感受。在第二部分中,文章先说明纪念碑的位置、体量、题字与碑文等;之后再详细说明十幅浮雕。

2.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形象典雅

文章在说明纪念碑的大小、材料时,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语言平实准确;在说明十幅浮雕的内容时,语言又生动形象。同时文中“落成”“瞻仰”等词,不仅使用准确,而且显得典雅。

第21课__《蝉》

一、文学常识

法布尔(1823一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并且专门为此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昆虫记》,而这些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

二、重点字词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喧哗。

罅隙:缝隙。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二部分(8~11):写蝉的幼虫出穴蜕皮成长。

第三部分(12~17):写蝉的产卵过程及蚋对蝉卵的毁坏。

第四部分(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详细介绍幼虫出壳、落地、挖穴隐藏这一系列过程。

第五部分(25、26):总结蝉的生活历程,表达对蝉的赞美。

四、课文解析

1.文章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文章内容具有真实性。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句话中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意思就变成所有掘地昆虫的窠外面都有一堆土,与实际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将“蝉”的地穴与“金蜣”的地穴相比较,说明“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第⑩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试品析其好处。

这一段是动作描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

5.第⑫段“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往往”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说明蝉大多时候找向上翘起的树枝,但也有例外,如果去掉的话说明只有找到向上翘起的树枝蝉才会产卵,与实际不符,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因为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所以作者对蝉漫长艰苦的生命历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表达了对蝉的赞美之情。

五、文章主旨

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第22课__《梦回繁华》

一、资料链接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主要描摹了北宋京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拱桥时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气势恢宏,图上画有几百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商贩、农夫、工匠、艺人、官绅、仕女、僧侣,各种人物形神惟妙惟肖,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构图严谨,笔墨古雅。《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北宋汴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作者简介

毛宁,1975年生,浙江舟山人。_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三、重点字词

翰林: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城郭:城墙,泛指城市。

考订:考据订正。

田畴:田地,田野。

岔道:歧路。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宏敞:高大宽敞。

摄取:吸收(营养等)。

遒劲:雄健有力。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

第二部分(3~5):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具体景象及其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五、鉴赏品读

1.标题“梦回繁华”是什么意思?

作者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向人们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穿越过去一样。

2.第①段第三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第③段开头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

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空间顺序,文中的“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5.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的资料有什么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化作所绘景物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基本一致”,更好地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很强,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文章运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请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的好处。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六、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7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