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 > 初一2021年语文参考教案板书

初一2021年语文参考教案板书

成浩21254分享

初一语文课文授课参考教案板书五篇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的是教案的模式化,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教师的教案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二)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知 之 为 知 之,不 知 为 不 知 ,是 知 也。

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不 善 者 而 改 之。

(三)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笃

一箪食 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 曲肱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

五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

不堪其忧 曲肱而枕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文。

问题1: 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本课出现的成语:

三、达标测评

四:小结。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2

《春》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报作业情况;

2.检查背诵。

二、比较阅读

1.投影林斤澜的《春风》(或发讲义)。

2.比较《春》《春风》的异同。

3.通过比较,让学生概括两文的主题、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②比较异同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课文练习四)。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说明:①以读引写,读写结合;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3

《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说课精要: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4

《风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

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

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

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

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

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

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

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5

《秋天》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3.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四、合作探究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①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②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画。


初一语文课文授课参考教案板书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授课实用教案板书五篇

2021年初一语文授课实用教案板书五篇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授课教案设计五篇

七年级语文实用授课模板教案五篇

初一语文集体授课教案指导范文五篇

初一语文课文辅导教案指南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高效课堂授课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授课参考教案范文五篇

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上册模板五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详细的教案五篇

    8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