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大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下面小编带来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4、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字
教学难点:
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师生谈话: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再猜猜明天的天气如何,说说猜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我们还能从小动物的身上知道要下雨的消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将生字多读两遍,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读准了哪个字的音。
2、(出示卡片)拼读生字。
3、同桌互读,一人一句,要读得正确、流利。
4、分段指名读。
5、认识感叹号,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感叹号,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有感叹号的句子。师指导读感叹句。
三、读读说说
1、(投影)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呢!
正......呢!
指名读前两句,想一想爸爸妈妈现在正忙着干什么呢,小动物们正忙着干什么呢,你还能想起谁正忙着干什么呢。(指导学生说句子,读句子。)
四、指导写字
1、认读“呢、吧、吗、啊”几个字,说说这几个字在用法上的共同点,(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
2、观察“吗、吧”这两个字,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写这两个字,同桌互相交流。
第2课时:
一、情境引入:有一天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遇到很多小动物,小动物们都告诉他要下雨了,小白兔急忙跑回家,这时,果然下起了大雨。是谁有这么神奇的本领,知道要下雨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下雨了》,你肯定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分组学习。
1、自读课文,说说谁有神奇的本领,知道要下雨了。(板书:小燕子小鱼蚂蚁)
2、说说自己想当什么小动物,将喜欢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分到一起坐。
3、请各小组各自读一读写小燕子、小鱼、蚂蚁说的话,再指名读。
4、各小组讨论,要下雨了,你们都在忙着干什么?说句子“要下雨了,正忙着呢!”追问,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师适时补充:要下雨时,土壤变得很潮湿,小蚂蚁感觉到了,就要马上搬家,以防大雨淹了他们。)(相机认识“潮、湿、搬”字
5、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扮演小白兔,表现小白兔从充满疑问,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再到十分着急的心情。
换角色再读,师扮演三个小动物,生全体演小白兔。
三、总结,了解常识
1、情境:小白兔到家了,妈妈很奇怪,小白兔怎么知道会下雨,提前跑回了家。于是小白兔就告诉妈妈他看到了什么。
用“我看到,就知道要下雨了。”说话。了解要下雨的征兆。
2、兔妈妈对小白兔说,其实你在山坡上割草时,你已经感觉到要下雨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小白兔一下子明白过来,猜猜小白兔明白什么了?(天气很闷,就要下雨,认识“闷”字。把心关起来,就会感到“闷”。)
3、回到家,你想告诉爸爸妈妈什么?
作业:收集,看哪些小动物,还可以知道要下雨了。
板书:要下雨了
天气燕子小鱼蚂蚁
闷飞得低跳出水搬家忙
第3课时:
一、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知识
(师适当介绍)
二、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指名读,能背的就背诵。
三、学习“得”
1、问:要下雨时,燕子飞得怎么样?板书:飞得低。问:谁飞得高,谁飞得远?谁飞得快?你还能你这样说?(让学生感受‘得’的用法。)
2、指导写“得”,先观察,请学生说说写的时候注意些什么问题。(‘寸’上一小横),让学生练写两个。
3、说说还有哪些字有“彳”(往、很、行)指导写“很”字,范写,强调笔顺。
四、巩固识字
1、组词:坡割伸喊阵消
2、说出下列字的偏旁:坡割伸喊阵消潮湿搬哗(师说读字,生说偏旁,利用偏旁识记生字。)
五、练习写字。
练写本课6个生字,小组互相交流。
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在游戏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广度不大,但是课标要求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十几个字,面对这样的容量,如果一味灌输,学生不仅学起来感到吃力枯燥,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情绪。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游戏活动方法,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独特的学习情感体验,并且在此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⑴ 通过组词说句识字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生字,自读自认,再组词(鼓励学生尽可能一字组多词)。老师把学生组的词语板书或用电脑平台展示出来,最后让大家说句子,这样不仅把字词放入语言环境中,还把知识进行迁移,多次重复呈现生字,识字效率大大提高。
⑵ 通过汉字“加减法”识字
记得当我告诉孩子们汉字也有“加减法”时,一双双表示怀疑、惊奇的小眼睛都看着我,我马上解释说:汉字很有趣,加了笔画或减了笔画,整个字就差远了。例如:“日”—“目”,“口”—“中”。同学们听后可来劲了,每当遇到类似的字都会举一反三,如:“云”──“去”、“广”──“厂”……我们逐渐学的字多了,孩子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后期还懂得把独体字加上偏旁变成合体字来记,如:“寸”—“村”、“亡”──“忘”──“忙”──“芒”。瞧,这不是既巩固旧知,又发展了思维吗?
