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注释
推荐文章
七年级语文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注释最新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语文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七年级语文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七年级语文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七年级语文刻舟求剑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阅读练习与答案
(一)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上面文章,回答问题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______ ,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2分)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一)1、吕氏春秋 吕不韦;2、①渡江 ②这儿 ③急忙 ④寻求;3、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4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二)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