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教案是反映教学设计理念和原则的文档,能够提供教师的教学意图和目标,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2.教材分析
《元日》是人教20_课标版(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态度。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需要进一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养成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读书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能自读感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3.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理解题目
认识作者
3分钟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2.理解“元”日的意思。
3.朗读题目。
4.认识作者。
了解题目含义,并能读出所表达的含义。
认识作者。
环节二
“读”古诗
3分30秒活动一(2分钟)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完成目标一)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评价任务一)活动二(1分钟30秒)
2.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
(完成目标一)(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解”古诗
19分钟活动一(1分钟30秒)
思考:再读古诗,诗中向我们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几幅画面?并交流。
(完成目标三)通过读诗,能抓住重点字词,把握诗中主要内容。
(评价任务二)活动二(3分钟30秒)
1.交流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板书:放爆竹)
2.认识爆竹由来。
3.体会放爆竹时的情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
(评价任务一、二)活动三(3分钟30秒)
1.交流第二个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板书:饮屠苏)
2.认识屠苏酒由来。
3.体会家家团聚和屠苏酒时的情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活动四(3分钟30秒)
1.交流第三个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板书:迎红日)
2.出示图片:观察图片理解曈曈日。
3.想象所有人迎红日时的情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活动五(2分钟30秒)
1.交流第四个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板书:换桃符)
2.出示图片:观察图片理解桃符。
3.想象家家户户换桃符时的情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活动六(4分钟30秒)
1.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多种形式朗读全诗。(指生读、师范读、齐读)
(完成目标一、二、三)环节四
“背”古诗
1分钟30秒根据板书提示,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完成目标一)
(评价任务一、二)
环节五
“品”古诗
9分钟30秒活动一(4分钟30秒)
1.思考: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
2.交流,并提出疑问。
(完成目标三)
(评价任务三)活动二(3分钟)
解决问题:“暖意”何处来?
抓住诗中关键词句和主要内容,体会过年时的处处暖意。
(完成目标三)活动三(2分钟)
解决问题:谁“暖”谁?
1.了解王安石变法。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完成目标三)
环节六
总结升华
阅读拓展
5分钟30秒1.回顾学古诗的四个步骤:读、解、背、品。
2.拓展阅读《除夜作》,对比过年诗,体会不同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3.推荐阅读:《除夜》《岁月》,用读、解、背、品的方法学习其他有关节日习俗的诗歌。
(完成目标三)1.回顾学古诗的方法。
2.对比同样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3.推荐课外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一、教材简析:
《元日》,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春节是农历岁首,故称“元日”。《元日》就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是涉及春节期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温情并茂,立意清新,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同时,诗歌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相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二、目标预设: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屠,屠,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背诵古诗,并能弄懂诗句意思。
2、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同时体会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设计理念: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小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力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新鲜感、探究欲。
2、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
3、开放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在读、说、画、写、议、评等多种学法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五、设计思路:
教学思路大致是这样的: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六、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
生答:春节。
2、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
教师交流总结: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领压岁钱,吃水饺,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的人过春节所具有的风俗,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
4、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会有同学会问:“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元日”并非现在的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新年”一般会指公历的一年之首,也就是1月1号。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
(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指导学生读这句诗。
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么,该怎么读这两句诗呢?
(3)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8、欣赏江南景色。
9、学生配乐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心情。
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
2、比较异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
异: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
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
4、布置作业。
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反思
“以生为本”,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共鸣。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注重了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描绘的美景,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受到熏陶,培养语感。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整体感知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一、新知探究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
(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
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三)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读一读小知识。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读懂诗题。自由读古诗。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学生读诗。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研读古诗体会情感。背诵古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拓展。比一比古诗背诵。学生课堂练习。
四、总结回顾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作业布置默写古诗
六、预习布置了解诗人叶绍翁。收集、阅读其他关于赞美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桃花鸭子画中蒌蒿芦芽画外河豚(联想)
教学反思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
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运用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三)提示引路,学生自探。
(1)借助拼音,自学本课的生字。
(3)借助注释、联系诗句、观看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并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4)品读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解疑合探。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读,纠错,开火车读。)
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1)这首诗描写()季。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