⑶ 通过找“亲戚”识字
主要运用在识别形近字时。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混淆这些字,学不得法。这个游戏主要帮助孩子们主动发现形近字的区别,减少错误。如教学“吧”时,我会让大家找出与“吧”相似的字进行比较,学生列举了“把”、“爸”,我告诉孩子们:“这些字就像亲戚,长得比较像,你们能用‘火眼金睛’找出它们的区别吗?”学生不仅能说出字形的区别,还说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既有趣又减低了混淆的可能。
⑷ 通过赏图识字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现代的多媒体运用给教学一个很好的契机,它能把直观的事物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进行拓展识字。视觉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大约80%来自视觉。因此,要形成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就必须充分发挥视觉的功能。在识字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图画之中,使之有形象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通常我在图画旁都设有文字进行拓展,多为词语、短语。例如在《画家乡》一课中,我分别找来海边、山里、草原等多幅图片,在各幅图边配词:碧浪银沙、海阔天空,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同时又得到知识的延伸。
2、启发思维,在活动中创新识字
猜谜,编儿歌等形式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个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字编成谜语、顺口溜、儿歌或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和巩固生字。这种方法不单纯的是一个识字教学,同时也是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思维训练一种很好的形式。 3、展示成果,在交流中反馈扩大识字量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所以要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堂的局限,学科的间隔,使语文在开阔的环境中,与各学科融合,与生活接轨,学生在生活当中学语文、用语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技巧
一、课堂教学灵活多变
识字教学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以一年级上学期为例,不仅要求会识字160个,而且要求至少认识363个字。对于这样的教学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很难完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方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一)字图结合,直观形象。
一年级新教材,要求首先识记一定数量的字词,再学习拼音。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抽象的字识记困难,但对字与图相对应的识字,却较为轻松。例如在教学象形字“目”时,先将画着眼睛的图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出示“目”字让孩子们观察,问:这幅图与“目”字有何相似之处?马上有孩子说:“把图横着看就是‘目’字。”就这样,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目”的字形。又如,在教学《家》这首儿歌时,笔者将“白云”、“鱼儿”、“种子”、“小鸟”等词语配上相应的画面。刚一展示字图结合,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读出了词语,比教者一字一词的范读效果好了许多。在以后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尽量将图与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轻松识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识字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何制造欢快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识字呢?笔者认为:将游戏引入课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学了》一课中,让孩子分角色表演“丁丁”、“冬冬”和“教师”的对话以及“丁丁”和“冬冬”的对话。结合教者指导,经过多组表演练习,孩子们在游戏中比较准确的认识了十二个生字。这在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次语文学习中是不易的。后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们又将“走出字谜宫”、“山顶夺旗”等有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识字激情高涨,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三)互助互学,加快识字。
学习是个互助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提倡互助互学。首先,将同桌的孩子作为一个最小的互助学习组,在学习中,他们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检阅等。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应该互相帮助,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其次,在平常的识字教学中,如孩子有不认识或遗忘的字词,既可问同桌,又可下位请教同学或老师。只要学会生字,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能得到称赞。这一做法既加快了全班的识字过程,又让孩子们学到了初识字的一种好方法:多向别人请教。
二、课外引导,兴趣为主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笔者认为,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为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识字,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引导孩子识字。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识字愿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定会收到好效果。朋友讲述这样一件事:他与女儿上街,女儿边走边看,突然,女儿问道:“爸爸,什么叫‘有钱电话’?‘无钱电话’?”朋友一看,不禁笑了,原来广告牌上写着“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听了这件事后,笔者深受启发:每个孩子都是好奇的,都有识字的愿望,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识字教育呢?于是,在一年级孩子入学的第一天,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彭州市实验小学”这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场所,带领孩子们参观熟悉学校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彭州市”“实验小学”“雷锋”“文明”等词句。