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课文 > 高一 >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课重点字词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课重点字词及知识点

梦荧0分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课重点字词及知识点

字词是高中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对字词的积累和复习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关于高中语文有哪些重点字词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课重点字词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课重点字词及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课重点字词

菲薄 (fěi bó) 租赁 (lìn)

黯然泣下 (àn) 噩耗 (è)

喋血 (dié xuè) 尸骸 (hái)

抹杀 (mǒ) 攒射 (cuán)

浸渍( jìnzì ) 殒身不恤( yǔn xù )

长歌当哭( dàng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不满和悲愤

桀骜不驯 (jié ào xùn) 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

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2.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

析:①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③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⑤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鲁迅称赞刘和珍是勇敢面对残酷现实、英勇清醒、勇不回头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虽遭阴谋密计,压抑数千年的勇毅的中国女子,是能够让苟活者看到希望,猛士更加奋然前行的大写的人。

3. 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析:⑴突出刘和珍纯洁、善良、温和的可贵品格。 ⑵展示刘和珍对师长的尊敬。

⑶戳穿反动派的谎言,反衬反动文人的卑劣。 ⑷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4.“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析:“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所以作者称他们是伟大的“哀痛者” 。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他们以勇往直前、投身革命、为人民流血牺牲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作者又称他们是伟大的“幸福者”。 “哀痛者”和 “幸福者”都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这是对烈士热情的讴歌。 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5.怎样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析:是对上一段写她们惨遭杀害时的一个概括。“从容地转辗”,写她们临难不惧。“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文明人”是反语,指帝国主义者,揭露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进行最野蛮、最残酷的屠杀。 “伟大”是指三个女子伟大。(也有人认为“伟大”是反语,与“伟绩”呼应)

6.怎样理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析:这也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

7.第三部分开头,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

析:第一句客观介绍作者与死者的关系,第三句表达了作者:深沉的自责、谦恭和 由衷的敬意,强调了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愤怒感情推向顶点。“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尽了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残暴无耻和死难青年横遭虐杀的惨状。“已使我”和“尤使我”又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作者愤激之情。

9.怎样理解“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正是这种严酷的思想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于默无声息。(屠刀+钳口术)

10.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析:用了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一选择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11.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

析: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

12.“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析: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13. 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

析: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14.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析:这句话(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她们的血不会白流,一般的(人苟活者)会从摸她们身上看到希望而觉醒抗争,革命者会受到鼓舞,继续奋然前行。

主旨:本文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浸渍(zì) 拖沓(tà)  油脂(zhǐ)   锲(qì)而不舍

B、睚眦(zì) 里弄(lòng) 泥淖(nào)   长歌当(dàng)哭

C、夯(hāng)筑 匹(pǐ)配  请贴(tiě)   力能扛(káng)鼎

D、璞(pū)玉 囹圄(yǔ)  漱(shù)口  殒(yǔn)身不恤(xù)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廖落  桎梏  玷辱  桀骜锋利

B.愠色  鼓泄  惨淡  陨身不恤

C.黯然  苍桑  尸骸  鄙陋没世

D.罗网  屠戮  绯红  长歌当哭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即便在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里,这儿的粮产量却扶摇直上,岁岁增产。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爱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相吊。

D.领导干部应该把握工作方向,制定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方针,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第七届农运会开幕式上,各民族运动员跳起特色不同的、风情各异的舞蹈或表演富有特色的文体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B.有一些主持人,明明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偏偏要盲目模仿港台腔,显得不伦不类。

C.就是千夫所指一片喊打的吃野味,也在某些地方悄悄地东山再起。

D.朝鲜代表此言一出,谈判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形势的逆转导致原本很确定的结果付诸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二、课内阅读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6.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3分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6分)

2.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义。(6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与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8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