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推荐文章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苏教版
做好语文试卷的练习,会让你在考试中受益匪浅。那么关于三年级语文测试卷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仅供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
铃铛(líng lǐng) 锦缎(jǐn mián)
浮现(fū fú)
掠过(lùe lǜe ) 奇妙(miào chǎo)
粘贴(tiě tiē)
二、看拼音写汉字。
rán shāo yǎn gài xiāng qiàn chuāng lián
( ) ( )( ) ( )
三、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荒→ ( ) 斗→ ( )
令→ ( ) 文→ ( )
弗→ ( ) 尤→ ( )
四、根据相应的意思写成语。
1、通常指天空的颜色,碧蓝得没有杂色,也就是形容晴空万里时天空的颜色 ( )
2、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 )
3、一层又一层的意思。 ( )
4、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 )
五、填写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美( ) 顿时( )
轻柔( )
围绕( ) 远眺( )
雄伟( )
六、说说下列指定标点符号的作用
1、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
文中“——”的作用是
2、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
文中引号的作用是
3、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文中引号的作用是
4、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文中引号的作用是
七、指出下列语句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试着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记忆深处的小花园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座小花园。那里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是休闲娱乐( )的最佳去处,也是我的最爱。
春姑娘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大地,它理所当然地光顾了小花园。春天是个爱表现的小女孩,不信?你看!花园里小山上的树木都抽枝展叶了,露出了小小的芽,长出了嫩嫩的叶。噢,小河边的柳树应该是最先被春姑娘描绘的,要不然它的枯枝怎么消失了,焕然一新了呢?
小草也不甘寂寞,沉默了一个季节的草坪又重新泛出点点绿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上新衣,在草坪里玩乐。
花坪里的花朵竞相开放,争研斗艳。小河的冰也融化了。春风一吹柳树便在河边梳洗打扮。小草高兴得跳舞,花儿也向人们点头问好,小花园里充满了勃勃生机,我门足不出户便可踏青了。
夏天不声不响地来临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树木迎着太阳长得更旺盛了,小河的水变得更澄澈( )明丽了。因此,引来了不少同学。他们有的爬上山顶的凉亭,在那里画画、看书;有的来到山一侧的石头上聊天,树木为他们遮住阳光;有的则在小河里打水仗、抓鱼虾,好不快乐。小花园全然成了避暑胜地。
萧瑟( )的秋风吹来,吹黄了小草,吹败了花朵,吹落了树叶,大地一片荒凉。可小花园用它的凄美( )迷倒了大家,花园门口的松树风彩依旧,苍翠挺拔;而满山的树木却落光了叶,金黄金黄地铺在地上,秋风一吹,树叶随风飞舞;轻柔、美丽。夕阳的余光洒落在上面,构成一幅美丽得让人不敢触碰的风景画。园角的菊花却开得正旺,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黄的同金。美丽更让人心醉。秋天,小花园景致如画。
冬天姗姗来迟,她吹起凛冽的寒风,让人禁不住一哆嗦。可寒风把花园内的小河冻上了,于是同学们便尽情地滑冰,好不自在。寒风把雪吹向大地,雪花飘落,把小花园装扮成银装玉砌的世界。这下,大家涌到小花园里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玩得不亦乐乎。小花园变成了游乐园。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小花园都美丽、迷人。
给文中加点词语注音
根据课文意思理解词语含义
理所当然
竞相开放
不敢触碰
不亦乐乎
本文的作者分别写了小花园的四季美景,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这是小作者描写自己母校的一篇文章,把自己的母校写的优美至极,更把自己对母校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请你也写一些你挚爱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吧!
九、共享读书方法
在日常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读书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我们需要囫囵吞枣地略读,有时我们需要字字斟酌地精读,对于读书,你有什么样的好方法呢?请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十、习作天地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很多的好朋友吧!朋友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在与朋友的相处中,总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可能是你错了,也肯能是朋友错了。请以“朋友,对不起”为题,写一篇习作。
智慧园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仅表示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还附有现实意义。从前有一户人家在过年时贴了一副这样的对联:二三四五 。后来就有一位大善人给他家送去了衣服和食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
líng jǐn fú lǜe miào tiē
二、
燃烧 掩盖 镶嵌 窗帘
三、
慌( 慌张 ) 抖(颤抖)
怜( 可怜) 纹 ( 花纹)
拂(吹拂 ) 优 (优秀 )
四、
1、一碧如洗
2、热闹非凡
3、层层叠叠
4、心旷神怡
五、
称赞 霎时 柔和 环绕 远望 雄壮
六、
1、解释说明 2、表示引语 3、表示特定称谓
4、表示引语
七、
1、比喻。把小河比作蓝绸子,突出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使语句更形象生动。
2、拟人。将高粱人格化,突出高粱丰收时人们的的喜悦,是表达更形象生动。
3、对比。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天空的纯净和明洁。
八、
1、yúlè chéngchè xiāosè qīměi
2、(1)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
(2)形容植物的花开放的过程,一朵朵,一簇簇地,争着抢着绽放自己的姿彩,生怕自己落在别的花后面。
(3)不敢触摸。
(4)不也是很愉快吗?
3、春天:百花和树木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夏天:百花盛开,树木茂盛,天气火热,但小花园成了避暑胜地。
秋天:秋风萧瑟,小草落败,菊花盛开。
冬天:寒风凛冽,小河结冰。
4、 言之有理即可。
九、
例如:圈点勾画法,边读边画。
又如:精读和略读。
十、
答案略。
智慧园
因为对联的含义是:缺一(衣)少十(食)
三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 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十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