以后,在课余及空隙时间,孩子们又认识了校园内的名言,草坪上的标语……两周之后,班上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许多,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二)用故事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在每天的日常教学中,笔者坚持用一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记得第一次讲故事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不讲了。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睛,笔者告诉他们:“后面的故事只有看了故事书才讲得出来”,并说只有多认字,才能看故事书,才能讲出精彩的故事。第二天,很多家长打电话来说:“老师,我的孩子原来只喜欢看电视,可是昨天竟然要我讲故事,并教他认识上面的字,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班上已经有一些孩子能看着故事书,简单地讲故事了,虽然结结巴巴,但却可以看出,他们的识字的兴趣很大,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三)制作“识字袋”,巩固识字成果。
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会渐渐遗忘。因此,笔者在班上指导孩子制作了“识字袋”。将每天认识的字写在一张纸卡上,装进袋里。每周将字卡拿出,认识上面的字。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一、了解文章大意
1、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可以把审题与读课文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文先读题。
2、了解思路。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部体现,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二、读懂每一句话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这还不够,还要深入到文章的各个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文章有几层意思,最后才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体会和整体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应该读懂每一句话。
三、读懂每一段话
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上,要准确而又迅速地了解每段话的意思,必须掌握[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1、抓中心词。2、理清层次。
四、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文章分成几个意思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因此,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划分。
五、最后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这是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它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能给文章分段和概括段意,最后还要回到文章上来,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归纳中心思想,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快速准确地去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技巧
一、让生动的图片绽放异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它们中大部分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课文中这些插图和大量相关的媒体图片来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生动的图片绽放更美的色彩。
教学《蜘蛛织网》伊始,笔者先出示一张生动逼真的多媒体“蜘蛛”图片,引出课文主角,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立刻被激起了。在观看图片之后,紧接着又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自己对蜘蛛这种昆虫的了解,使学生对蜘蛛的印象大大加深了。
之后,再出示一张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着说一说“蜘蛛在干什么”。学生被眼前美妙的图画迷住了,不但看得认真,而且描述得也细致入微、生动有趣。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对照课文再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画中情景的。
这样,把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他们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也大有裨益。
二、阅读与思想相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尤为注意把读书与学生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教学《蜘蛛织网》的小动物们纷纷邀请蜘蛛出去玩这一部分时,笔者向学生提出疑问:在小蜘蛛织网的过程中,它遇到了什么事?面对这些事,小蜘蛛是怎么做的?通过这些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读文,既能有的放矢,又使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经过充分地思考、交流之后,笔者出示了“( )、( )、( )、( )和()都请蜘蛛玩,蜘蛛()”这样一个填空,给学生一个规范性的答案,让他们最终悟出“原来这是一只(做事专心)的蜘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由于阅读伴随着思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读一读,演一演
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形象,也满足了学生爱模仿、喜幻想、表现欲强的心理需要。
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
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
但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笔者发现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运用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兴趣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逐步使他们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蜘蛛织网》是沪教版小学语文(试用本)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写了一只小蜘蛛专心致志织网捉虫的故事。文中的小蜘蛛为了织网,毫不理会其他小动物的召唤,做事一心一意的精神强烈地感染着学生,是他们爱不释手的童话故事。
在教学时,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课文内容,运用了如下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
一、积累词语的方法
大多数学生把积累词语当成额外的作业,即使积累,也非常零乱。其次教师重视的程度不够,缺少精心的指导以及为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1、从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积累:如叠音词:安安静静、叽叽喳喳、笑盈盈、绿蒙蒙;的字式短语 :弯弯的小路、洁白的雪莲;表同类意思的词语:微笑、大笑、冷笑、嘲笑;表颜色的词:雪白、通红;表声音的词:呱呱叫、沙沙响等等。
2、生活中积累:如看电影、听广播、下载。
3、活动中积累:如成语接龙、中心开花组词语、古诗名句记心中。
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点滴的指导。开始,教师必须同与学生一起勾画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交流其中好处。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展示学生积累的成果,让学生感受积累的快乐。
为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选取其中的几个词语,让学生照样说几个,如“白茫茫”,学生可说“红彤彤、绿油油”;也可利用这些词语说一两句话,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有条理。再把这样的话记在积累本里,说与写结合,达到思维的同步训练。
二、了解词语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以理解词语为主转变为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方法一:形象直观法,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但对事物的形象很感兴趣,因此对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如“雪莲”“丝绸”可通过图片观察形状、颜色以及特征,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这些事物有个清晰地认识。
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有些词语就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客观事物、一种现象、一种体验,学生很容易联系事物对照着联系理解词语。如“颜料”、“云霞”、“寒冷”可联系身边的事物及亲身感受让学生理解。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方法三:联系上下文 ,如《我和我的小伙伴》中“齐心协力”这个词语,字典解释为“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中“唤来了我的小伙伴,”“流到木船下”“肩并肩,手挽手”等词语来想象当时小水滴伙伴们解救干枯的禾苗同使劲、齐用力托起了木船的情景。
方法四:启发想象,一些词语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注入了新的生命,这就需要引发学生想象。如 “秋姐姐的地毯哪去了?、冬爷爷的白被子盖住了”,这种“地毯”、“白被子”就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季节变化时的情景。
方法五:动作表演 ,如《小乌鸦和妈妈》中“依偎”一词的理解,让学生靠在一起,搂一搂,抱一抱,通过“搂”“抱”等动作来体会小乌鸦和妈妈之间的温情。
方法六:近义词置换,如“窜”和“乱跑”,把不常见的、难理解的词语置换成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语。
运用这些方法了解词语,避免了传统运用概念进行解释的抽象、枯燥的做法,重在教给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感受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在读中感受乐趣 ,如《老师的话语》,文章语言通俗流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教学设计简要:放手学生,自读自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初读,整体感知;指导情感朗读(体会语句的轻重缓急,重点感悟“老师的话语,一句一句暖暖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播放音乐,再读课文(升华学生的情感,感受朗读的快乐)。
(二)、在想象中感受乐趣,如《柳树》,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绿柳垂钓图”,这个简单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在孩子们的眼里,却产生了无尽想象。
上课伊始,绘画激趣,让一株高高的柳树,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让学生在无尽的遐思中尽情表达,感受柳树的婀娜多姿和似垂钓之景。
(三)、在表演中感受乐趣,如《自己去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演一演,如文章第三段――小鹰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了飞翔,这段情节可设计为:
小鹰:(扇动翅膀,甜甜的声音)妈妈,山那边有什么呀?
老鹰:(抚摸着小鹰,和蔼的表情)风景可美呢,自己去看看吧。(手指向远方)
(小鹰向远处飞去,假装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大风、高山,吃力而艰难的飞行。)
通过创作表演,学生易感受人物情感,体验到了表演的乐趣。
(四)、在创作中感受乐趣,如《地球妈妈》,文中介绍了地球妈妈为她所有的孩子安排了一个个“小小的家”。学生在感悟了课文内容以后,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小的家?”,象“清清的河水是青蛙的家”“茂密的森林是老虎的家”这样的“创作”,学生会脱口而出,其乐融融。
(五)、在实践中感受乐趣,如《江南》,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色调鲜明欢快,其中文中的“东、南、西、北”四个字要求学生会写,这时带学生走到操场上认识方向,学生像放飞的小鸟在操场上边认边背,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六)、在歌唱中感受乐趣,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歌中正描述了课文《小乌鸦和妈妈》的情景,学生边唱边看动画,轻松愉悦的感知了课文,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七)、在画画中感受乐趣,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小鸡、小马、小狗、小鸭以独特的画笔在雪地上留下了独特的画,这些小动物都是农村孩子所熟悉的,那么它们的“画”也自然成了孩子们最想表达自我的机会了。
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多样化的,我们还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和自我表现的舞台。
四、阅读素材拓展
1、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交流电视节目,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爱说会说。
2、利用晨读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文。
3、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展示学生积累的精彩内容,丰富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
4、和书交朋友,教师为学生推荐好书,在家建立小书架,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亲子阅读,经常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